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语文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 然而,目前有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有的课堂成了播放幻灯片的大厅,一放到底,把过去的“教师一言堂”变成现在的“课件一展堂”;有的课堂还成了网吧,放任学生各自上网寻找自己喜爱的内容。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还发现,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完成的,却被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在课堂上明明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和感悟的,却被多媒体课件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了。那么,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呢?怎样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成为我们现代语文教学以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 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是非常不妥当的。 语文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地以标准化的图像知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1]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和黑板构成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为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增加了活力,同时,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话,还可以培育学生语文阅读的创新思维能力。 1.快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课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阅读教学情境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对阅读内容的真实感受,激发了阅读兴趣,丰富了情感,提高了阅读效率。比如,用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导入《林黛玉进贾府》,片头悠远而略带苍凉的主题曲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片头的镜头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奠定了后面阅读鉴赏的基调。 2.丰富阅读教学内容,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言文字训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巨大的容量,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了阅读教学内容。同时,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的意识。 3.突出阅读教学重点,降低阅读教学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将阅读文本由抽象变为具体,静态转为动态,枯燥化为生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等方面的困难,不仅降低了阅读教学难点,还突出了阅读教学重点。比如,在学习《凡尔赛宫》这篇课文时,学生很难勾勒出凡尔赛宫的布局,教师可以利用软件来演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位置感受凡尔赛宫的雄伟壮丽。 4.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而网络教学的特点正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构建知识库进行阅读、思考以及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法。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创意。[2]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过于细化,以至于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有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选用哪几张幻灯片,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严密,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然而在教学流程中,时刻都按预先安排执行,容易使教学变成了教师展示课。学生回答稍有偏差,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进行点拨引导,根本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3] 既然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来培养学生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在正确使用教育技术之前,我们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小学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时候,首先必须考虑到上述问题,并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同时,语文阅读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从思维特征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第一,语文阅读活动与思维合二为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和分析都需要依赖思维,此时,思维就是语文阅读活动的过程,语文阅读活动的结果就是思维的结果。第二,语文阅读活动是通过思维间接地认识未曾直接接触感知过的事物,读者依赖思维去感受文本中的情境。第三,语文阅读活动中解决阅读问题就是思维的目的,比如思考运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解问题。第四,语文阅读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的思维来创造生产新的事物。[4] 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它寓于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两者之间。那么,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培育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呢? 1.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在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一些教师开始盲目地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不管需不需要,适不适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就使用媒体,他们认为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乏多媒体,从而引起了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实际上,这种不恰当的选择和使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在合适的时候,多媒体的使用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才能培育学生创新性思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大阅读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的制作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现状,结合文本的知识和学生的所需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值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造学生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创新性思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维创新,表达独特见解。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善于想象,即使有些学生的想象不切实际,教师也应该肯定他们的回答,尤其是新颖的回答,而不是轻易地否定他们。

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思考方式。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1、从老师的方面来讲,除了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系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课堂上,老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面孔亲切,语言具有感染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灵活的引导,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同时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让学生在赏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2、从学生的方面来讲,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自信可谓是学生自主学习强大的精神后盾。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都储备了一定量的知识,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了,但我们常听学生说“我不行”、“我做不出来”、“老师没教我”等等“谦虚”的话。实际上这不是谦虚,而是我们的学生缺少一份生气、一份自信心,缺少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力量,习惯于老师填鸭式地向自己灌输知识,而不敢独立自主地探索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能领略到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那种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欢欣,不能开动自己的大脑,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心理上的优越感,关注他们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都能有所发现,让他们都能拥有一份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真正兴趣,使他们敢于且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藐视挫折、挑战困难、相信自己、敢于创新。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创设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间、学生间互相学习。教师以平等民主之态和学生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鼓励师生合作学习;要求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要求发挥学校课程的整合功能,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三、强化意识,创造条件,培养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⑴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求问;⑵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二个问题;⑶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热情、严谨的态度,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当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可笑时,可给以引导说明而不嘲笑讽刺;当学生的提问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时,要能灵活应变而不敷衍塞责;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提出的问题也更有份量了。2、给中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时空。要提出问题必须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上课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创设观察的情景,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有时我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外,我还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四、转变课堂角色,促进自主学习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主角—配角”的关系中,学生被教师主宰着,学习活动是一种被动行为。在被动的前提下,学生只会接受,不会自主不会创新,这种学习属于低效的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为此,教师就要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转变师生关系,构建适合于自主学习的、新型的课堂角色。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处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要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反馈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徒刑旧匀展销会嚎揖

在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迎面而来,我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现代教育媒体介入教学领域,使教育发生了新的革命,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实施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创新意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问题入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依靠自身的潜能,在实践感知中主动地发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设疑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喜新猎奇,爱操作摆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表现自己。教学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一个人没有创新兴趣,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兴趣和动机。教学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既能传递教学内容,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心理,培养学习兴趣。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求异是创新的核心,联想是创造的翅膀。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做“25×18”时要求学生不局限所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看谁的解题认识方法最多、最简便、最合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情绪高涨,人人都自觉参与,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经反复验证、相互讨论后,出现如下解法:25×18=25×2×9=45025×18=25×6×3=45025×18=18×5×5=45025×18=20×18+5×18=45025×18=25×10+25×8=450这些解题方法是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共同探索中得到的,既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共同探讨、分析比较中,又自觉地发现自身的差异,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探索创新的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发展学生和创新思维,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内,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4、运用电化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运用电化教学,扩大了知识容量,让学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然后一起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大家获得的信息更多,掌握的知识更多,这种知识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的实践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总之,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随着中学数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转化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教育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听觉获得,视觉方面获取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的内容。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学教改的必然结果。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1.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从而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以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2.更利于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使知识系统化的有效手段。在人机互动中,便于发现问题;在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中,便于系统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利用计算机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我们把构成和表现某一个数学问题的各种层面元素用一种或几种软件制成一个课件,在电脑平台上构建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或学生对各种元素进行操作、控制,通过各种情境的变换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如在教学相交弦定理时,过去只能凭借固定的图形和语言的描述来让学生产生想象,用几何证明的方式来教给学生结论,让学生通过记忆结论来完成练习,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难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而现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来画出圆O的两条相交弦AB与CD,交于圆内一点P,通过计算得PA·PB=PC·PD,即相交弦定理的结论。用鼠标拖动任意一点改变PA、PB、PC、PD及圆半径的长度,这时学生会发现各条线段的长度虽然改变了,但始终有PA·PB=PC·PD的结论。还可以把AB、CD交于圆外一点,得出割线定理,把A、B两点重合,使PA为圆的一条切线,得出切割线定理,把C、D两点重合而得到切线长定理。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观察实践,体会变化,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操作过程连续、直观,加强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辨证思维能力。3.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构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习题编制成一个个可交互操作的界面,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练习,正确则由计算机立即给以表扬,加以强化,并出示下一题;回答错误,则给出提示或鼓励,让学生再继续思考。这样通过自己独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了能力,便于形成技能,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二、多媒体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1.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也不是万能的。传统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模型演示、教师和学生交谈、学生练习等,而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潜能。如果教师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论内容是否适合,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方式,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技术为旧式的教育服务。2.应注意与传统数学教学密切结合多媒体数学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而进行教学的,它能代替人类进行多方面的工作,但是,它毕竟是机器不是人,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如在对话和思维方面,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寻找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等。因此,多媒体数学教学不能代替教师进行所有的数学教学,它必须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机结合,避免数学“盲点”,充分发挥其数学教学的优势,与传统数学教学形成“强强联合”,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3.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备课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1)教学与学习的路径是多样性的,它可以从一条路径转到另一条路径;(2)它应当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认知心理学有一个基本观点,即所有的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是愿意学习的,也都是想取得好成绩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之所以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原因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障碍,他们的想法和意志受到了抑制;(3)它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加强备课,同时还要熟悉计算机的特点,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数学教改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舷不白之冤犊咕包揽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一、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性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说只要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呢?我认为也不然,光有现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驶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只有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环境需精心设计,全面构造,周到安排,它要求内容上求“实”,训练上求“活”,方法上求“趣”,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情、有味,充分利用多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发声等功能,增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多媒体课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情境、世界的风土人情,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事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紧密联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重视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感悟,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提倡通过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和方法、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形成体现特殊内涵的教学创意,将会从特殊的视角,激发学生的共鸣、形成对学生的独特的教育效果。例如,在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件中插入动画歌曲《春天的故事》,大屏幕一显示,动听的歌曲,美丽的图片,伟人的形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为整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悦耳的音乐结束,老师紧接着提问,歌词中唱到的“春天”喻意是什么?课件自动转入改革开放的主题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呢?通过问题悬念与课题自然衔接,从而在引发学生复杂情感的过程中导入课题。三、运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认为,“网络化教育是各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知名人士卢志文指出:“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网络化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学生采用“秧田式”坐法,交往方式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师生单一互动的交往方式,这种方式教师的角色地位过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网络化教学通过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适当变换师生位置,增加组内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际互动等网络化交往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探究,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围中教学,教师易于调控,便于调节。对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实大有好处。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要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地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实践表明:教学内容不要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大胆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可以说,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挖掘网络丰富的资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必将带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我在执教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段中世纪历史,其内容相当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途径来了解哥伦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模拟探险和发现。这样,学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探险家的同时,自己也几乎成为一名探险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可见,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与伦比的。综上所述,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将初中历史课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生情感的提高融为一体,做“知—情—意—行”四者的结合。在历史课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采用“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目前,我们有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利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充分理解并真正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灵活使用教,改造教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结合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一旦脱离的学生的实际,就无从谈创新和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