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ppt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PPT辅助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归纳,笔者认为PPT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特点:1.在教学形式上,效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呈现效率上,适宜集体教学而不太适宜个别化学习。2.在内容选择上,适宜事实、概念、原理等原理型、陈述性内容而不太适宜动作技能、问题解决型等情境型内容。3.在课堂组织上,一般用于课堂辅助呈现知识,在开发时要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注重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组织、引导和控制作用,协调好课件与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4.在时间流程上,要合理安排学生交流反馈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引导权,以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适时流转,合理分配注意力。5.在知识呈现上,对知识的基础概念、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以小步调来保证大多数同学能顺畅地进行学习,保持知识的高度结构化和紧密联系。上面的一些概括只是对PPT制作和使用过程的一些总体把握,事实上,将PPT运用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媒体技术作用于课堂教学系统的过程,而技术运用的过程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把握不准则会适得其反,如表1所示。 表1 PPT作用于课堂的正反面 正面 反面信息量大,能够节省大量书写时间教师上课时与学生交流少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内容呈现时间短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授课时效教学信息量大,讲课节奏快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不规范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内容设置不合理,造成知识结构不清晰 因此,在把握PPT制作上的特点的同时,在将PPT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课件运用的目的,功能特点和作用时机进行把握。如在数理化学科中,PPT课件一般起到的是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启发想象力,在英语和语文等学科中,运用PPT课件一般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历史、地理类学科中,PPT课件一般是为了增加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当然,由于PPT以大屏幕方式的呈现,因此它在加深印象,促进记忆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根据加涅等人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关学者提出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应该与外部相应的学习周期的几个阶段保持一致,即对于PPT课件来说,学习进程与PPT课件的呈现内容的关系也应当是相一致的,如表2所示。这实际上表明的就是一种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进度,PPT课件的作用方式与时机问题。因此,只有教学人员真正掌握了学生认知心理方面的特点,才能真正将课件设计同学生认知习惯结合起来,才能将课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PPT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丰富的课堂教学艺术。 表2学习进程与PPT课件呈现内容的关系学习进程的不同阶段PPT课件呈现的内容警觉问题、题目等导入性内容期望本次学习目标提取信息到短时记忆回顾已有相关知识及新知识提纲选择感觉信息有效的媒体信息语义编码拓展、解释性信息激发的反应可以诱发期望行为的媒体情境强化回顾本次内容核心概念形成概念知识评价、考查与迁移三、提高PPT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1.设计合理的PPT是基础 利用PPT来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老师的板书时间,目的是为了突破“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同时,它在教学内容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教学相比,电子板书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是按教会学生读懂一本教科书来选定,而必须按照科学性、思想性和创新性并举的原则来选定;通过对选定的内容进行分类,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进行有效地组合,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课件的制作思路、方法、技巧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让课件紧扣着教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或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2.恰当的PPT辅助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 如上所述,PPT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通过普通的备课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流程,自从将PPT作用于教学过程中后,教师除了要合理设计PPT演示文稿,熟悉、琢磨讲授内容外,还必须依据一定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在课堂中实践。因此,PPT课件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这种多媒体技术是否被合理地安插在了教学过程中,这其中的各种教学策略无一不是教学设计的结果。3.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保证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比较强调预设性,即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学,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而将PPT作用于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PPT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媒体,应合理地利用其动态性、交互性、多媒性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惟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在相互的交流、碰撞甚至是争辩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真实的、充满灵性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PPT的这种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一个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投入PPT课堂教学过程中来。4.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是方向 以PPT为代表的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多层面的,既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课堂驾驭等基本素质,也包括综合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资源等教学技术,还包括围绕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生动多彩的师生双边互动,等等。同时这一过程又应该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位老师对教学和所教学的内容都会有着自己的理解,演绎的方式也不一样,PPT教学就是建立在执教者自身对教学的理解、对演示型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调控、对经验的调用等基础之上的。

一、字要大,清晰二、一张幻灯片不要放太多内容三、配合图片四、关键在讲要和幻灯片配合,但不能照着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少批评。我们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由点到面的进行鼓励和正面引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二、教师要善于提高自身素质,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写出新颖的教案,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吸引住学生。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和课后复习习惯。我想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少批评。我们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由点到面的进行鼓励和正面引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二、教师要善于提高自身素质,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写出新颖的教案,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吸引住学生。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和课后复习习惯。我想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

https://wenku.baidu.com/search?lm=3&word=%C8%E7%BA%CE%CC%E1%B8%DF%CA%B5%D1%E9%BD%CC%D1%A7%D0%A7%B9%FB&org=0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情境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制作优秀的ppt切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1 引言随着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PowerPoint(缩写为PPT)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是多年来的既成事实。它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和丰富的表现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PPT制作和课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PPT在教学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甚至束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献[1]中对PPT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PPT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不能盲目运用的结论。文献[2,3]等也从不同角度对PPT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甚至《中国青年报》在2009年9月就曾经以“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为题批判过PPT教学[4]。由此可见,对PPT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必要。2 PPT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1 PPT制作上的问题PPT制作软件看上去较为简单,容易上手,较为适合教师使用。但要想制作出一款适合教学的PPT课件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考虑不周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譬如背景颜色搭配问题、动画设置过于花哨、字体字号设置不合理、幻灯片切换声音频繁使用、内容设置不当、师生沟通互动问题等。从而导致使用PPT教学不但没起应有的效果,反而成了画蛇添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二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裁剪,三、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和正确表述,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   1、什么叫有效教学?   规范地说: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的教学活动。   它主要从三种视角界定了有效教学:   一是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我认为是:要考虑老师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是否恰当?是否细化、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不玄乎、教师自己是否非常明确而清晰?上完课老师觉得目标是否实现,实现了多少?   二是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效果的有效性。学生在学业上是否有所获,有提高,有进步。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与“学得怎么样”,是和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的程度紧密联系的。   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同样的教学时间看你的质量如何?   2、课堂教学的参与要素:   从对象来看,要素有:小学生、教师与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教师是有效教学的最核心、最可变、也最应该改变的要素。   从过程来看,要素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即有效备课、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地练习设计及反馈,这四个环节中,有效备课时前提。在有效备课中,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和灵魂;深刻的教材解读是有效课堂的物质依托;充分的教学预案是有效课堂的蓝本。   从结果看,要素有:效果、效率和效益。我们不去细分概念,我们关注这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不一定真正学会了;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又不允许;达到同样的知识目标,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传统的接受学习似乎更有效。这里面存在一种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效果,更侧重于感性、过程;效率,更侧重于理性、结果;效益,这是一种综合考量。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既要看效果,又要看效率,更要看效益。有效就是要追求这三点的平衡。   3、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如作业和试卷的设计,要能检测出这一节课、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所得和学习效果,教与测要紧密结合。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当然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适当的强调可测性和量化是必要的。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的学习,希望老师们对有效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厘清概念,才便于有效实施。        二、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一:教材解读和裁剪   这个环节,我实际上是讲备课,只不过不是仅仅讲教案预设。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可是说难听一点,不备课也可以上课的;花了整整二十个小时备课,上课是要好一些,但肯定好不了20倍,甚至好不了一倍。这就要考量一个老师的责任了。   从教师有效备课来看,分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的教学预设三部分。在教学实际中,老师更重视教学预设,就是写教案、写教学过程,而往往忽视前两项工作。因此,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不十分清晰,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也将大打折扣。我是这样认识这三者关系的: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是有效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引领,科学的教学预设是有效教学的蓝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是探寻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解读和裁剪要做到:教什么要清清楚楚(钻研教材的要求);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摸清学情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教学目标及达成度);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科学的教学理念);怎样教要清清楚楚(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有效的可测的教学效果)。——江洪春《钻研吃透教材 考量教师的责任和功底》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指教学的内容。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如果教学方向出了偏差,就会南辕北辙,再好的教学设计和方法都会失去意义。   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内容观的体现。——应该说,“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其实并不能划上“恒等号”,因为“教材内容”往往必须经过适当删削与剪裁之后方能变为“教学内容”。否则,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如果教师贪多求全,企图把众多内容“最大化”地交给学生,那常常会令教学的“预算”无法变成“决算”,岂不让人“一声叹息”?   (二)开发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   1、对文本特征的研究与判断。事实上,上乘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保证对教材内容全盘兼顾的前提下适度彰显自身的“个性”,以便“集中火力”地发挥其“例子”功能,真正做到因“课”制宜。如果课文音韵铿锵,则朗读训练当加大份量;如果课文结构精巧,则谋篇布局需有效提示;如果课文词句华美,则品味咀嚼要不惜余力,如果课文意境深邃,则研磨揣测应做深做透。   2、对学生需要的研究与判断。   3、对教材编者意图的研究与判断。   (三)怎样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准确把握教学基点,确保教学内容不缺位、不越位(课标和学情)   要认真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课标。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总目标。     还要准确把握学情,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教材观。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相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学生未知的、难知的,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趣和关注点?     2、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保证教学内容不错位(这一点不作具体阐述)   3、深入钻研教材,恰当安排教学内容(重点讲)   教材文本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要重视研读文本,挖掘文本资源。准确解读文本是底线,最好能深刻解读文本,最高境界是能独立、独到地解读文本。   为什么要细读文本?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时候,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去阅读大量的与文本有关的文章,帮助自己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人文内涵,思想意识等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自然情况,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是把自己原来的“一桶水”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才能使解读由错误到准确,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平面到立体。(“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这是一般读者的身份)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