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课件

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航天技术的军事意义美国的一些军事战略家认为,在19世纪,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能称霸世界;20世纪,谁控制海洋,谁就能称霸世界;而21世纪,决定霸业的关键领域将是太空!中国成为航天大国,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每个难关,都有着重大的军事意义。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一:突破“卫星上天”关:中国中远程导弹技术已经过关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每114分钟绕地球一周,播送凯旋的乐曲《东方红》,证明了中国已进入空间时代。西方的观察家们说,把人造卫星射入地球轨道的技术,表明中国有能力制造和试验一枚洲际弹道导弹。莫斯科电台和《真理报》仅用一句话报道中国的发射:毛泽东的人造月亮是打在俄国脸上的一记耳光!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二:突破“卫星回收”关:尖兵侦察卫星监视美日台1975年11月26日,我国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成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回收是一件难度很高的技术,回收过程中不仅要卫星减速,低头,而且还必须落回到地面预定地域,这些对遥测、遥控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回收要比发射更加困难。目前为止过了回收关的国家只有三家美、俄、中。它难是因为它具有重大的军事用途。假如说照相侦察卫星收不回来那就没有了军事价值,飞船收不回来那就没有人愿意当宇航员。我国发射了19颗回收卫星,成功回收18颗,成功率为94%。这18颗卫星中,3颗是国土普查军民兼用的,还有15颗,这15颗中6颗给了总参测绘局,9颗给了总参情报部。据说照美国海军基地的照片非常的棒,军舰出海时的尾迹都清晰可见。中国长征火箭一箭多星发射成功三:突破“一箭多星”关:分导技术让敌人防不胜防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运载火箭技术与弹道导弹技术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最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可以为导弹多弹头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而多弹头技术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好办法。一枚导弹如果装载多枚弹头,它就可以同时攻击敌方不同的目标,并能有效躲过敌方对导弹的拦截,使敌方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显然,在导弹有效载荷不变的前提下,众多的子弹头变成了一个个令导弹防御系统防不胜防的“小精灵”,成为对付导弹防御系统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有关研究也证明,当弹头数为5到15个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也就是说导弹拦截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四:突破“地球同步”关:北斗导航卫星精确定位1984年4月8日,我国用新型“长征3号”运载火箭将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送入赤道上空的静止轨道运行,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中国掌握了多级火箭技术,即中段机动变轨技术;静止卫星则为定全球定位系统做出先行准备。“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可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服务方式。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随着我军高技术武器的不断发展,对导航定位的信息支持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使用具备先进性、适用性、军民两用、抗干扰性、抗继毁性等特征的北斗导航系统,才能保证在战时不受制于人。资源一号国土普查卫星发射成功五:突破“太阳同步”关:气象侦察和国土普查我国1988年9月开始发射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以及1999年10月发射成功的、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国土普查卫星就属于这类太阳同步卫星。这些卫星在全球中长期气候观测预报以及国土普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谓太阳同步关,是指把卫星发射到地球一种特殊的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同步。沿这种轨道运行的卫星,每次总是以相同的方向、相同的当地时间从同一个地方经过。卫星用来拍摄云图,可以及时比较天气的变化形势;通过太阳影射来发现地球表面物体的变化,以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通过太阳影射来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照相侦察。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照相侦察卫星,大多采用太阳同步轨道。在战争时期,气象卫星和国土普查卫星都可以为解放军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作战水平。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挥手致意六:突破“载人航天关”:给美俄敲响警钟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大约21个小时后,即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着陆。这标志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飞船系统共有十三个分系统,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是中国实现载人航天的工具。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方。在上升段、变轨段和返回段中,他们都固定在返回舱的个人坐椅上。飞船在轨运行时,他们就可以去轨道舱中活动,做试验。美国《华尔街日报》2003年10月16日文章:题目是“中国载人飞船的发射给美俄敲响醒钟”。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部门的陆军上校马克·斯托克斯说,此次行动确实能够增强中国的战略实力。他说,中国的载人空间飞行计划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但他承认它将使中国成为一个“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扩展资料嫦娥二号使命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二、验证距月面1 0 0千米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三、验证1 0 0千米×15千米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中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探测使命)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九、探测月壤特性;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航天史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航天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航天事业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发展历史】清末,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12架高德隆(Candeon)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在早期返回国的飞行员有冯如、谭根、林福元、张惠长等数人,为中国早期航空事业发展建立起基础。冯如是我国首位航空工程师兼飞行员,生于1883年12月15日广东恩平县人,因生活环境因素,于12岁时随亲戚赴美国旧金山谋生。1903年当冯如得知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并飞行成功后,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来制造飞机。冯如获得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担任总工程师。该公司于成立当年便投入生产飞机的业务。冯如自已研发的首架飞机于1909年9月21日接近黄昏时分,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首次试飞,由冯如本人亲自驾驶,此处是个远离居民的偏僻地方,除在场的记者之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800公尺,离地4.57公尺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止转动,飞机因此失去动力而摔了下来,在飞机触地时冯如被摔出机外,幸好没有受伤。事后冯如检查飞机,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锁得太紧,致使桨叶叶根断裂。冯如在1910年7月参考寇蒂斯的金甲虫(June Bug)及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Flyer II)两款构型的设计,设计制造第二架飞机。同年的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此架飞机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与旅美华侨的赞赏,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的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丧生,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于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华人飞行之父”。中国空军源自于广东陆军航空队所奠定的基础,民国创建后孙中山有感于国内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性,请求谭根返回美国筹备,于1918年谭根赴美募款,并于年底前引进数架双翼教练机至广州。谭根在美国时曾于寇蒂斯创办的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回国后于1915年在香港九龙湾驾驶水陆两用机进行飞行表演。另一位林福元也是自寇蒂斯飞行学校取得飞行执照的华裔美国人,之后于1919年夏季回国并在广州进行一连串的展示飞行。这两位受到广州地区民众欢迎的飞行员均有意要创办飞行学校,但后来因国家财政拮据而计划中止。张惠长是于1916年自中国国民党(KMT)内遴选进入美国航空学校受训的学员其中之一,于返国后曾完成历史性的南北长途飞行创举,被航空界人士称为“中国林白”。1923苏联指派代表至上海与孙中山会谈,允诺协助国民政府建立优良的陆军及空军,次年俄籍飞行教官抵达广州。同年广州航空学校成立,并自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遴选王叔铭等八位进入航校受训,航校此时在编制上隶属于陆军。孙逸仙深知航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曾言:“飞机一物,自大于行军”,在致南洋革命同志函中提到“飞机为近世军用最大的利器”。为充实国家军事力量,以击溃军阀,而大力倡导“航空救国”。华侨青年飞行员杨仙逸于1917年应孙中山之邀回国加入筹建航空队的工作,1920年国民政府为讨伐盘踞广东的叛军,创建不久的航空队便开始执行任务,除散发传单外并协同陆军作战,杨仙逸与张惠长并驾驶水上飞机,自珠江起飞轰炸广州督军公署。当时我国飞机采购来源极为困难,尤其是军用机种。1923年杨仙逸在任职航空局局长时,向孙中山建议以自制飞机来解决外购不易的问题。在两位美籍航空工程师的协助下,向美国采购输出功率8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等飞机重要零组件,在广东完成组装并试飞成功。该架国人自制的首架双翼飞机,孙中山以夫人宋庆龄英文名字Rosemonde之粤语音译命名为“乐文士”。同年国民政府为进攻惠州以扫除军阀陈炯明,杨仙逸奉命将鱼雷改装为飞机可挂载的炸弹,不幸于研制过程中发生爆炸当场殉职,为我国航空发展史中首为殉职的航空专业人士,年仅32岁。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激起欧美各国大力研发与生产各式飞机,在战争结束后为销售其生产过剩的飞机而纷纷至海外寻找客户。英国不但销售飞机给国民政府,也承办南苑航空学校的飞行训练工作。在1928年因新成立南京航空学校,国民政府于是将南苑航校的校务暂时中止。原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航空处改制为军政部航空署,以管理全国军民用航空事务。次年于南京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航空班。爱国华侨踊跃捐款购机,采购26架教练机供新成立的南京航校训练学员之用。因1930年在蒋介石率革命军北阀冯玉祥及阎锡山时,曾动用航空部队以致作战成功,使得陆军部的首长们相信有扩编陆军航空队这支空中武力的必要。1931年4月航校迁至杭州笕桥,航空班扩编改制为航空学校,并由德籍顾问协助各项飞行训练工作。1932年9月1日航校扩编并更名为中央航空学校,这也是空军军官学校“九一”校庆的由来。改制后的中央航校改采美式器材、教材及训练方式。这支隶属于陆军具有战力的定翼机航空队,直到1941年在周至柔将军的领导下完全成为一支独立的军种。1920年掌握东北军军权的军阀张作霖建立了东北航校,并组了一支航空队。1923年张作霖指派张学良少帅主持该校校务及飞行训练事宜。虽经过航校十年以上的训练,至1931年时东北军的飞行员仍不足以担任作战任务。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军对东北展开攻势时几乎在短时间内摧毁及掳获大部份东北航空队的战力及装备。同一时期其它的飞行训练学校包括有广州、西南地区的广西柳州、云南昆明、四川重庆、湖南长沙,不过当时因为资源有限故训练水平很低,对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以政治为首要考虑对象。此外小规模的航校在山东青岛及济南、江西南昌均有设立,但对航空发展的贡献不大。曾完成单人驾机横越大西洋创举的查尔斯?林白(Charles A. Lindbergh)协同妻子,于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变次日)共同驾驶一架洛克希德(Lockheed)生产的天狼星(Sirius)式水上飞机一路沿海岸线飞抵南京市莫愁湖,展开访问行程。时值日本军阀发动侵华战争及长江发生水患,百姓们生活困顿,于是林白夫妇取消既定的活动,并义务担任受灾地区空中勘察的飞行任务。在1932年一二八松沪战役后,因中日战争损失大部份的航空队战力,国民政府拟请美国协助建立现代化的空军,于是聘请美军退役少校裘利德(John H. Jouett)招募飞行顾问及机械顾问等共23位赴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训练国军飞行员,并制定五年航空发展计划,将隶属于陆军的航空队大幅改制并重建战力,于是在1937年正式成为一支独立的军种-中华民国空军。1933年意大利空军的洛帝(Roberto Lordi)将军率领顾问团来华,负责新设的中央航校洛阳分校训练事宜,并成立飞机装配厂以装配新引进国内的意大利制飞机。1937年陈纳德自美国陆军航空队退伍后来到上海,之后在我国共待了八年之久,并先后担任顾问、美国志愿大队(飞虎队)、美驻华航空特遣队指挥官及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官等职务。其中由美国志愿大队改制为美军陆航的第十四航空队,曾于1943年11月25日以超低空飞行越过台湾海峡,突袭日本陆航新竹基地,摧毁日军陆航各式战机达50至60余架。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之后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神舟二号到神舟六号,目前神舟七号正在研制过程中预计2007-2008年间发射.【重要地位】空航天事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无与伦比,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从军事国防上讲,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从国防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实这种问题在百度知道上说没什么用,如果你们是学生的话,可以在校内论坛里说明,或者当面告知这个人请他删除。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一,中国的航天工业,起步晚于前苏联和美国,属于第二梯队。但在后来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最大发展,正迈向第一梯队。载人航天的实现,探月计划的有序推行,以及规划中的空间站。都有利地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下数十年的最大成就。二,航空飞机业,发展相对滞后,打飞机的进程缓慢,还有航空发动机的瓶颈都是中国飞机制造业要克服的巨大问题。这些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总体而言,中国航空航天处于世界前列,但与现在的俄罗斯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比日本欧洲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