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的不知道阿。你去问下医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人均寿命延长,生活饮食习惯,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且由于治疗方法的改善,生存时间的增加,从而肾脏及其它并发症也增加。据最新统计,我国目前约有5000万人正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在美国,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位,约为35%-38%。Ⅰ型(IDDM)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比例较高,约为35%-50%,Ⅱ型(NIDDM)发生率约20%左右。但由于糖尿病患者中,Ⅱ型病人发病率远超过Ⅰ型,故在糖尿病肾衰透析患者中Ⅱ型病人占70%-80%。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学文献中,既属消渴病,又归属于肾病范畴内的水肿,尿浊,胀满,关格等疾中,病机则以肾虚为主,初期精微外泄,久则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甚则浊毒内蕴,脏气虚衰,易生变证,总属本虚标实之病。为了避免糖尿病酿成的不良好果,发现自己有糖尿病的时候就得及时调理,而对于糖尿病问题效果较好的是yszcw,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在服用,都说效果很好。研究证实,yszcw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多种多样,如大家熟悉的茶多酚,还有茶氨酸、维生素、咖啡碱等能够预防癌症(包括肺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等)、调节血脂、降低血糖、防止吸烟损伤、增强免疫功能等。糖尿病肾病的预防措施如下:①所有的糖尿病人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注意测量血压做眼底检查②有条件时应做尿微量蛋白测定和β2-微球蛋白测定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要3~6个月内连测3次以确定是否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③如果确定为微量白蛋白增加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其增加的因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者应高度警惕并注意努力控制血糖使之尽可能接近正常若血压>18.7/12kPa就应积极降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同时还应强调低盐低蛋白饮食。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糖尿病肾病ppt 就是糖尿病肾病演示文稿。即糖尿病肾病课件的演示文稿的意思。糖尿病肾病饮食要看糖尿病肾病是第几期3期肾病以内,每日摄入蛋白量在0.8g-1.2/Kg.d 第四期肾病 每日摄入蛋白量在0.6g-0.8Kg.d ,多吃蔬菜。 第5期肾病每日摄入蛋白量在0.6/Kg.d以下。适当增加 主食,保证大便通畅日2-3次。其他饮食同糖尿病饮食。

空间看了就看了的风格让他他

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此类疾病的并发症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应该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临床疾病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表现可能会存在有长期大量的蛋白尿,肾功能的损伤,水肿以及可能会出现高血压。

您好!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致残与死亡的重要原因.病人这种情况应经很严重了,必须积极治疗,否则很可能会发展至尿毒症.建议到糖尿病专科医院进行全面系统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和逆转.祝您健康!!!

有关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致残与死亡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是指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五期,逐步加重。Ⅰ期为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加。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清蛋白排泄率多数在正常范围,或间歇性增高。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清蛋白尿,即肾小球滤过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正常人<10微克/分钟)。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出现临床症状。肾小球滤过率>200微克/分钟,即尿蛋白排出量>300毫克/24小时,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克/24小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浮肿(如面部、眼皮、腿部等处浮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Ⅴ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微糖app的知识库有详细的解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代谢异常引发的肾小球硬化症,也是全身微血管病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增加,约30%到40%的糖尿病患者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发展为显性肾病,则会不断进展,最终成为终末期肾脏病。在欧美等国家,糖尿病肾病是肾脏替代治疗的首要病因,约占50%。在我国糖尿病肾病是继肾小球疾病之后,第二位构成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平时控制血糖可以用蜂胶,蜂胶对于糖尿病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血糖,原理是通过本身的抗炎、免疫、抗氧化的特性,恢复一部分的胰脏功能,使胰岛细胞损伤得到修复,功能有所提高。蜂胶以及其所含的一些物质,对于延迟糖的吸收,以及延迟或者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双向调节血糖,蜂胶含丰富的黄酮类、萜烯类等药效成分,具有单独或协同降糖作用。蜂胶中丰富的黄酮类有很好的调节血脂、改善微循环、抗氧化、保护血管的作用,萜烯类成分有良好的杀菌、消炎作用,可以减轻糖尿病的并发症。【食用量及食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2粒,温开水冲服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 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不断改进,死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已大为减少,患者的生命明显地延长,然而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却明显增高。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不断改进,死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已大为减少,患者的生命明显地延长,然而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却明显增高。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有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血管性病变分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肾动脉硬化(累及主干及分支)和肾小动脉硬化(累及人球和出球小动脉)。微血管病变是指肾小球硬化,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三种,三者可单独可合并存在,上述改变中,最典型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肾病是肾小球硬化。

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有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血管性病变分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肾动脉硬化(累及主干及分支)和肾小动脉硬化(累及人球和出球小动脉)。微血管病变是指肾小球硬化,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三种,三者可单独可合并存在,上述改变中,最典型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肾病是肾小球硬化。

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的不理想,血液长期处于高糖状态,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病人出现水肿现象,考虑是糖尿病并发肾病。可以通过做尿常规,肾功能,肾脏彩超检查确诊。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不断改进,死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已大为减少,患者的生命明显地延长,然而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却明显增高。  疾病简介  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有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血管性病变分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肾动脉硬化(累及主干及分支)和肾小动脉硬化(累及人球和出球小动脉)。微血管病变是指肾小球硬化,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三种,三者可单独可合并存在,上述改变中,最典型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肾病是肾小球硬化。发病率和自然病史  目前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是成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在美国每年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约50%为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均可发生糖尿病肾病,T1DM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较高,为30%%–40%%。在T2DM患者中约有20%%发生糖尿病肾病。少数患者尽管病程已达20–25年,仍不发生糖尿病肾病,其原因不太清楚,可能与家族或遗传因素有关,与血糖控制和血压水平高低也有很大关系。  早期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现象是尿白蛋白排出量稍高于正常人,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为20–200μg//分钟或30–300mg//24h或尿Alb/Cr30-300mg/g。  一旦出现临床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肾小球功能呈进行性不可逆转地下降。美国Joslin临床报告发生蛋白尿的平均病程为17年,出现蛋白尿后平均生存期为10年左右,6年内约25%%,10年内约50%%,15年内约75%%的患者发生终末期肾衰。发病机理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如同其它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一样尚未完全阐明,前面也已提到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因此,人们主要寻找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简述如下。  1. 肾血液动力学异常,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肾血液动力学异常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可能是始动因素。另外,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会明显地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糖化终产物形成,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化终产物生成增多,糖化终产物能引起细胞外基质,如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和玻璃体结合蛋白,发生质和量的改变,基质产生过多。在肾脏能使肾小球合成Ⅳ型胶原,内皮、系膜和平滑肌细胞增殖。  3. 遗传因素,有人发现患糖尿病肾病的T1DM同胞一旦患糖尿病,则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危险性增大,有人发现高三倍,显示糖尿病肾病家族聚集发病现象。而有的患者糖尿病病程很长也不出现糖尿病肾病,这也提示糖尿病肾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综上所述,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机理较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病理改变  在糖尿病早期,肾脏体积增大,用超声波或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显示肾脏体积比正常人大30%%左右,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增大。功能性改变主要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比正常人高20%%-40%%,肾血浆流量和滤过分数也大多增加。在糖尿病控制不良时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多。大约在患病2-5年后用电镜观察可见到肾小球毛细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有基底膜基质沉积,出现毛细管襻折叠和融合,毛细血管阻塞。在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早期改变在糖代谢正常后可防止或逆转。在人类已有证据提示,血糖控制不良是发生糖尿病肾脏损害和临床蛋白尿的重要原因。  在晚期,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不断增厚,出现肾小球透明变,肾小球硬化,一部分残余有功能的肾小球代偿性增大,随着肾单位的不断破坏逐渐出现肾功不全。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Kimmelstiel-Wilson s yndrome),结节呈圆形、椭圆形或锥形,直径为20-200mμm,内含透明物质,PAS染色阳性。结节可累及数个肾小球。有时在某些肾小球可见到多个结节,肾小球塌陷。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程度一般较轻,出现较早,较常见,病程超过10年者,可见于90%%以上患者。病变范围广泛,血管系膜以至整个肾小球基底膜增厚,PAS染色阳性。电镜检查可发现血管系膜中有基膜样物质,可以与结节性硬化同时存在,属非特征性改变,亦可见于其它类型肾病。渗出性肾小球硬化有二种表现,一种为囊内小滴,由球蛋白、粘多糖和白蛋白等物质积蓄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形成新月体,同时也可积蓄在球囊内,使囊腔呈纺锤状,毛细血管襻陷闭。另一种为纤维蛋白样帽,发生在肾小球血管襻的外周,染色呈强嗜伊红性,呈半月状或团块状。[1]临床表现  1.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为最早出现的功能性改变。在新发病的T1DM和动物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在确诊糖尿病时即已存在,并且一直持续到出现蛋白尿。对T2D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研究较少,近来一些文献报道在诊断和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我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T2DM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比正常对照者高24.5%%%,分别为123.8ml//min//1.73M2和99.4ml//min1.73M2。  2. 蛋白尿,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表现。用放射免疫等敏感技术测定的正常人尿中白蛋白排出量为1.1-21.9μg//min。在糖尿病肾病初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尿蛋白排出量在20-200μg//min(30-300mg//24h),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点,可预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并且与预后也有一定关系。随着病情的发展,尿白蛋白排量逐渐增多,当尿白蛋白排出量超过200μg//min时,此时尿总蛋白排出量约为0.5g//24h,这时称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大多数患者尿蛋白排出量<1g//24h,很少超过5g//24h。开始尿蛋白排出为间歇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尿蛋白排出量越多,病情越严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越快。多数患者在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后5-20年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诊断后不久可检出尿蛋白,实际上这些患者确诊糖尿病时已有较长病程。  3. 肾病综合征,约10%%糖尿病肾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尿蛋白>3g//24h,血清白蛋白降低,浮肿,高胆固醇血症。多数患者在较短期内进人肾功能不全,预后不良。  4. 高血压,明显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晚期的表现。然而纵向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肾病之前,血压已有升高的趋势。高血压又可加速肾病的发展,合并高血压者常在更短时间内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有效的降血压治疗可延缓肾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  5. 肾功能不全,临床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15年之后,一旦出现明显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就逐步而恒定地下降,平均每月下降约lml//min。5-20年后进入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年轻患者多死于尿毒症。老年患者主要死于冠心病,心肌梗塞,死于尿毒症者只占1//4左右。  6. 其他,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表示糖尿病已发展到晚期,此时其它糖尿病并发症也很常见。如95%%以上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部分患者因此而失明。心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较严重。[2]疾病分期  临床上一般把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和临床糖尿病肾病二期。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尿白蛋白排出量多少,早期就是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为明显白蛋白尿期。近年来根据对T1DM患者的长期研究和随访观察,对T1DM肾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肾病做了详细的分期,各期的特点见下述。对T2DM患者,由于常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以及缺乏长期随访资料,没有细的分期,现在也参考T1DM的分期法。  I期,为T1DM确诊时肾小球高滤过和肥厚增大。肾小球和肾脏体积增大是突出的表现。有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消失。肾小球滤过率是高的,治疗后可以降低,但往往不能恢复正常,如果T1DM发病在青春期前,则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  Ⅱ期,有肾脏损害,但无临床征象。此期出现在糖尿病发病后二年,有些患者在这一阶段持续很多年,甚至终身。肾小球基底膜通常增厚,系膜区常常增生。糖尿病控制不佳(常为酮症)和运动时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系可逆性。肾小球滤过率依然明显增加。血压正常。  Ⅲ期,是糖尿病肾病的“高危期”,典型者是在患糖尿病10-15年以后。微量白蛋白尿不断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仍然是增高的。血压开始增高。纵向研究显示抗高血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微量白蛋白尿。这一阶段用胰岛素泵治疗或作强化治疗可在血糖明显改善后,尿白蛋白排出量减少或稳定不变。而常规治疗者易发展到明显的肾病阶段。  Ⅳ期,病程在15-25年以上,约40%%的T1DM患者发展到这一阶段。病理上出现典型的改变,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尿蛋白排出量增多(>0.5g//24h),大多数患者出现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可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  V期,为终末期肾衰,特点是普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伴有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球滤过率已很低,氮质潴留,高血压明显。  并不是每个T1DM 患者均会经过上述5个阶段,相反有大多数患者只停留在开始二个阶段,病程20-30年后仍无明显肾脏损害。但是一旦发展到Ⅲ期即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则很有可能继续向Ⅳ期发展,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表现。治疗上应力图使病情停留在Ⅲ期,一旦到了Ⅳ期,病程呈不可逆,绝大多数患者会进入终末期肾衰。[3]诊断鉴别  诊断临床糖尿病肾病(即Ⅳ期)的主要依据是蛋白尿,如能除外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肾小球肾炎等因素,基本上可以诊断糖尿病肾病。  在年轻患者,病程10年以上,24小时尿蛋白>0.5g,则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很大。在典型患者,蛋白尿的发展是缓慢的。开始是间歇性的,然后逐步变为持续性,排出量不断增加。如果同时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本上可以除外其它原因的蛋白尿。有人研究发现T1DM同时伴有蛋白尿和视网膜病变,则94%%是糖尿病肾病。而肾活检只在不典型者施行,例如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速度呈快速发展,T1DM病程不到10年,或病史、实验室检查提示还有其它疾病的可能性。但在T2DM,尤其是不伴有视网膜病变者,则其它肾脏疾病的可能性在25%%以上,此时,肾脏活检成为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  临床糖尿病肾病已是晚期表现,病情已不可逆。近年来的研究特别注意检出早期糖尿病肾病即微量白蛋白尿,在这一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病情稳定甚至逆转,避免发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用常规方法不能检出,需用放射免疫、酶联分析等敏感技术。收集休息时尿的数据比较可靠。6个月内做3次,如果有2次数值在20-200μg//min则可确定。收集晨次尿测定白蛋白/肌酐比值更为方便实用,正常范围为<30mg/g,30-300mg/g为微量白蛋白尿,>300mg/g为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控制不良,运动量大,伴有高血压,泌尿系感染,其它肾脏疾病也可能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需注意除外。疾病治疗  糖尿病肾病尚无特效疗法。处理原则为:①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和延缓发生糖尿病肾病;②延缓肾功能减退的速率;③透析治疗和肾移植。  1. 严格控制血糖,在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之前,也就是在糖尿病早期,用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保持基本正常,可以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和改善微量白蛋白尿。对其他并发症也有益处。据DCCT的研究,T1DM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性减少35%%-55%%。已发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的蛋白尿,控制血糖对其病情的发展帮助较小。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后降糖药物一般应改用胰岛素。  2.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会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减少尿白蛋白排出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作为首选药物,常需要联合其他降压药。其它降压药如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甲基多巴,可乐宁等也有效。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30//80mmHg就应该用降压药,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用降压药物治疗时,相对健康的肾小球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下降而继续存活,而已经破坏的肾小球很快完全阻塞,水分不能滤过,蛋白也不能漏出。有人观察到血压从160//95mmHg降到135//85-mmHg时,尿蛋白排出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从lml//min·月降到0.35ml//min·月。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延长,降压治疗前10年累计死亡率为50%%-70%%,治疗后降到18%%。降压治疗对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也有益处。  3. 限制蛋白质摄人,适当减少饮食中蛋白质数量(0.8//kg·d)可以减低肾小球内压力,减轻高滤过和减少蛋白尿。相反,给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小球组织学病变。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者更应限制蛋白质的摄人,并应食用含必需氨基酸高的蛋白质。  4. 透析治疗和肾移植,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肾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尿毒症最好的办法,优于透析治疗。年龄>65岁的患者移植效果差。[4]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糖尿病肾病是在长期的糖尿病病史的基础上出现肾脏损伤,糖肾分为一到五期,一般临床上是以三期,四期的时候来医院就诊的多见。在糖尿病肾病发生之前,往往会有糖尿病的眼底损害,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大量蛋白尿,对于这种蛋白尿,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用一些保护肾脏以及ACEI或者AR类的药物去减少尿蛋白,注意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通过这些肾脏病的一体化治疗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此类疾病的并发症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应该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临床疾病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表现可能会存在有长期大量的蛋白尿,肾功能的损伤,水肿以及可能会出现高血压。建议,临床疾病早期完全可以通过24小时尿液蛋白定量分析排查确定,在治疗时一般需要结合病情选择一些药物,尤其可能要选择一些卡托普利等药物控制高血压,减缓蛋白尿的发生。

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的不理想,血液长期处于高糖状态,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病人出现水肿现象,考虑是糖尿病并发肾病。可以通过做尿常规,肾功能,肾脏彩超检查确诊。如果确诊是肾病,需要去肾内科住院综合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种慢性病分5级,第4级表示“临床肾病期,尿肌酐>200微克/分钟,24小时尿蛋白总量>0.5克,GFR下降,可伴有水肿等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再发展就到终末期要换肾或者长期血透腹透维持生命了。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严格控制血糖,减慢病情发展的速度。祝健康。。。

就是本来有糖尿病,然后肾脏受损已经达到临床肾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浮肿,高血压,尿蛋白总量

1、多饮水,保持每日饮水量和尿量在1500-2000ml左右,以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  2、严格控制饮食中蛋白的含量,0.6-0.8g/kg/天,并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和肉等。  3、严格控制血糖,以为高血糖会加重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展。  4、严格控制血压,尽量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5避免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5、禁止吸烟,这是因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蛋白饮食,吸烟等是加重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