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ujbs@163.com 已发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之间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本书试图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情况进行研究。 首先,本书总结和构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理论基础。然后,本书详细分析了1984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配合情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的微观层面上存在着一些联结点,这些联结点也直接反映了两种政策的配合情况,这些联结点包括国债、铸币税和财政投融资等。本书对这些联结点也进行了逐一分析。 针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现实情况,本书对今后增强其配合效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保持中央银行的适度独立;加强财政、货币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加大结构性财政政策力度;增加“松紧”式的政策组合方式;减缓资本账户开放步伐;等等。

求2000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PPT!!! 第1张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具体来看,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  第三阶段是从1997到2002年。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

求2000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PPT!!! 第2张

从197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从1993年到1996年。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从1997年到2002年。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此间,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的提高。这一阶段,政府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并且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因此给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不仅提供了创新的背景,也带来了众多新的难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认识 ◆松紧配合,适度放松,及时微调,把握力度是其突出特点 ◆商业银行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支持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自身发展,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 “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首要经验,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需要更为深入系统地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 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连续多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已基本得到控制,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外贸市场急剧缩小,内需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出台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操作中,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 1、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密切配合,适度信贷扩张,防止信贷膨胀。自1998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政府通过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扩大银行信贷自主权、上调指导性信贷计划、扩大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强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道义劝告”等,适度扩张信贷投放,积极启动内需。与此同时,政府始终对基础货币超额发行引发新的通货膨胀抱有警惕,在推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同时始终谨慎监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防止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度膨胀。1998年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时专门设立临时账户,冻结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释放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新增可运用资金近2800亿元,购买了财政部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423亿元专项国债。这一富有创意的稳健操作措施限制了商业银行当年资金来源的急剧增长,使下调准备金率这一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操作并没有引发银行信贷膨胀。 2、松紧配合,适时微调,把握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适时完善政策措施,把握调控力度”,是过去五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中的突出特点。从各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和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两大调控工具可以有多种搭配,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松”、“双紧”搭配,也可以实行一松一紧的搭配。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实施很成功,积极有效,表明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着眼于信贷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后,在积极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非常注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改善信贷资金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发展住房、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央行先后发布《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的文件,推动了各类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迅猛发展,对改善消费环境、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信贷投放领域的扩展还有效避免了历次启动经济中流动资金贷款过度膨胀,“倒逼”央行基础货币发行局面的出现。 4、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五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中充分运作了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完善金融市场,使公开市场操作日益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改变了过去通过行政性的信贷计划等手段进行信贷和货币管理的局面,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先后发布了《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责任制》等监管规范,积极推行审慎的会计制度,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督促商业银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和精简机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使不良贷款比例下降和信贷资产质量改善。 从整体上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为中心,在适度扩大货币供给及银行信贷投放的同时,优化结构,防范金融风险,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它既避免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新一轮经济启动的抑制效应,又防止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隐患,是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政策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创造性。 二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推行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带动了高效信贷投放的扩大,还积极支持了国企改革及社会稳定,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成为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1、适度扩大信贷投放,积极支持经济增长。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下,各商业银行积极竞争优质客户,扩大信贷投放,使得银行信贷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动。以工商银行为例,1997年各项贷款余额为19090亿元。到2002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已达2.9万亿元,五年中贷款余额增长了一倍。2002年当年新增贷款2780亿元,比上年多增350亿元。 2、配合积极财政政策,优先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政府在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累计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商业银行累计发放配套贷款1.2万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 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重点拓展大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类、大中城市建设等类贷款领域,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末工商银行公司客户贷款余额24496亿元,比上年增加1599亿元,其中项目贷款增加728亿元,接近贷款增加额的一半。基础设施贷款占比明显提高,当年发放的项目贷款中,交通、电力、电信、石化等基础设施类贷款占比超过65%,达1067亿元,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支持了国家“五纵七横”公路主干线和省际干线公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全国电网联网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这些信贷项目对改善我国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制造业技术装备质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努力扩大消费贷款,扶持新的消费热点的发展,积极促进扩大内需。1998年,金融机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为426.16亿元,到2002年末增至825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0%。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迅猛增长不仅改善了消费环境,扩大了居民即期消费,还改变了消费方式。199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98.9亿元,当年金融机构消费贷款新增额约250亿元,信用消费占比不到1%。到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亿元,消费贷款增加额3694亿元,信用消费占比已超过9%。消费信贷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拉动力之一。 4、积极支持国企改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1997—2002年8月末,我国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2664亿元,共支持兼并破产项目5864户,支持破产企业安排下岗分流人员约430万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职工再就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死滞贷款的核销,意味着同量新贷款的进入,为经济在除去赘瘤的同时,注入了新的活力。 5、发放扶贫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到2002年10月末,农业银行扶贫贷款余额达854亿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达439亿元。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农业贷款增加1170亿元,同比多增388亿元,积极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 商业银行在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相应制定了合理的产业信贷政策,通过“存量移位”和“信贷倾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使“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这成为新一轮经济启动以来引人注目的现象。 1、商业银行利用“存量移位”优化信贷资金产业配置结构,从低效产业中调出信贷资金,抑制了过剩生产力和重复建设。贷款“存量移位”即信贷资金从效益低的企业移至效益高的企业,通过清收、转化等手段退出不良贷款市场,是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宏观上的作用是配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抑制过剩生产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行业信贷政策,通过“信贷倾斜”推动信贷资金进入优先发展产业。“信贷倾斜”即信贷投放在全国一盘棋内考虑,使资金流向效益好的地区,是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在信贷结构调整中,重点拓展大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类、大中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类、外商投资类、高新技术类和优秀中小企业类等五大领域的优质客户和项目,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末工商银行公司客户贷款余额24496亿元,从贷款的行业结构来分析,投向优势行业和新兴的成长型行业的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2%。 3、大力推动金融信息化建设,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助力。商业银行在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提升金融服务的技术装备水平,推动金融信息化建设。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相继实施“9991”大机集中工程、综合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等三大科技工程,许多重大应用项目上机运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创新传统业务,使得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知识密集型的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相继推出,极大地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 4、加快改革创新,大大加快了自身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当前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议题,商业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推动自身改革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是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经营效益大幅度跃升,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内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工商银行的实际情况看,2000年全行拨备前利润仅96亿元,到2002年已增至443亿元,预计2003年将进一步增加到510亿元。按五级分类口径测算,扣减损失类贷款和财务损失后,2002年资本充足率比1999年末提高2.05个百分点。全行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新架构逐步形成,经营资源配置结构在优化提升,技术水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些方面,不仅为我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实力,也将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整体上看,五年来商业银行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贯彻不仅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自身发展中,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就是在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阶段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以创新的姿态完善、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金融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