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纲要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站得高,看得远。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二)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三)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三、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2)气温的变化:  ①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影响:  a)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b) 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海陆位置影响:  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  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位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白雪皑皑。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②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四、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  b) 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时间逐渐变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变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原因:  社会经济条件: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b)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  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原因: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2)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3)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1)原因:  a) 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b) 城乡差别:城市就业机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2)带来的问题  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解决乡村人多地少的问题。  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产生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3、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房屋 道路修筑情况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大  14、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的雪屋 严寒 雪块构筑,低矮,无窗,门小,墙厚,保温性好。  黄土高原的窑洞 干燥,冬冷夏热 利用厚厚的黄土层,挖凿成窑洞,冬暖夏凉。  傣族微竹楼(高架屋) 潮湿,炎热多雨 双层,楼上住人。凉爽,通风,防潮。  新疆的平顶屋 干燥,风沙大 平顶房,屋顶可以晒庄稼。  西亚的乡村 炎热,干燥 墙厚,窗小。可以减少白天太阳热量的传入和沙漠吹来的热风。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  a) 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b)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0个)  c) 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d) 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e) 领土: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课本P89 图 5.6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地图册P3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约占世界的1/5 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4/5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3/4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4  人口低增长 人口高增长  生活、教育水平高 生活、教育水平低  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 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材料  (3)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地图册P3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别。  3、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 — 美国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 5个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 — 瑞士日内瓦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百度知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生物七年上册级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显微镜的构造。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三、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一、玻片标本。1、种类:切片、涂片、装片2、制作:需要载玻片和盖玻片二、植物细胞的结构。1、模式图。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内含有液泡、叶绿体2、细胞壁的作用: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3、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4、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一、人和动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动物细胞模式图。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液泡,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第二章细胞的生活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1、无机物:水和无机盐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1、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2、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病毒的种类。1、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一类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一类是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1、病毒的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就会重新开始生命活动。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靠寄生生活,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艾滋病、口蹄疫、鸡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疫苗预防疾病。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单元小结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3、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5、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的差别,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的差别,北极点周围只有一个方向,都是正南,南极点周围都是正北。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4、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所画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分母越小,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比较大小时,一定要用数字式。)5、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0,分别用N和S表示。0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还有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别是多少)6、无00纬线和00经线的判读: 纬度: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由此判断南、北半球。 经度:由左向右增大的是东经,反之为西经。由经度判断东、西半球。7、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0W和160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8、东半球:200W——00——1600E 西半球:1600E——1800——200W9、纬度范围:00—300 NS为低纬度;300—600 NS为中纬度:600—900 NS为高纬度。10、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名称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12、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13、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1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15、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16、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17、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高和缓;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一般为综合题。陡崖: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个山顶之间;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爬山就困难。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处突出;山谷反之,易形成河流。18、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1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20、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2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2、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23、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24、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5、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6、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相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27、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28、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29、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3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3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32、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33、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海洋8月,陆地最冷月出现在1月,海洋2月。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34、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热海凉,冬季陆冷海暖。3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3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地球的“雨极”,请查找地图和资料,简要分析乞拉朋齐为什么会多雨?(答案: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爬升形成迎风坡降水。)3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昼夜相等;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昼夜相等;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与夏至相反。地球的五带:热带: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寒带:南、北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与温带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纬度为23.50S和23.50N,温带与寒带分界线是南北极圈,纬度为66.50S与66.50N。(这一部分同学们一定要复习课本68—70面)38、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地区的亚马逊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的面积最大)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亚洲的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回归线附近内陆与大陆西岸,非洲的面积最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均匀。(中纬度400—600的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夏季较集中。(主要在亚欧大陆与北美洲)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和,降水稀少。(亚欧大陆与北美洲北部沿岸)冰原气候苔原气候:这两个气候都是终年严寒,长冬无夏。高山高原气候: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一定要对照课本与地图册26页复习!切记!不能死背!)39、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长。阳光直射南半球,则相反。40、如何阅读气温、降水分布图,由气温变化曲线判断出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再由降水柱状图判别出降水特点,两者叠加就可以判断属何种气候类型。41、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欧洲(最多)、北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有150多个)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 理解经纬线的概念以及几条特殊经纬线的意义。(参看七年级上册P16图)  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线垂直相交的线(半圆),它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是指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指示东西方向。  特殊经线: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180°经线(日界线);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它们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特殊纬线: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北纬23.5°纬线(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南纬23.5°纬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北纬66.5°纬线(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南纬66.5°纬线(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3、 会判读经纬网图某点的位置和两点的相对方位。  重点知道如何判断东经和西经、北纬和南纬;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要求掌握方法)  4、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或24小时),知道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不同的经度时刻不同。  5、记住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或365天),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四个节气的日期和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参看七年级上册P69图)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6、记住五带的名称和划分的界线,知道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带(北温带)  (参看七年级上册P70图)  7、记住地图的基本要素: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8、会运用地图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要点是记住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同时注意单位的换算。  9、能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适用的地图。如郊外进行越野行动选地形图;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哪选政区图;去博物馆参观想知道如何坐车选交通图。  10、记住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1、会在图上判断七大洲、四大洋,记住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参看七年级上册P23、24图)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12、会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参看七年级上册P58图)  13、会计算年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参看七年级上册P60活动题)  14、知道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山麓到山顶的气温变化规律。(参看七年级上册P61)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即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山麓气温高,山顶气温低(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100米降0.6°C)  15、会计算年降水量,初步学会阅读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参看七年级上册P66活动)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  16、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降水多,平原降水少;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7、知道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18、会分析赤道地区和极地、沿海和内陆、平原和高原山地的气候差异,并说明其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参看七年级上册P74—85活动练习)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极地终年寒冷(纬度位置影响);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海陆位置影响);山地降水比平原多(地形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呈垂直分布(地形)。  19、记住1999年世界人口的总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  20、知道目前欧洲与非洲人口增长情况的差异。  欧洲人口增长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零或负增长),非洲人口增长快。  21、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饥饿贫困、就业困难、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政策:鼓励生育(如法国给多子女的家庭发放补贴)。  22、知道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亚洲;白色人种—欧美;黑色人种—非洲。  23、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24、知道世界上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起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亚洲西部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我国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称回教或清真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的一个支派)。  25、认识聚落中不同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的关系。(参看七年级上册P53图)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既防晒又凉快。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凉爽又防潮湿。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们住窑洞;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人们住冰屋,保暖。  26、记住世界上陆地面积居前三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  记住世界上人口居前二位的国家(中国、印度)  27、列举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名称:  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  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埃及、韩国、新加坡、等等。  28、记住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29、读亚洲及其周边地区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说出我国的几个较大的邻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印度、哈萨克斯坦)(参看七年级下册P3活动1、2及图)  亚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北半球,北邻北冰洋、东邻太平洋、南邻印度洋,西部与欧洲相接、西南部与非洲相接。(参看七年级下册P2图)  30、读亚洲地形和河流图,填出几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几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几大河流(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参看七年级下册P2图)。  读图说明亚洲的地形特点:地势中高周低,以山地、高原为主。  读图说明亚洲的河流流向特点: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31、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参看七年级下册P7图)  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2、知道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33、知道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34、读日本图,填出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域(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东海)、首都(东京)、附近国家(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  (参看七年级下册P66图或地图册)  35、知道日本经济特点: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本国资源缺乏)  36、分析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工业分布特点是: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原因是:日本资源贫乏,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销往国外;沿海地区交通方便,且成本低。(参看七年级下册P68活动练习)  37、读东南亚图,分析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参看七年级下册P37马六甲海峡)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38、说出东南亚的主要农产品。  东南亚气候湿热,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作物。  A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B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C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D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量国。  39、记住东南亚是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0、读印度图,填出德干高原、恒河平原、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和主要邻国。(参看七年级下册P42图)  41、对照印度地形、降水量分布和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说明该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参看七年级下册P44图)  水稻分布在降水多的平原地区;小麦分布在降水较少的高原地区。  42、读俄罗斯地图,填出其面临的海域(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主要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脉)、主要河流(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首都莫斯科、港口圣彼得堡、西伯利亚大铁路。(参看七年级下册P76图)  43、知道俄罗斯是世界面积最大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有丰富的森林、石油、煤、铁资源,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  44、知道中东的范围。包括亚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东北部。(参看七年级下册P46图)  45、读中东地区图,填出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参看七年级下册46图)  46、知道中东地区最丰富和最贫乏的自然资源分别是石油和水资源。缺水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47、知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产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48、读欧洲西部图,填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德国(柏林)及其首都。(参看七年级下册P53图)  49、知道欧盟的组成情况。  今年5月1日欧盟吸收了10个新成员国,至此欧盟共有25个成员国。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50、知道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及其原因。  欧洲地处中纬度大陆的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分配均匀,地形以平原为主,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广布,因而畜牧业发达。(参看七年级下册P55)  51、读非洲地图,填出大西洋、印度洋、好望角、撒哈拉沙漠、尼罗河。  (参看七年级下册P16)  52、分析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的现状。  非洲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问题),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粮食不足问题),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或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问题),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即目前非洲出现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  53、说出几种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4、知道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是什么(是服务业)。  55、知道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养羊数量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它又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因为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56、读美国地图,填出其面临的海域(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主要邻国(墨西哥、加拿大、俄罗斯)、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科迪勒拉山系、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参看七年级下册P84图)  57、说明美国既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从世界各地大量进口各类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工业发达,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所以美国应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尽主要责任和义务。  58、分析巴西热带雨林面临的危机与对策。  巴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然而这一片森林正面临着重大危机,巴西为开发亚马孙地区,修建公路、开采矿产资源、开荒种地、开辟大型农牧场,不惜把大片森林化为乌有。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策:巴西政府表明要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59、会判读北极和南极地区图(参看七年级下册P58—59图)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周围环绕三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周围环绕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60、知道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极地地区因为纬度高,气候严寒,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地表终年冰雪覆盖。  61、说出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南极代表动物是企鹅;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62、知道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  我国在南极已经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和中山站。

地理很多都是学习一个地方的,像国家,地区,大洲,还有中国内部的省级行政区,跨省区域,四大区域等等,学习这些,首先要知道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是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等,人文地理方面有经济发展,工业农业,还有的是人种和宗教,建筑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