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份,读杨茂秀教授的《好老师是自己找的》一书时,对其中有关故事的描述深深感动。杨教授认为,整个世界就像一棵故事树,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人。故事人说故事,就是在树上摘折一片叶子下来而已。好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说故事的教师。教育从业人员,需要一些故事,将他的童年经验整合起来,作为他从事教学、关怀伦理的基础。如果在教学中,一点故事都没有,那学习一定很缓慢、很苍白。 通过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我又了解了一个致力于创作、讲述故事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群体。他们通过给孩子们编写故事、讲述故事,来滋养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获得成长的力量;他们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开办故事创作班,让大家在将自己的故事、创作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故事那鼓舞人心的作用。 一、故事可以滋养想象力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培养孩子创新素养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素养,关键要看他的成长历程中,家长和教师是否给予了他充分的体验空间、呵护他的想象力、以及给予他充分的闲暇时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两种实体:精神的和物质的、“隐藏”的和“日常”的。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一条可以从此岸到彼岸的道路,这座桥梁或者道路就是“想象力”。每个人在小的时候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繁重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方面的需求和日常生活的满足,不大去呵护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就像我们的肌肉,如果不去使用就会萎缩。我们这个社会整体缺乏创新能力,与我们平时不注意呵护和培养想象力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想象力的培育有多种途径,故事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帮助我们化蛹成蝶,在“隐密”的真实花园里翩然起舞。爱因斯坦说:“如果想让他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他认为,知识仅局限于我们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涵盖将要认识和理解的一切。学习知识,只是将别人已经知道的东西记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培养想象力则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进步之源。 对于孩子来说,想象的世界与精神世界就如同物质世界,如同日常生活一样真实。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或养育者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小孩子对这个世界如此陌生,对周边的一切都非常敏感,来自父母或养育者的真实声音,会比录音磁带听起来美妙得多。而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从婴幼儿开始,就要开始给孩子讲故事,而且一定要一遍遍重复讲述,并且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展开故事中重复的情节,以同样的方式说出那些押韵的歌谣。一个故事本身情节的重复,以及故事里那些富有韵味的歌谣,也可以为孩子的心灵成长提供重要的食粮。孩子如果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油然升起温暖和喜悦的感觉。其实大人也是一样,他们也一遍一遍听自己心爱的乐曲和诗,一个音符、一个字都不变。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前后一致和重复,对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注意力的发展,从3岁开始,孩子已经逐渐能够欣赏那些简单的自然故事和“生活”故事了。到了4岁半至5岁左右,孩子们通常会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想法,然后去寻找一些物品来实现这个想法。传统的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很多滋养。民间传说通常具有一种“永恒”的特质,它们满足了孩子对神奇事物的深切渴望,给孩子带来安稳和希望。而童话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可能的样子。 神话适合8岁以上的孩子,讲述的是“神”以及“超自然生命”奇迹般的所作所为,而民间故事及童话讲述的是“人”,贫民、贵人、傻子、公主或王子,还有孩子。 讲故事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对孩子们进行诠释,也不要问他们如何理解——那只会扼杀想象力。这一点,家长和养育者一定要铭记在心。 二、故事具有治疗的作用 从远古时期开始,故事家和治疗者的角色就交织在一起。鼓舞人心的故事即便只有一分钟长,也能让讲述者和听众双方都朝好的方向转变。所有故事都可能具有治疗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建立与“某个地方”的精神连接,恢复失去的平衡,重新获得健康感。 一个好的故事通常由三个要素组成: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隐喻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帮助听者与故事建立联系,它既包含负面的失衡状态,也包含正面的再平衡状态。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本身积聚起“张力”,导致情节进入“失衡”状态,最终又超越这种行为,进入健康而正向(而非引起负罪感)的解决方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被大人理解和认可的“行为”。对此,家长和养育者应该明白,孩子的“行为”就是孩子做事的方式,一些被认为是有问题的行为方式,只是某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某种刺激或某种情形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规律”,就可能给孩子施加错误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也有一些行为确实是存在问题的,需要家长和养育者仔细辨别,并因势利导。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生活背景和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的状况和社区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导致孩子特定行为的发生;孩子新到一所学校、新搬迁到一个地方,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与自身处境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等等,也会导致孩子一些“挑战性行为”的发生。面对这样的境况,给孩子故事可能是改善行为、化解矛盾的好途径,故事中隐含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信息和意义,可以让孩子和大人从原本的失衡状态转向新的平衡态。 所谓治疗,简单地说,就是恢复健康,达到平衡,变得健全。“治疗性故事”指那些能帮助人们恢复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获得健康感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构思一个故事来应对“挑战性行为”时,并非要通过一个故事把“坏”行为变成“好”行为,也不是要把一个“淘气”的孩子变成“乖”孩子,而是要使某种行为或状态恢复到健康或平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讲故事的人充当着助产士的角色。描述某种行为时应针对行为,不要将行为的好坏与人的好坏混为一谈。 故事不应试图说教或引发内疚感——这一点总是强调得不够!家长或养育者要做的,只是反映正在发生的事情,并通过故事中的“隐喻”和“情节”,提供一种可接受的方式来处理某种行为,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世界的文化都在用故事的形式传授道德和价值观。很多经典的民间传说都有教育意义,听故事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这些信息,这就是故事的本质以及“力量”所在。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应该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听者自发得出自己的道德结论。也就是说,故事一定要“委婉”,如果意图过于明显,就有说教之嫌了。 三、故事要讲出来才有生命力 非洲小说家本·奥克瑞认为,一个故事,或许要到被人读过或讲过之后,才算是成了形。他说,在人们阅读或讲述一个故事之前,它是没有“生命”的。 讲故事和读故事是不同的,孩子们尽管年纪很小,说不出这种差别,甚至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差别,但他们可以觉察到两者的不同之处。 讲故事源自于口述的传统。我们很多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就是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方式。讲故事是一门非常个性化、个人化的艺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故事的分享带有更鲜明的讲述者的特色。讲述者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激发听者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故事的画面,赋予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讲述者通过眼神、手势、声音以及近距离接触,与听众作更直接的交流,仿佛从身体里抛出许多看不见的细线,“触碰”到听众,并且自始至终将他们“抓”在手中。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而不是“表演”的过程。如果讲述者自己很享受,听故事的人就会更享受。 读故事的时候,书本起到桥梁的作用,带来亲密的感觉。它和讲故事一样,都是分享故事的重要手段。讲故事的过程,揉入了讲述者自己的不少创造;读故事的过程,更多的是对原著口语化加工。要使读的故事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读故事的人需要关注孩子,经常与孩子交换眼神以建立良好的沟通。从孩子成长的过程看,讲故事和读故事是交织进行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在他们长大之后,还愿意和父母一起阅读书籍,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或者提到的相关话题。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读故事,以下几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要保持对其他文化的敏感。首先,要给孩子讲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间故事,以便帮助孩子建立全球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在本土文化之中。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其次,在讲故事和写故事时,要对其他文化保持敏感。如果涉及其他国家或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一定要做详尽调查,不要误导了孩子们。 二是给年幼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定不能夸大人物,不要以过分戏剧化的方式来讲故事,尤其是讲童话故事或民间故事的时候。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去吓唬或刺激孩子,而是要通过故事的内容来滋养孩子,给他们以力量。要信任故事中的图景的力量,他们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故事。对于小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故事传递给他们。其余的工作,就交给他们那丰富的想象力去完成吧。 三是尽量避免“电视儿童”的出现。现在有很多家长,习惯于让孩子们整体坐在电视机前,盯着屏幕打发时间。电视机中当然有很多图文并茂、情节曲折的故事,但电视机只负责信息的输出,和孩子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不能够根据孩子们的实际反映及时调整讲故事的策略,因此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电视。 在这本书中,苏珊·佩罗向大家推荐了很多充满情趣、富有启迪的好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找来一读。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作为教办英语团队的一员,我们每人购买了一本书《故事知道怎么办》,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苏珊.佩罗编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讲述了: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并带着爱和鼓励,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孩子就会接收到故事中的讯息,令人惊喜的改变会由此而发生。苏珊.佩罗编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读了这本书,的确使我受益匪浅。做为一名教师,也做为一名家长,我平时在家庭教育中和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中也碰到过很多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了这本书,使我明白: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和孩子从心灵深处自发地改变自己。女儿现在才四岁,她很喜欢看书,已经会背诵很多古诗或儿歌。她经常念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话。于是乎,每当吃饭时,她总是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饭饭不好浪费的,要吃完的。我们如果只是口头教育她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小孩子不一定会听。但是,通过一则故事或书上的几句话,孩子却能永远铭记,可见,故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故事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一、故事能稳定儿童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情绪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能导致儿童的积极行为,如: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等;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直接导致各种消极的行为,如:攻击行为、拒绝服从教师的合理要求等。如果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碰到像上面所说的学生的消极行为,我们就可以运用《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中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书本中有52个针对各种挑战行为的故事,而且都进行了分类,很容易查找。二、故事能促进儿童语言、智力的发展儿童故事中的语言,都是经过作家提炼、净化后的文学语言,对儿童有着艺术感染力量。使儿童能规范地、系统地学习语言,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女儿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给她买了很多故事书。起先是一些挂图,给她读读儿歌。后来又有小手撕不破、唐诗三百首、儿童歌谣、通话故事等。读的内容由少到多、由简单的三四句话到一篇文章、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女儿只是听,但我发现。她听得特别入神,只要大人在讲话,她就一点声音也没有,目不转睛地望着你。进过的内容不断地反复,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她把平时给她读过的儿歌、故事都能说出来了,而且说的那样标准。可见,故事教育在幼儿日常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的活动,从教育方面说故事是幼儿的优良教师,从故事中可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它对幼儿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学习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说:“故事是幼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途径,是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认识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读者,也作为一位教师和家长,我将好好珍藏这本书,并且有效利用这本书。 作者:郭卫利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要孩子爱上读书,父母就要自己先读书;要孩子成才,父母就要知道如何让孩子成才的方法。这100本书中的道理和故事,会给大家很多启示。001 《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王干卿(译)002 《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003 《爱的艺术》【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004 《家庭教育 》【中】陈鹤琴(著)005 《童年的秘密》【意】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006 《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007 《家庭和儿童教育》【前苏联】马卡连柯(著),丽娃(译)008 《儿童的人格教育》【奥】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009 《名家治疗笔记:为家庭疗伤》(上、下)【中】李维榕(著)010 《爱的五种语言》【美】盖瑞·查普曼(著)011 《破解幸福密码》【中】毕淑敏(著)012 《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中】武志红(著)013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周国平(著)014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美】萨提亚(著),易春丽 等(译)015 《100位企业家给家长的忠告》【中】赵刚(主编)016 《赵忠心谈家庭教育》【中】赵忠心(著)017 《新父母学校 》【中】刘良华(著)018 《发现母亲》【中】王东华(著)019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美】罗恩·克拉克(著),李文英 等(译)020 《培养独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国》【美】黄全愈(微博)(著)02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朱衣(译)022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日】安武信吾、安武千惠、安武花(著),金晖(译)023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日】大江健三郎(著),陈保朱(译)024 《美德书》【美】威廉·贝内特(著),王睿(译)025 《陪孩子长大》【中】李子勋(著)026 《家庭教育基本功》【中】冉乃彦(著)027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李跃儿(著)028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中】关承华(著)029 《当孩子遇到钱:绕不开的财商》【中】徐国静(著)030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升级版)》【香港】李中莹(著)031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美】肖恩·柯维(著),陈允明(译)032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中】孙云晓(著)03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尹建莉(著)034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中】张文质(著)035 《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中】王修文(著)036 《图画书应该这样读》【中】彭懿(著)037 《童书非童书》【台湾】黄乃毓 等(著)038 《故事知道怎么办》【澳】苏珊•佩罗(著),童乐(译)039 《阅读儿童文学》【中】梅子涵(著)040 《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 等(译)041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日】松居直(著), 刘涤昭 (译)042 《阅读的力量》【美】克拉生(著),李玉梅(译)043 《喜阅读出好孩子》【中】童喜喜(著)044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韩】张炳慧(著),李世鹏 (译)045 《养育男孩》【澳】史蒂夫·比达尔夫(著),丰俊功、宋修华(译)046 《养育女孩》【澳】吉塞拉·普罗伊朔夫(著)047 《育儿百科》【日】松田道雄(著),王少丽(主编)048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美】威廉·西尔斯(著),邵艳美、唐婧(译)049 《勇于管教》【美】詹姆士·杜布森(著),裴彤、王跃进(译)050 《正面管教》【美】尼尔森(著),玉冰(译)051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美】托马斯·戈登(著),宋苗 (译)052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美】乔治M.卡帕卡(著)05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吉诺特(著),张雪兰(译)054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著),安燕玲(译)055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美】惠芙乐(著),陈平俊 等(译)056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美】法伯、玛兹丽施(著),霍雨佳(译)057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美】舒尔、迪吉若尼(著),张雪兰(译)058 《图解儿童逆反心理》(适合年龄段:3-9岁)【英】米里亚姆·恰恰姆(著),郑莹(译)059 《小巫旅游蜜语——带孩子丈量世界》【中】小巫(著)060 《过犹不及》【美】亨利·克劳德、约翰·汤森德(著),蔡岱安(译)061 《关注孩子的目光》【日】佐佐木正美(著),傅玉娟(译)062 《最好的教养在路上》【韩】朴善娥(著),邢心秀(译)063 《世上没有懒孩子》【美】梅尔·莱文(著),周烁方(译)064 《游戏力》【美】科恩(著),李岩(译)065 《好妈妈坏妈妈:一个母亲的教育手记》【中】王毅(著)066 《如何让女孩不被性伤害,如何让男孩不被性教坏》【美】莎伦·麦克维尔(著),幸敏(译)067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法】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著), 潘林、王川娅 (译)068 《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德】安妮特·卡斯特-察恩(著),陈素幸(译)069 《奖励出好孩子》【美】维吉尼亚·M.希勒、梅格·F·施耐德(著)070 《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美】阿莱西亚(著)071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中】王金战、隋永双(著)072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美】梅迪纳(著),王佳艺(译)073 《与孩子共享自然》【美】约瑟夫·克奈尔(著),郝冰(译)074 《让孩子自立的55种方法》【日】中谷彰宏(著)075 《特别狠心特别爱:上海犹太母亲培养世界富豪的手记》【以色列】沙拉·伊麦斯(著)076 《我教孩子学作文》【中】肖复兴(著)077 《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才能》【中】刘全礼(著)078 《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育女儿手记》【中】李镇西(著)079 《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台湾】黑幼龙(著)080 《刘墉家书:少爷小姐要争气》【美】刘墉(著)081 《斯波克育儿经》【美】本杰明·斯波克(著),哈澍、武晶平(译)082 《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美】蒋佩蓉(著)083 《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美】陈志武(著)084 《他们这样养孩子》【中】杜康(主编)085 《大师教你做父母》【中】朱永新(微博)(著)086 《亲爱的安德烈》【台湾】龙应台、安德烈(著)087 《傅雷家书》【中】傅雷(著)088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美】谢弗 等(著), 邹泓 等(译)089 《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中】赵忠心(著)090 《儿童精神哲学》【中】刘晓东(著)091 《德兰修女传》【中】华姿(著)092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中】张倩仪(著)093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094 《佐贺的超级阿嬷》【日】岛田洋七(著),陈宝莲(译)095 《小王子》【法】圣埃克絮佩里(著)096 《草房子》【中】曹文轩(著)097 《夏洛的网》【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098 《论语》【春秋】孔丘(述)099 《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著)100 《曾国藩家书》【清朝】曾国藩(著)

17岁那年,苏珊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美国天主教大学,主修中文,选修哲学等。其后,她结识了一心想成为演员的克里斯·萨兰登,并与他结为夫妻。毕业后,这对小夫妻来到纽约。1970年,克里斯到一家电影机构去试镜,便带上妻子一起,没想到她也被星探相中,在影片《乔》中获得了扮演一个被父亲杀害的女儿角色的机会。事后她回忆说:“进入电影界就好像老天开了一个玩笑。”接下来她又在电视剧《大相径庭》中出演角色。几部作品过后,苏珊开始显露表演才华。 1975年,苏珊在电影《落基恐怖电影》扮演女主角——一位娇羞的处女。此片推出后备受称赞,她也因此一举成名。路易·马勒是法国大名鼎鼎的导演,他也被苏珊这位骤然升起的新星所吸引,力邀她在自己的力作《漂亮女孩》中扮演一名雏妓的母亲。这部作品后来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而波姬·小丝也因该片大红特红。 此后,苏珊·萨兰登与路易·马勒再度合作,拍摄了《大西洋城》一片。戏中,她演绎一位令人神魂颠倒的酒吧女郎。为此,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自80年代末起,苏珊·萨兰登不断塑造出有魅力的角色:1987年,她参加了《伊斯特威克的女巫》的演出,将一位缺乏自信的女提琴手扮演得活灵活现。1988年,她与凯文·科斯特纳联袂主演《公牛杜韩》(又名《百万金臂》),把一位女球迷的形象奉献给了观众。1990年,苏珊与吉娜·黛维斯合演了女性公路电影《塞尔玛与路易斯》(末路狂花),戏中,苏珊饰演女主人翁之一的路易斯。苏珊把路易斯处事冷静、果断以及敢作敢为的作风刻画得真实可信,该片在美国影坛曾引起巨大轰动。1991年,苏珊应导演路易斯·曼多基之邀,与詹姆斯·斯派德合演了《白色宫殿》一片。快餐店女招待诺娜虽人老珠黄,却风韵犹存,充满活力。戏中,苏珊把这位敢爱敢恨的半老徐娘演得入木三分,并因此获金球奖女主角奖提名。此后,苏珊又担纲主演了《罗伦佐的油》、《委托人》、《小妇人》等颇有影响的片子。 《死囚漫步》一片令她登上奥斯卡影后宝座《死囚漫步》是社会写实片,它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人马修与人合伙杀害了一对未成年的恋人。被捕入狱后,他受到舆论的谴责,被害者家属强烈要求判他死刑。马修陷入了死亡前的恐怖与绝望之中。他开始祷告,乞求上帝的宽恕。一天,修女海伦到死囚室为马修布道,当两人双目对视时,海伦竟心跳不已,而马修也像找到了母亲、情人和姐妹三位合一的知己。马修请海伦为他找一位公正的律师。海伦拼命为此事奔跑,但她的努力没有成效,马修的死刑不能更改。但在几次接触中,海伦感到一种帮助马修重拾尊严,向上帝忏悔并克服死亡的恐惧的召唤,于是答应了做马修执行死刑前的精神导师,在最后这一个星期的相处中,马修的心灵发生了变化,他最终归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向死亡家属道了歉,并请求了他们的宽恕,并觉得任何人杀人都是罪,无论是你,我还是政府。《死囚漫步》是根据作者海伦·普蕾琼的亲身经历撰写的小说而改编的。看过这本书后,苏珊·萨兰登被书中人物海伦深深吸引。她说,“我从未在银幕上见过如此有个性的修女形象,海伦的故事虽不免有些荒诞,却展现出博大的爱。”后来,苏珊与男友蒂姆·罗宾斯将这部作品搬上了银幕,她出演女主角海伦,蒂姆担任导演。为拍实景,苏珊去新奥尔良郊外的一所监狱呆了一个星期。苏珊同不少犯人交谈,揣摩他们的心理,并接触了被害人的家属,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各种人不同的感受。她说,“我觉得海伦的心灵是强大而深远的,她给马修的爱是无保留的,无条件的,这种爱能改变一个人。不过海伦这角色很难演,不能太教条,亦不能太虚伪。” 由于功夫下得深,再加上演技精湛,苏珊塑造的海伦一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也在奥斯卡奖评选中受到评委们称赞。由此可见,她成为奥斯卡影后实在是当之无愧。 苏珊·萨兰登不仅事业有成,家庭生活也很幸福。1979年,她与克里斯离了婚,后来在1988年拍《公牛杜韩》与蒂姆·罗宾斯相识。此君不仅成为她的知己,更成为她3个孩子的爸爸。蒂姆比苏珊小12岁,不过苏珊认为这不影响他们俩的感情,“30多岁或年纪更轻的男子都经过女权运动,他们不太认为女性对他们具有威胁感。”她说。苏珊用一种母爱的关怀看世界,永远以家庭为重,容忍、坚强、独立、宽恕。如今在好莱坞,苏珊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这除了演技出色外,还与她热心公益的行为分不开,她多次呼吁克林顿总统遵守竞选诺言,反对暴力,预防艾滋病,救助无家可归者。有记者问苏珊,她是否想过执导《死囚散步》一片?她回答:“没有想过,因为我在家庭与生活中要‘执导’的戏已够多了,忙不过来,怎么还会出现这种念头。”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她相当忙碌,她说,“经常分身乏术,3个孩子已经把你搞得精疲力尽了,哪能遑论操心天下大事呢?”这次夺奖之后,苏珊表示又要重回家庭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及蒂姆与其前妻的孩子。她说,“我目前尚未有什么打算,先呆在家中看孩子吧。”看来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热心公益事业的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母亲。2009年苏珊·萨兰登与蒂姆·罗宾斯和平分手。 在三十年的演艺生涯中,苏珊演过60部以上的电影和电视片。她在Atlantic City(1980年)、Thelma & Louise(1991年)、Lorenzo's Oil(1992年)和The Client(1994年)中的演出使她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1995年,苏珊因演出Dead Man Walking一片而获得奥斯卡奖,这部影片是她当时的男友蒂姆·罗宾斯执导的。苏珊主演的其他影片包括Lovin & Molly(1974年)、Bull Durham(1998年)、Little Women(1994年)和lgby Goes Down(2002年)。

《鹅妈妈的故事》多取材于法国和欧洲的民间传说,佩罗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收集整理,他在保留了民间文学对比鲜明、极富幽默感的生动情节的同时,在改写中进行了补充、发挥,把口头文学所欠缺的形象刻画和生活图景描写引进情节之中,使其更加曲折有致,文学色彩浓重,从而更具艺术魅力。与《格林童话》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作家再创作的童话集。俄国杰出的作家屠格涅夫曾说:佩罗的童话“是这样的趣味无穷,这样的使孩子迷恋,这样的使孩子大开眼界……从他的童话里可以感受到我们曾经在民歌中感受过的那种神韵;他的童话里所具有的正是那种奇幻神妙和平凡质朴、庄严崇高和活泼快活的糅合物——这种糅合物才真是名副其实的童话构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征。”佩罗的童话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愉悦,唤起美妙的想象,而且还给孩子们以完美的人格熏陶,这正是优秀的童话所追求的极高境界。当代法国评论家马克·索里亚曾给予这本小册子以极高的评价:“它是我们中间每一个人在上学前就已经学过的唯一古典著作,是我们中间每一个人在识字前就已经读过的唯一古典著作,也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所不能忘怀的唯一古典著作——即使他不爱好阅读和不再重读这部书。”佩罗童话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其魅力经久不衰,首先在于佩罗童话的题材来源于民间。这些故事千百年来在人们口头流传,经过不断筛选、加工和创新, 已经成为历经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为人民喜闻乐道。佩罗童话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内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歌颂善良与光明,鞭挞邪恶和黑暗。作品同情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赞扬他们为争取平等和自由,用各种机智巧妙的方法进行不懈的反抗和斗争(《小拇指》《穿靴子的猫》);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欺诈暴虐、昏聩无道(《小红帽》);控诉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虐待与压迫(《蓝胡子》);称颂劳动人民正直、善良、勤劳、智慧的优秀品质(《灰姑娘》《小拇指》《仙女》),等等。这些纯朴明快的故事,犹如黑暗中飞溅的火花, 闪烁着人类理想的光辉,始终在给人们启示着光明,伸张着正义,激励着孩子们去热爱真理,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正由于这一点,这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活在法国和世界人民的心里,并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当然,佩罗童话的成功还应归功于它特有的艺术魅力。这些故事是从普通老百姓口中讲出的,通俗,简朴,粗犷,生动,具有浓郁的乡里气息,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它们又经作者采撷精美,予以巧妙的艺术加工。使其别有一种优雅的艺术美,与纯朴的自然美互为衬托,交相辉映,迥然不同凡俗。佩罗童话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国王荒淫无道,劳动者被歧视和凌辱,走投无路的农民抛弃亲生骨肉,等等。但是作者不是干巴巴地暴露现实,而是把它们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想的布景之中,让好心的仙女、神奇的仙杖、魔力无比的七里靴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使现实矛盾在想象境界中得到解决。自然与神奇,当代风貌与远古气氛,现实主义与浪漫想象的和谐结合,使故事具有真实感和梦幻似的抒情色调,紧紧地扣住了读者心弦。三百年后的今天,佩罗的童话故事依然光彩熠熠,声誉斐然,奇迹般地洋溢着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