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升温,各式各样的P2P金融平台开始兴起。P2P是peer-to-peer或person-to-person的简写,意思是“个人对个人”。P2P金融就是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

因为有了P2P,人们可以自由在平台上发布借款和贷款信息,并经由平台完成交易。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确立的借贷关系,其核心问题仍在于借贷双方的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比较牢靠,而且熟人最清楚对方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照此逻辑,熟人之间借贷应该更频繁才是,也不需要什么P2P平台。

但是,逻辑与现实往往是相反的,为什么呢?症结在于“面子”。对于出借人来说,既不想露富,也不好意思向熟人要利息,所以只好推托。再加上到期不好意思催债,逾期不好意思撕破脸皮等,所以一般不愿借钱给熟人。对于借款人来说,都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缺钱,特别是让熟人 知道。与其费尽心机地跟熟人解释借钱的理由,还不如付利息向陌生人借款。调查数据显示,95%的人都遇到过朋友借钱和向朋友借钱的事情,约67%的出借者遭遇过钱回不来的尴尬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借钱与被借”的故事最终演绎的都是悲剧。

社交金融的兴起,为破解熟人、朋友间的借贷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社交金融是基于朋友圈关系的金融互助行为,兼具人际交往与资金融通双重功能。在社交金融圈中,社交活动和金融活动具有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从金融活动出发,参与者帮助彼此渡过难关,成就梦想,获得收益,增进信任关系,进而促进社交的发展;从社交活动出发,参与者可以通过与人脉圈的资源分享提高个人信用,进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及金融资源。

社交金融的概念最先由美国的SoFi(SocialFinance的简写)公司实践,其借助学校社交网络,将社交和金融结合在一起,撮合学生与校友达成借贷关系,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在美国,大学生大多贷款读书,且校友愿意回馈母校,帮助学生。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校友用较低的利息把钱贷给学生,他们还可以给这些学弟学妹提供事业、工作上的咨询和帮助。

目前,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宣布投入社交金融,包括阿里集团的支付宝“到位”、平安集团的“壹钱包”等。各家社交金融平台从各自不同的社交关系切入,有的做熟人实名借贷,有的做熟人匿名借贷,也有的基于校友圈、商务圈等特定圈子借贷。

什么是社交金融(互联网经济学关键词:社交金融) 第1张

社交金融通过打通社交与金融的隔阂,成功解决了熟人、朋友间“借与不借都是错”的痛点。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面子有时发挥的作用比金钱更大。很多人在对待陌生人时经常会有失信行为发生,但在自己的熟人圈内却拥有较好的信誉。如果在征信过程中,将用户的熟人圈纳入评估体系,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遏制失信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