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在百度文库上,搜一下自己需要的课件。这里的确不太好说清楚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不少学生对本学科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质量普遍难以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种状况,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1、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我平时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特别是要学生谈谈自己在中学时代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感受。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挫折,又是如何得到解决的,让学生感到我是一个可亲近的人,愿意同我交朋友,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愿意对我诉说寻求解决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对个别学生的对立情绪暂且作冷处理,待这个学生冷静下来再个别交换意见。这种做法既顾全了学生的“面子”。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还要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对那些学习偏差或行为偏差的学生更应倾注无限的爱。2、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人对某一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他就能想着它、念着它、探求它,天长日久,必然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熟能生巧,掌握它的规律,因而也就能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活中的素材往往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引用这类素材进行分析,形象地阐述简明的道理。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3、结合时政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思想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也是思想品德课的焦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相关的课堂讲座。在学习《社会益我有责》时,我结合汶川大地震,让学生探究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讲求实效。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其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在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人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所学知识当堂复习,当堂巩固。2、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要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3、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指导学生纠正,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知识。三、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一方面要培养优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积极转化和辅导后进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对后进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后进生和学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社会建设的后备军,后进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后进生,教师绝不能歧视,而要偏爱后进生,重视后进生,关心爱护后进生。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后进生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我班张某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但动手能力比较强,有表演的天赋。于是我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在表演方面多下功夫,同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补上来。此后,他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学习,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在学校文艺会演中得了奖,得到了任课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后进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教师要对后进生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校,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经常利用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对三至五名后进生给予耐心辅导,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针对后进生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总之,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应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优生和转化后进生,只有这样,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做好提前准备,精心设计预习方案有的放矢,才能自如驾驭教材和学生,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首先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充分挖掘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学生用学案中的练习进行自我检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觉学习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打造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教育的原则是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初中《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其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而我们的教育对象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社会缺乏足够的关注,故对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知识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厌学情绪。特别是中考所占的分值小,要求识记的内容多,每年考试的范围经常变动,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和主动性。几年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使教师对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首先必须“动之以情”、“寓教于乐”。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情感艺术,枯燥乏味地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情感呢?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怎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目的呢?因此,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注重情感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应用情感教育进行教学,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以理服人要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教形象,就必须以理服人。教学的成败很重要一点取决于实际案例引用与理论分析。因此,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分析,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淡化了理论说教,而且使教学更直观,理论更丰满,更能令人信服。但引入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就势必要涉及一些较为尖锐的社会矛盾乃至政治敏感事件,特别一些焦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其结论尚未清晰,这无形中加大了对一线教师对社会问题理解和把握程度的考验。因此,在现实教学中便出现了两种选择:一种观点认为课堂上没有必要去揭露社会问题,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易让青年们受网上多种舆论的影响,影响他们自身对事物的判断。而另一种现象则是部分老师以批判社会主义和历史伟人为荣,以歪曲历史事实,来博取青年倍感新鲜和猎奇心态下的廉价掌声,这样受“捧”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增强青年学生独立之精神、健全之人格与批判意识之觉醒的。作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坚持唯物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一定要让青年学生真实而强烈地感受到,在维护党的纲领、党的宗旨和坚守社会主义信念的鲜明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作为一个虑及久远的知识分子所具备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不趋炎附势的铮铮气节。反对什么,倡导什么,不能含糊。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去碰现实中的焦点、热点和敏感问题时,便有了一身正气,所引入的案例才能有助于我们真正实现“以理服人”的教学实效与理论魅力。例如:我们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章中,引入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丛飞和徐本禹这些当代青年楷模的感人视频资料。当案例中现时代的人物及其感人的事迹一一呈现时,创造人生价值的纯粹理论,变成了现实中可观可感的、催人泪下的鲜活形象,唤起了青年心底强烈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共鸣,触动其不得不对“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问题的理性思考,继而领会到人与社会的高度一致,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哲学内涵对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贡献,从而上升到“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不仅体现了人类种族和生产方式的需要,更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这一认识高度。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以情动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挖掘教材的感人情节,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课本上的实例,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以美感人人对事物的关注和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式美所引发的视觉(生理)关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前提,它决不应被忽略和低估。现实中,缺失了形式美感的艺术作品,不管其思想内容如何先进、正确,都难以被关注。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倘若其课件在视觉上依旧是单调的白底黑字,其被关注的程度会被大大降低。为了弥补这一缺失,我们突破以往的束缚,并历经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形成了一套庄重典雅、极富视觉美感冲击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的有效展开和深化,产生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首先,我们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以及不同章节的需要,从课件片头、页面底色、文字色彩的搭配,都进行了较为考究的设计和艺术处理,形成一系列稳重而不艳俗、明快、端庄而又典雅的底板与字体相宜的课件模块。通过页面的赏心悦目,文字的流畅移动以及与内容相适应的图像穿插等手法的配合,营造出新颖舒适的视觉效果。既从生理层面上消解了单调的白底黑字所产生的视觉疲劳,又从心理层面上缓解了严肃的政治理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力。其次,根据不同内容而设计的动画、视频及其背景音乐,一扫往日思想政治理论课严肃、单调之印象,使教学在视听觉双重冲击力下,形成鲜活、立体的空间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面貌。一些学生面对两三百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竟发出“按正点到达将找不到座位”的感叹。这其中无不与形式美在升华思想美上所发挥的效应有着重要的关系。四、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般都不会否认思想品德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无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搏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敏感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党的领导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体现问题。通过学习、讨论,基本达到共识。学生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五、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引领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要求如此。首先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可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差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是绝对的。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差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些差生思想特别活跃,其中有不少错误思想,但只要能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事实证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学习。其次,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思想品德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决不是光靠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并帮助分析归类,用所学知识为指导去辨别。一般情况下,可以构成一致意见。如果不行容许保留,适当时候,再提出来讨论,随着学习深入,认识水平提高,问题基本可以逐步解决;也可与同学个别交换意见,促进其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这样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理解,并且通情达理。它可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真理追求。由于注意了高效快乐教育,使学生的厌学思想有了很大改观,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这就充分说明了情感教育通过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学生能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去培育。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人,必须从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入手。 一、学生问题意识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作为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问题意识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具体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遇到或是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这就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探究和思索。现代教学方式应该注重“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问题意识。不仅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一切受教育者都要有问题意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是产生问题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带着问题学习研究,带着更多问题出去。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德国教育家洪堡(Von Humboldt)认为,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新与不断反思的精神。所以顺应社会历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标准,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2.“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和互动性原则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认为,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掌握普遍的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物。“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是有价值。”[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去激发,通过解决问题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实生活是学生问题意识之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相关,与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疑惑问题,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当代大学生又是思想十分活跃的群体,他们善于观察、思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思想的机会,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身边的事例去说明深刻的理论问题,这样才会使学生对理论不至于感到深奥和难以理解,从而引起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兴趣。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产生新的问题意识,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1)问题的提出主要来源于教师。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难得有学生主动要求回答,更不要说主动提问了。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是因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道尊严”仍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书本质疑、对老师发问很容易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敬,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拉大;二是传统的教学是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吸纳,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致问题的提出主要来源于教师。(2)学生很少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它注重知识结论的传授和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的展示和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更懒得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也存在不敢提出问题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不敢向教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害怕受到嘲弄、自尊心受到伤害,便把问题深埋在心底。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也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从而造成学生不想提出问题、不会提出问题的情况。有的学生不敢问或不愿问,是因为提出问题后不能得到善待,如老师会责怪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害怕同学会笑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等等。长期下去,学生的思维便会形成惰性,造成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给出的知识或老师、专家传授的知识,迷信于权威、书本,从不奢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至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也难以探究出新的答案。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在无形当中被抹煞。2.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1)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颇有成效,许多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被严厉批驳的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却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使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另外,教师经常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学生的问题,也是造成学生“没有”问题的原因。这些情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使其问题意识日趋薄弱。特别是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更多的是接受,而少了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实践教学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使学生没有机会了解现实,无从发现问题。这是因为:一是教学时间少,课时不够用;二是调课麻烦,容易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财力缺乏,各院系没有社会实践活动资金;四是既影响他人,又费力费神,并不在学生考试范围之中和教师工作量考核范围之内,学生没热情,老师图省事;五是外出责任大,有安全风险,教师有顾虑。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束缚下,大多数院校还普遍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2002年一项由教育部科教司等部门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表明,认为教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大学生也高达44%。[2]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突出,主要表现在上课走神、质疑困难、理解能力差、思考方式不正确等。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3)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标准化试题和试题库制度有它的优点,但对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而教育又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这样的考试制度利少弊多。高等教育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可以较稳定地进入试题库,但高等教育不能囿于书本,应扩大信息量,应带有研究性质,然而这些带有教师个人研究因素的内容,却很难进入试题库。社会发展很快,教育发展也很快,教育不断面临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即使有些进入试题库,也往往落后于现实。标准化试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死胡同,学生平时学习轻松,期末突击、死记硬背。这种考试限制师生的自主性,束缚头脑,使学生不得不远离教育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从而影响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学生头脑”的效果。 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自己的工作,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教育观念上的一些误区。过去,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上,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人才”和“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许多教师倾向于学习好(实际上指考试成绩好)、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不越雷池一步;而对于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学生则有排斥心理。这样的评价标准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这些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这一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和谐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为此,教师要有胆识、有魄力,放下架子,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良好的师生氛围中,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大胆、自由地去疑问、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充分体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喜悦与满足,品尝“曲径探幽”的艰辛和“柳暗花明”的惊喜。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只有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营造教学中的创新点和亮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现代认知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主动建构。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主体,摈弃传统教学中把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设疑导思。比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讨论为主,提出各自的问题及观点,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并就其问题因势利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培养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课堂纪律的约束,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参与者。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改变学习习惯,着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是具有极强的情境性的,它能够引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思维状态,问题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向导、指南。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多媒体教学是引发问题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思维变得活跃,进而迸发出问题的火花。比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章中的“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可以把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时局图》、《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内容、《中葡友好通商章程》的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败逃等影像和文字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照历史、分析比较,探寻港、澳、台问题形成的诸多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区别,使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里进行爱祖国的的培养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它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指出: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指出: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内在要求,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呼唤,自觉地承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是每一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初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一、中、美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差异我国农村中学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以思想品德课作为主要渠道,同时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物理、历史、体育等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加上各种教育活动,如爱国诗歌朗诵比赛、红歌颂等,这就构成了农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在美国不设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是以说教为中心,是空泛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重视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美国的这种教育是以一种细雨润物的方式进行,而有别于中国的风声雨点一起下的方式,他们是在学校的文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中,以及家庭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结合实际,潜移默化地完成的。在美国孩子中,有一个口号是经常挂在他们嘴上的。这就是:“永远忠于美国!”美国人认为这是公民最根本的意识,他们对孩子是从小就进行培养爱国和爱国旗等公民意识教育,并且使之根深蒂固。二、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尚存在许多不足我做为一名多年思品教学的教师,深知目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就目前的现状看,可以归结为两种情况:1、由于受到现在的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上思品课时,把内容照本宣科,给学生宣扬考思品就是“背多分”。只看重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性,即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常识。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让思想品德课失去了灵魂。2、还有部分教师就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了“故事课”、“吹牛课”。天南地北、山东山西,为了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就一味举事例、吹故事,天花乱坠的,虽然学生受到了一定感染,但是灵魂没有震撼。况且这种只具有教育性、没有知识性的思想品德课与当前教育形势是不吻合的。三、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1、正面灌输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坚持正面灌输的方法,即将爱国主义教育寓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常识里。正面灌输不等同于“强制教育”。学生做人所需要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在头脑中自发形成。正像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思想一样。这就是说爱国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像烙铁一样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中。2、情景感染在思想品德课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并不需要长篇大论。恰到好处地创设出蕴含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如创设这样的情景:青少年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吸取各种营养,同时,我们应该提高自身分辨是非和抵抗腐蚀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意识的侵蚀,做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自由是网络的特色,但我们不应忘记,自由与法律、自由与自律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行使这种网络自由时,不能违反法律,不能违反伦理道德,不能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还有,网络者,当今天下人之网络,非一国之网络也,亦非一种语言之网络也。但目前国际互联网90%的信息为英文信息。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文化侵略”,我国应积极支持网络信息的发展,在吸取各种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在网络上建立更多、更高质量的中文信息,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立足于网络文化之中。对上述事例分析中,可见情景渗透的重要性,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3、热点思考紧紧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和即将要发射的“神舟7号”;奥运会的承办等热点材料都可以做为学生分析的素材,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的成就、富强而带来的自豪感;“5.12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3.14拉萨事件”少数藏独分子的蓄意破坏,能让学生感到愤怒,痛恨。这些都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4、第二课堂傅雷曾经这样说道: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因此开辟第二课堂,也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组织的“庆5.4活动”、“12.9越野赛”、“9.18征文比赛”、听长征讲座、搞的各项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了解祖国历史,了解祖国的现状,使学生树立以勤奋学习、立志报国为荣,以虚度光阴、不求上进为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21世纪的挑战将更严峻,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个中华儿女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农村中学由于条件有限,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较少,因此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就更显重要。只有措施得当、行之有效的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提高学生应对当前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各种腐朽思想的免疫力。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怎样设定课堂的学习目标 在全面实施新课改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位思想品德教师,笔者却发现农村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农村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仍然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向学生灌输教条式的思想品德知识,脱离生活、远离实际,加上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胆子小,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差,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那么,在农村初中,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掌控能力 作为思想品德科教师,首先要端正对思品教学的认识和态度,把握好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以创新的精神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联系农村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想方设法使思想品德课既能有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思想品德科教师还应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把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体现出来,形成适合农村初中学生需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风格,让课堂在自己的有效掌控下讲得更加生动,更富有情感,更有吸引力。 二、创设教学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就指出了在新课导入的重要性。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也特别注重导入环节,在每课安排了一段引言内容,将本课内容基本概括在内,且还在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加以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能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达到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三、改进教学方法,畅通学生学习渠道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间传授教材内容的桥梁,再好的教育素材,再重要的知识内容,没有好的教法驾驭,课堂教学难以取得实效。在工作实践中,笔者运用“四导”(导读、导思、导议、导练),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导读”是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和导读提纲指导学生读课本。方式先是通读,对本节课堂所学内容整体把握初步了解;再是细读,对所学知识找出对应目标和对应的有关知识内容;最后是精读,重点读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以便使知识得以升华。在读书过程中,要求学生划出疑点,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矢。认真地阅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读自学能力。 “导思”是教师在课堂中多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来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列举的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导思特别要求教师要启迪学生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进行完全开放式的、留有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思考空间的发散性思维,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导议”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一些模棱两可、两难选择的问题。讨论的方式可以全班议、小组议、同桌议、好朋友议等等,不拘形式,让不同见解的学生多发表意见。比如在讲《合理发泄情绪》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哭可以发泄情绪”展开讨论:哭好不好?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各抒己见,在议论中相互感染,相互认识,共同提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传授了知识。 “导练”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他的思想行为进行训练,使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练的题目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安排在课外开展,让学生从身边生活、报纸、电视、课外书籍等收集资料或有趣的见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收集问题、体会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到《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到村里收集乡亲赌博六合彩的情况,并列举参与赌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真实事例,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介绍,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克服了农村学生胆子小、害羞的缺点,还促进了他们关心国家、社会和家乡的情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重视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课堂趣味性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探索、求知、实践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实现知情意的统一。通过学生在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沟通、合作、分享,有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活动求“活”求“动”,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晓理于行。因此,活动设计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有明确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二要结合学生的认识与生活实际,切合课堂学习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活动题材与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运用恰当的手段与方法。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否自主参与活动是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在学生参与活动中,教师不是主导,但要做好言行的引导。活动面向每个学生,活动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和国家大事及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好政治课的兴趣,更多的是可以让他们从成长的年龄段去认识社会、认识时代。 五、注重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学以致用 由于思想品德课课堂脱离农村学生的实际,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材料,如榜样性材料大多为古人、名人和成人,这些榜样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相去甚远,示范性、模仿性不强,“可望不可及”。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为,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通过指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饭馆不要发票可以多打折、中考前去求神拜佛保佑、怎样孝敬父母等)进行探讨,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方法一是结合农村调查。生活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学生身边农村发生的事情能够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对熟悉的农村生活,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鉴别,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知道学什么、思考为什么和学会怎么做。 方法二是结合经济生活。经济常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涉及乡亲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可触摸的经济生活事实中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 方法三是结合时事政治。教师可以把焦点问题(如“钓鱼岛撞船”事件)、热点问题(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感兴趣的问题(如中国足球)与教材相关内容的结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四是结合艺术形式。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古板的教导,还可以充分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对一些理论术语和法律条文可以通过影视、歌曲、漫画、摄影等这些艺术形式的通俗注解,使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形象,让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有感、有悟。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升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师共同追求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