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面向农业中专各专业学生的一门的必修德育课程。本 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 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 和社会环境,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积极投身我国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建设。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总学时为 90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54 学时,实践学时 36 学时。 四、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 探究式教学、 情景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 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 采用撰写作业测评、课堂讨论、能力测试、试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 法。 六、教材资料 本课程主教材系沈越、张可君主编《经济政治与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集团 2009 年版) 。 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 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 : 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1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 情感态度观念 :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 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 : 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 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内 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 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 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2.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的主要途径。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透视经济现象。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二)投身经济建设。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运用: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2)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教学目标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教学内容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四)参与政治生活。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运用: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教学内容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2)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情感态度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运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教学内容1.关注改善民生(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2.建设和谐文化(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3.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教学原则。(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3.活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4.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课程介绍 2(一) 透视经济现象 6(二) 投身经济建设 6(三)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6(四) 参与政治生活 6(五)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复习考试 2机 动 2合 计 36 1.评价目的。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2.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3.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4.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认知水平的评价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常识;“理解”指对了解的常识有较深入的认识。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运用能力的评价分为 “分析判断”、“参与践行”两个层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社会生活有关现象,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 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 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等,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个人企业要想更多赢利应该怎么做?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 (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上下波动示意图:(如右图)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一般来讲: 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 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图形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空调—风扇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 汽车—汽油 考点:企业生产者怎样在价格战中获胜?怎样使你的商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1)收入是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活学活用:请说出几种促销手段 提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 2、分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短期内仍然会力图保持已经达到的较高的消费水平,而不会立即削减消费支出。 3、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服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3)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4、食品支出、发展资料支出、享受性资料支出哪一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占比重越小,证明该家庭消费水平越高? 答: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相关材料分析题型: 济南市统计局发布信息:私家车和商品房成为省城居民2004年增势最强的主要消费品。到现在,全市私家汽车总量已达11.2万辆,按济南城乡居民统算,每百户居民拥有量已达6.5辆。而个人住房购买量也比上年增长了55.8%。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材料体现的经济知识。 分析:材料表明汽车和住房消费已成为市民除食品消费外的最大的消费类别,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所以由材料可知济南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5、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受外部因素影响(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引发的消费: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其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考点:结合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思考在消费中我们如何做到节约?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 内容:A 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 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 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 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A 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B 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B(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2)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 企业与经济制度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什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哪种企业起主导作用?企业、国有企业。)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3)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点: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3、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4、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5、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7、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 休息、休假的权利; D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办理结算三种 A 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B 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特点:高收益高风险 6、债券: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种类: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 (1)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A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C(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a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b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5、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A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发展; B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A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B 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P70对观点一的辩析) (3)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如何做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A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C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1。价值规律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3。消费心理和消费观4。互补品和替代品5。就业(措施)6。投资理财方案制定7。公司怎样成功经营8。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方法9。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10。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11。财政作用12。税收(原因、作用、特征)13。科学发展观(学会应用材料,联系发展观的各项内容)14。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5。经济全球化16。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经济战略的原因我临考前自己总结的,就靠这个考的,考的还不错哦

1、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 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 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 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 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 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 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 (c +v+m) =Ic+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 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 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 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的一点思考 这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临近期末,对这门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老师的 教学方法等有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学好及教好马经这门课,我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 的想法: 1、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2、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3、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4、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5、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6、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一、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表面上是一门文科,但是深入学习后不难发现,这门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前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很多 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回避问 题。比如李嘉图学派同其他的经济学家一样,对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只是回避,而没有解 决。而马克思在系统的研究17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50 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的基 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这其中就有一个逻辑性的问题。如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既包含科学成分, 又有庸俗的二元价值学说。他时而正确地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时 而又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能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决定,这就是混同了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永恒的,而且只 注重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分析。这都是在一种限制下不能很科学地进行分析。而 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后,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这首先一点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从前人的成果、现有的资料等中筛选出有价 值的的东西,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思考、结 论的得出是离不开一种很强的逻辑思维的。 从马经的内容上看,它由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几个主要方面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 的逻辑性,而它们之间有互相联系,这是在深入的学习后才能体会到的。就拿剩余价值论这 部分来说,要说剩余价值,就要先提到资本、劳动力变为商品,自然要讲资本的产生、劳动 力变为商品的条件等等。要区别劳动和劳动力、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才能搞清楚剩余 价值的产生。资本又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又分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再往后又引出利润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互相联 系的,要是认真整理能得出一张很大的框图。在仔细整理后,会进一步的理解,牵一发而动 全身,形成了知识体系。仅从这一部分内容就能看出马经本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跟理科有 很相似的地方。意识到你以上谈到的问题很不错。不过,是否注意到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范 式之争。不过,我还是比较支持你。一种好的理论应该可以有较好的逻辑发展空间,并对理 解 现 实 有 好 的 指 导 作 用 。 有 一 种 逻 辑 的 完美和力量。 这门课有很强的实用性,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应用 这些知识能更深入的理解身边的一些问题。 要学好马经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就现在来说也就是要尽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课本上 的知识。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没有理论基础,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的。这要求我们要端正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能只是认为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这门课需要一 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学好马经最首要的一点。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书,有条件 最好列表之类,有助于理解。 以上仅是个人对这门课本身的一些体会。 二、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现在我们学的课中只有这门算是文科,而且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课都是理工科, 需要很强的理解、计算等能力。而马经课正如前面所说,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样需要认真 去分析和理解,与那种需要语感、语法之类的语言课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合理 工科学生学习的。 比如物理、微积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学的公式、定理等应 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字电路则是以应用为主,了解各种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较 而言,马经和理科的物理、数学等则更加相近一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比较强的逻 辑性,能很清楚地分析这些理论,并且进行扩展和应用。有些内容是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的, 比如剩余价值理论这部分。仔细分析会发现里面的联系很微妙,只有先彻底把这些理论都搞 清楚了,才能自如的运用去分析问题。 我觉得这门课虽是文科,但更适于用理科的授课方法讲课,要以分析为主。而这不是初学者 能很快掌握领会的,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而不是只是从课堂发言中零敲碎打地讲一些内容。 同意。理论性强的教学挺困难。之所以加入很多讨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在加听课率、 降低说话率。 三、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政治类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思想政治这套课纵向来看,在中学的经济这部分必然是以记忆为主,当然其中也有需要 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但大部分还都是生搬硬套。现在这门课的理论性、逻辑性比以前有很 大 的 提 高 , 这 就 要 求 更 多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学 起 来 会 更 难 一 些。 第一学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讲解和举实例交替进行,这门课与同学关系比较近,大家 也都较有兴趣。第二学期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则是很有激情的进行讲授,主要以举例分 析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实例,毛的思想则贯穿其中,两位老师的课很吸引人。这三门课各 有各的特点,总体说来马经的理论性最强。虽说同属一个体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思 修更多的可能是讲道理,同学们刚进入大学校门,给大家讲一讲大学的学习生活、心态调整、 价值观形成以及自己的发展等等。需要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毛概会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分 析其的思想,当然不用讲一条举一条那样,主要是教授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更多的可能是 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学共鸣。而马经则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点还是 能不能清楚地讲授这门表面上简单枯燥而实际上理论性强的课程。要有条理,成体系,觉得 是在编一张网,或是在推理。这些我想主要是这类课程的不同点。 同时有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或者说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对老师有比 较高的要求。我觉得理论分析和实例的讲解最好能区分一下,特别是要控制一下课堂讨论。 有些内容需要理论上的认真的分析,有些需要举大量的实例,如何安排好这两部分我觉得是 比较关键的。若是混为一谈,哪方面都讲一些,会觉得理论上也没学得很深入,分析实例又 没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现在课下时间很紧,很多同学可能很难拿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学 习这门课。不少同学都会想利用课上抓紧时间学习一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同加强课堂讨论 会有一些矛盾,但我认为这种讲解是同学最需要的。这要比仅仅提示一两句就开展讨论更有 效果。同意。老师的授课需要探索和改进。 四、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在中学和以前搞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任务 驱动”。这最先是高中计算机老师讲的。也就是为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而自己去学习,看 课本、查资料、做实验的等等,而不是学习在前解决问题在后。这可能功利色彩浓一些,但 是学习效果比较好。高中在搞项目研究时也是自己为解决问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当然 不 是 说 一 点 都 不 学 就 去 找 个 问 题 来 做 , 而是在了解个框架后自己进行更深入的 学习。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现在很多课都有小论文的任务, 这其实就是任务驱动的一种形式。 做论文主要是自己单打独斗,我觉得更好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报告。这学期选修的国际贸易实 务与案例分析课程最后要做小组报告,自愿分组,每组6 人以内,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也可 自定。这样有任务驱动的成分在里面,做论文的优势在这里都能体现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 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需要成员间的分工、协调、合作等等,是对与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锻炼。 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不利于全面提高。而采用 小组的形式把范围缩小可进行更自由的讨论和交换意见,若需要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是 我觉得现在布置这类任务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电子设计大赛有同学说把几个人叫到一块 干活可真难,也出现了一些队员间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现在加强一种团队 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学中用过了。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项目中了。是为了防止“搭便车”。 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应该允许一些搭便车? 五、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简单谈谈对老师这学期上马经课的一些想法。先说说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种对同学很有益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来这种想法贯穿 始终,老师随时在启发大家。这对不同的学生收获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去思考。 这也是远远比学一些知识更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安排电影及讨论, 是从身边自己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对课程内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 同的形式。比如前两章主要是分析为主,后面加强课堂讨论。但我认为有些还有待改进,后 面再说。另外,布置论文作业有利于自主学习。有随堂测验,能督促大家学习,这可能很多 人都不会认为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大家重视学习过程 而不是结果。 第三,与同学交流很充分,特别是课下。老师能在上课时带来同学的论文在课间找同学进行 交 流 , 这 是 其 他 有 些 老 师 做 得 不 够 好 的 地 方。这样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尽量减小 一种距离感,这是老师从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求同学要有很积极的态度。另外 有什么问题能及时解决,有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 第四,对同学的发言能很认真地给出分析,对发言同学是个很好的反馈,对其他同学也是个 提高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觉得有些不足。 第一,整学期课程的安排感觉有些前松后紧,而且电影、讨论的安排不是很合适。可能是因 为学期初刚接触这门课要给大家一个熟悉的过程,而且前一部分要难理解一些。但总体上很 多人感觉前几周有些松,这也跟同学们的思想重视程度有关。不能只看老师的安排,还要看 同学自己的学习情况。希望以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头,先能一下把大家都吸引住,以后的 教学就会容易得多。电影的安排太靠前了。很多同学在安排不久就都看完,因为对整体的时 间安排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讨论,这样到第14 周很多内容就已经淡忘了。同意。 第二,对课堂讨论应该进一步把握一下。这样我觉得要加强理论的分析和实例的讲解,而把 进一步的思考放在课后,比如2、3 周布置一次小作业之类。这样在课上会有更高的效率。在 课堂上讨论内容有时会比较散,而且很难快速的深入,会在一表面问题上停留很长时间。个 人认为总不如更系统地进行理论讲解更好。理解。我若是你,也希望多听老师讲。不过听得 困难和无趣的人不这样想。有待提高。 六、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网络课件是由于现在电脑网络普及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但 劣势也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电脑产生的。一是长时间看电脑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大脑 皮层这部分的兴奋会对电脑产生依赖性,看书不容易进入状态。二是看电脑和看书有很大的 不同,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电脑上看很多的文字会看不进去,与看书的感觉是不同的, 这势必会影响效率,浪费时间。三是用电脑很容易走神,精神不容易集中。所以,这只能当 作一种辅助手段。我对电脑没有这些感觉。也不偏爱纸张上的东西。但你所说这种问题会把 电脑和网络完全扼杀掉。所以偏激了些。我想,为了增强其利用率,应该围绕需要阅读的材 料,布置进度和任务。 关于这门课的电脑课件,我觉得是比较完善了,从重点解析到模拟测验,差 不多是一种全程的网上学习资源了。但是 鉴于上面说的几点关于网上学习的不足,我觉得要是能落实到字面上有一些详细的参考资料 会更好。 上面是我在这学期学完马经后的一些收获体会。我想这些是与分析问题并列的一种学习,是 在认真学习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只是讨论课内的一个具体问题,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 这门课。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能比较清楚地理解马经这门课,知道该如何去学,怎样学 好,而且对如何上这门课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教学相长。这些只是个人的思考,希 望老师也能给予指导。思考的认真、系统。对课程和教学理解挺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感想 本学期我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收获很多。 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枯燥、无聊的学科,尤其是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是在通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它让我觉得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对我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可能由于学习得不够认真,我对其中 的一些经济学观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并且无法认同某些观点。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 些体会。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后所做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学的问题上所处的立场要比微观经济学深刻、广泛得多。 微观经济学只是停留在研究一些经济活动表层的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研究经 济学内在的本质,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就这一点 来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更高层次的理论。相比之下,现代西方经济学属于资 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范畴。经济学就必须先从本质开始理解,可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中最根本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 系 , 而 是 人与 人 之 间 的 生 产 关 系 ; 第 一次阐明了老动二重性原理,建立起科 学的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发现剩余价值范畴,创立了剩余价 值论,指出了利润、地租、利息的真正的来源;在剩余价值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 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历 史过渡性。就这一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非常伟大的。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路线等有极大的帮助。 关于剩余价值规律,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雇佣劳动 力,并通过剥削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增殖,。分析整个生产过程,先看资本家,他 们的目的当然是通过现有的资产来实现资产的增殖。因而他们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并雇佣劳 动力来实现商品的生产。从工人的角度讲,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方式目的是获得 利益。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资本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定义为不可变资本,而工人提供 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并把剩余价值归结为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为应该属于工人,但被资 本家所占有,而产生了剥削。整个过程可以用如下简单的数学关系进行分析: 生产: 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工人的具体劳动 商品的原有价值(价值量不变) 劳动力(可变资本)工人的具体劳动 商品的剩余价值(价值量的增加) 交换: 产品的价值=剩余价值+原有价值 分配: 资本家:产品价值;工人:工资 投入效出关系: 资本家:投入生产资料,并支付工资,得到产品价值。其中产品价值>生产资料+工资, 工人:投入劳动力,得到工资 由以上简单的式子,可得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工人投入的劳动力>得到的工资。 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并没有得到价值的 提升。而工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以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工人投入越多的劳 动力越多,则他们的情况越坏,而资本家的情况越来越好。但因为工人如果不投入劳动力, 则 因 为 得 不 到 工 资 而 无 法 生 存 , 因 而 不 得 不 被 迫 进 行 生 产 。 所 以 这 种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导致了剥削。 另一方面,在学习中我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不解的地方。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服务对象。政治学是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显而易见,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因而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一 切对于无产阶级不利的东西都将被视作是错误的、有害的。这在剩余价值规律中可以明显地 看到这一点。资本家不是无产阶级,因而资本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永远是 在剥削无产阶级。即在研究经济问题之前,由于政治的缘故,已经先入为主,将要研究的问 题定性为无产阶级总是受资产阶级压迫的。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反映政治经济学的问 题上,所持有的客观、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客观、科学、历史、辩证。 其次,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诞生。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所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无非就是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区别在于谁有没有资本。无产阶级要与资 产阶级对立并且打倒他们的原因很显然,因为少数资产阶级占有社会较多的物质资源,而大 多数无产阶级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上天所赋予人不断追求物质,以获得生 命延续的本能,所以在人类的哲学里,占有资源是无罪的。第二是人都是平等的,由此而产 生的一个很浅显的想法是别人占有物质资源,为什么我不能占有?基于这两点,所以逼迫无 产阶级要与资产阶级斗争。斗争当然需要武器,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了这样一个 为无产阶级的武器。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不再单单研究经济活 动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而是为了打倒资产阶级而去研究经济规律。 不是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像是 政治科学,而非自然科学。或者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够深入,没有真正理解 其精髓、深刻的地方吧。 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个学期仅有的一点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有很大收获了, 尤其是对于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东西有了一些深入地思考、探索,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规律, 这对我以后深入学习经济学还是很有用的。

对齐的收货就是好好学习经济政治和社会

说实话你学完这个吧,无非就是一门课有学分,但是你要真拿到社会去运用呢,它并没有多大的运作用。

政治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 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 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等,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个人企业要想更多赢利应该怎么做?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 (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上下波动示意图:(如右图)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一般来讲: 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 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图形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空调—风扇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 汽车—汽油 考点:企业生产者怎样在价格战中获胜?怎样使你的商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1)收入是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活学活用:请说出几种促销手段 提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 2、分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短期内仍然会力图保持已经达到的较高的消费水平,而不会立即削减消费支出。 3、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服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3)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4、食品支出、发展资料支出、享受性资料支出哪一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占比重越小,证明该家庭消费水平越高? 答: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相关材料分析题型: 济南市统计局发布信息:私家车和商品房成为省城居民2004年增势最强的主要消费品。到现在,全市私家汽车总量已达11.2万辆,按济南城乡居民统算,每百户居民拥有量已达6.5辆。而个人住房购买量也比上年增长了55.8%。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材料体现的经济知识。 分析:材料表明汽车和住房消费已成为市民除食品消费外的最大的消费类别,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所以由材料可知济南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5、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受外部因素影响(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引发的消费: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其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考点:结合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思考在消费中我们如何做到节约?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 内容:A 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 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 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 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A 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B 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B(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2)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 企业与经济制度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什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哪种企业起主导作用?企业、国有企业。)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3)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点: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3、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4、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5、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7、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 休息、休假的权利; D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办理结算三种 A 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B 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特点:高收益高风险 6、债券: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种类: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 (1)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A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C(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a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b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5、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A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发展; B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A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B 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P70对观点一的辩析) (3)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如何做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A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C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我的总结比较全,已经超过字数限制了,你给我你的邮箱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