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书的总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ab0230100bqof.html七年级地理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5、纬线: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9、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罗,时差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10、地球的公转:四季的变化,影子的长短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1、五带的划分:第二章:地图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4、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5、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6、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7、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8、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第四章:世界的气候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第五章:世界的居民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资源紧张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5、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7、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佛教:由古印度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基督教: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10、说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名称。第六章:世界地区的发展差异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能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2、联合国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唔识北京大版的!!我识人教版咋~~自己可以去百度稳咋~~唔使麻烦我D啊

建议Google搜“一点通教学网”, 有七年级上册地理书的总结免费

七年级上册地理书的总结 第1张

awdawdawd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纲要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站得高,看得远。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二)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三)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三、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2)气温的变化:  ①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影响:  a)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b) 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海陆位置影响:  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  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位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白雪皑皑。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②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四、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  b) 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时间逐渐变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变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原因:  社会经济条件: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b)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  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原因: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2)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3)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1)原因:  a) 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b) 城乡差别:城市就业机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2)带来的问题  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解决乡村人多地少的问题。  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产生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3、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房屋 道路修筑情况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大  14、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的雪屋 严寒 雪块构筑,低矮,无窗,门小,墙厚,保温性好。  黄土高原的窑洞 干燥,冬冷夏热 利用厚厚的黄土层,挖凿成窑洞,冬暖夏凉。  傣族微竹楼(高架屋) 潮湿,炎热多雨 双层,楼上住人。凉爽,通风,防潮。  新疆的平顶屋 干燥,风沙大 平顶房,屋顶可以晒庄稼。  西亚的乡村 炎热,干燥 墙厚,窗小。可以减少白天太阳热量的传入和沙漠吹来的热风。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  a) 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b)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0个)  c) 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d) 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e) 领土: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课本P89 图 5.6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地图册P3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约占世界的1/5 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4/5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3/4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4  人口低增长 人口高增长  生活、教育水平高 生活、教育水平低  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 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材料  (3)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地图册P3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别。  3、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 — 美国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 5个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 — 瑞士日内瓦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百度知道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的差别,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的差别,北极点周围只有一个方向,都是正南,南极点周围都是正北。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4、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所画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分母越小,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比较大小时,一定要用数字式。)5、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0,分别用N和S表示。0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还有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别是多少)6、无00纬线和00经线的判读: 纬度: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由此判断南、北半球。 经度:由左向右增大的是东经,反之为西经。由经度判断东、西半球。7、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0W和160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8、东半球:200W——00——1600E 西半球:1600E——1800——200W9、纬度范围:00—300 NS为低纬度;300—600 NS为中纬度:600—900 NS为高纬度。10、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名称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12、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13、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1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15、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16、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17、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高和缓;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一般为综合题。陡崖: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个山顶之间;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爬山就困难。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处突出;山谷反之,易形成河流。18、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1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20、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2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2、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23、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24、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5、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6、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相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27、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28、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29、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3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3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32、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33、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海洋8月,陆地最冷月出现在1月,海洋2月。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34、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热海凉,冬季陆冷海暖。3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3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地球的“雨极”,请查找地图和资料,简要分析乞拉朋齐为什么会多雨?(答案: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爬升形成迎风坡降水。)3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昼夜相等;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昼夜相等;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与夏至相反。地球的五带:热带: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寒带:南、北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与温带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纬度为23.50S和23.50N,温带与寒带分界线是南北极圈,纬度为66.50S与66.50N。(这一部分同学们一定要复习课本68—70面)38、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地区的亚马逊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的面积最大)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亚洲的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回归线附近内陆与大陆西岸,非洲的面积最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均匀。(中纬度400—600的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夏季较集中。(主要在亚欧大陆与北美洲)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和,降水稀少。(亚欧大陆与北美洲北部沿岸)冰原气候苔原气候:这两个气候都是终年严寒,长冬无夏。高山高原气候: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一定要对照课本与地图册26页复习!切记!不能死背!)39、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长。阳光直射南半球,则相反。40、如何阅读气温、降水分布图,由气温变化曲线判断出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再由降水柱状图判别出降水特点,两者叠加就可以判断属何种气候类型。41、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欧洲(最多)、北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有150多个)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时间 生产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栏式 家畜 纺织 陶器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 猪狗 纺织 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朝代 暴君 亡国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纣 纣  西周 周厉王 周幽王  4、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5、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6、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 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夏 朝 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 朝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周 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5、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6、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4、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5、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 骚: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2)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备注  1、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 战国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5、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焚书坑儒  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7、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8、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9、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课 “伐无道,诛暴秦”  1、秦朝: 1、徭役繁重、 暴政 2、赋税严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2、导致:(1)、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引发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起义失败  (2)、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207)胜利  3、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十二课 大统一的汉朝  1、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  2、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  3、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4、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  5、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1、西汉时比较彻底地治理黄河是在汉武帝时。  2、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汉明帝时。  3、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时。  4、“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工具。  5、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  5、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4、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5、欧洲的古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作“大秦”。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  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6、造纸术未发明以前,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7、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戏》。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西汉为前206——公元25)  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4、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  5、《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诗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 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2、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3、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蜀国丞相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5、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3、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282年建业改为建邺,313年又改为建康,今南京)。  4、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5、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6、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做过东魏太守。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2、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4、纸、墨、笔、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我是老师让察的,我也了解了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书的总结 第2张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 理解经纬线的概念以及几条特殊经纬线的意义。(参看七年级上册P16图)  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线垂直相交的线(半圆),它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是指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指示东西方向。  特殊经线: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180°经线(日界线);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它们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特殊纬线: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北纬23.5°纬线(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南纬23.5°纬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北纬66.5°纬线(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南纬66.5°纬线(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3、 会判读经纬网图某点的位置和两点的相对方位。  重点知道如何判断东经和西经、北纬和南纬;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要求掌握方法)  4、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或24小时),知道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不同的经度时刻不同。  5、记住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或365天),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四个节气的日期和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参看七年级上册P69图)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6、记住五带的名称和划分的界线,知道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带(北温带)  (参看七年级上册P70图)  7、记住地图的基本要素: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8、会运用地图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要点是记住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同时注意单位的换算。  9、能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适用的地图。如郊外进行越野行动选地形图;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哪选政区图;去博物馆参观想知道如何坐车选交通图。  10、记住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1、会在图上判断七大洲、四大洋,记住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参看七年级上册P23、24图)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12、会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参看七年级上册P58图)  13、会计算年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参看七年级上册P60活动题)  14、知道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山麓到山顶的气温变化规律。(参看七年级上册P61)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即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山麓气温高,山顶气温低(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100米降0.6°C)  15、会计算年降水量,初步学会阅读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参看七年级上册P66活动)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  16、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降水多,平原降水少;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7、知道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18、会分析赤道地区和极地、沿海和内陆、平原和高原山地的气候差异,并说明其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参看七年级上册P74—85活动练习)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极地终年寒冷(纬度位置影响);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海陆位置影响);山地降水比平原多(地形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呈垂直分布(地形)。  19、记住1999年世界人口的总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  20、知道目前欧洲与非洲人口增长情况的差异。  欧洲人口增长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零或负增长),非洲人口增长快。  21、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饥饿贫困、就业困难、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政策:鼓励生育(如法国给多子女的家庭发放补贴)。  22、知道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亚洲;白色人种—欧美;黑色人种—非洲。  23、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24、知道世界上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起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亚洲西部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我国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称回教或清真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的一个支派)。  25、认识聚落中不同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的关系。(参看七年级上册P53图)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既防晒又凉快。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凉爽又防潮湿。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们住窑洞;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人们住冰屋,保暖。  26、记住世界上陆地面积居前三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  记住世界上人口居前二位的国家(中国、印度)  27、列举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名称:  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  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埃及、韩国、新加坡、等等。  28、记住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29、读亚洲及其周边地区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说出我国的几个较大的邻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印度、哈萨克斯坦)(参看七年级下册P3活动1、2及图)  亚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北半球,北邻北冰洋、东邻太平洋、南邻印度洋,西部与欧洲相接、西南部与非洲相接。(参看七年级下册P2图)  30、读亚洲地形和河流图,填出几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几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几大河流(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参看七年级下册P2图)。  读图说明亚洲的地形特点:地势中高周低,以山地、高原为主。  读图说明亚洲的河流流向特点: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31、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参看七年级下册P7图)  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2、知道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33、知道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34、读日本图,填出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域(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东海)、首都(东京)、附近国家(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  (参看七年级下册P66图或地图册)  35、知道日本经济特点: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本国资源缺乏)  36、分析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工业分布特点是: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原因是:日本资源贫乏,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销往国外;沿海地区交通方便,且成本低。(参看七年级下册P68活动练习)  37、读东南亚图,分析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参看七年级下册P37马六甲海峡)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38、说出东南亚的主要农产品。  东南亚气候湿热,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作物。  A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B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C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D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量国。  39、记住东南亚是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0、读印度图,填出德干高原、恒河平原、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和主要邻国。(参看七年级下册P42图)  41、对照印度地形、降水量分布和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说明该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参看七年级下册P44图)  水稻分布在降水多的平原地区;小麦分布在降水较少的高原地区。  42、读俄罗斯地图,填出其面临的海域(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主要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脉)、主要河流(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首都莫斯科、港口圣彼得堡、西伯利亚大铁路。(参看七年级下册P76图)  43、知道俄罗斯是世界面积最大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有丰富的森林、石油、煤、铁资源,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  44、知道中东的范围。包括亚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东北部。(参看七年级下册P46图)  45、读中东地区图,填出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参看七年级下册46图)  46、知道中东地区最丰富和最贫乏的自然资源分别是石油和水资源。缺水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47、知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产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48、读欧洲西部图,填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德国(柏林)及其首都。(参看七年级下册P53图)  49、知道欧盟的组成情况。  今年5月1日欧盟吸收了10个新成员国,至此欧盟共有25个成员国。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50、知道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及其原因。  欧洲地处中纬度大陆的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分配均匀,地形以平原为主,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广布,因而畜牧业发达。(参看七年级下册P55)  51、读非洲地图,填出大西洋、印度洋、好望角、撒哈拉沙漠、尼罗河。  (参看七年级下册P16)  52、分析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的现状。  非洲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问题),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粮食不足问题),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或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问题),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即目前非洲出现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  53、说出几种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4、知道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是什么(是服务业)。  55、知道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养羊数量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它又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因为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56、读美国地图,填出其面临的海域(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主要邻国(墨西哥、加拿大、俄罗斯)、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科迪勒拉山系、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参看七年级下册P84图)  57、说明美国既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从世界各地大量进口各类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工业发达,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所以美国应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尽主要责任和义务。  58、分析巴西热带雨林面临的危机与对策。  巴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然而这一片森林正面临着重大危机,巴西为开发亚马孙地区,修建公路、开采矿产资源、开荒种地、开辟大型农牧场,不惜把大片森林化为乌有。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策:巴西政府表明要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59、会判读北极和南极地区图(参看七年级下册P58—59图)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周围环绕三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周围环绕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60、知道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极地地区因为纬度高,气候严寒,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地表终年冰雪覆盖。  61、说出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南极代表动物是企鹅;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62、知道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  我国在南极已经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和中山站。

地理很多都是学习一个地方的,像国家,地区,大洲,还有中国内部的省级行政区,跨省区域,四大区域等等,学习这些,首先要知道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是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等,人文地理方面有经济发展,工业农业,还有的是人种和宗教,建筑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