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饮用水资源哪里来?

我们的饮用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地下水以及海洋的水, 天下雨的话,对于地球上的水增加,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自然界是守恒的天上下的雨也是地上的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最后坠落到地面上。

最初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宇宙大爆炸炸出了正物质和反物质.我们规定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物质为正物质.亿万年前,两分子正物质的氢和一分子的氧结合成一分子水。而地球上的水在地球形成初期是以气态存在的,因为那时的地球表面温度非常高。后来出现了化能厌氧微生物物,通过代谢将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二氧化碳减少后,地球表面降温,形成了原始海洋。之后出现了海洋生物。数十亿年进化之后,有了人类。 人生存离不开水。住在城市里的人更需要饮用洁净的水,不然就有可能生病。政府为人民的生活着想,兴建了自来水厂。于是河流或地下水在层层净化后变成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从水塔通过管道连通到各家各户。人们只要一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取得洁净的自来水了。

答:雨水雪水流入河流水库,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或泉水,这些淡水溶入了泥土中的无机矿物质形成矿泉水,或经过过滤净化后成为纯净水,供人们饮用。雨水雪水不含矿物质,不适合长期饮用。“ 追问 自来水呢哪里来 追答 水库中的水经过滤、杀菌、消毒然后进入千家万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其一是地表水,比如河流、湖泊、水库水;其二是地下水,比如井水。地下水又包括浅层地下水,即基岩以上,地表以下60米左右的含水层;还包括深层地下水,即基岩以下,历经数千年或上万年赋存在含水层。

饮用水是给水系统由一系列互相联系又有各自工作特性的设备、构筑物组成。它的任务是从天然水源取水,按照用户对水质的要求进行处理,然后将水输送到给水区,并向用户配水。饮用水包括干净的天然泉水、井水、河水和湖水,也包括经过处理的矿泉水、纯净水等。加工过的饮用水有瓶装水、桶装水、管道直饮水等形式。自来水在中国大陆一般不被用来直接饮用,但在世界某些地区由于采用了较高的质量管理标准而直接饮用。扩展资料:水根据自身的硬度首先分为软水和硬水两种。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物质的含量,也就是钙盐与镁盐的含量,硬度单位是ppm,1ppm代表水中碳酸钙含量1毫克/升(mg/L)。低于142的水称为软水,高于285ppm的水称为硬水,介于142~285之间的称为中度硬水。雨、雪水都是软水,江水、河水、湖水,属于中度硬水;泉水、深井水、海水,都是硬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饮用水

最初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宇宙大爆炸炸出了正物质和反物质.我们规定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物质为正物质.亿万年前,两分子正物质的氢和一分子的氧结合成一分子水。而地球上的水在地球形成初期是以气态存在的,因为那时的地球表面温度非常高。后来出现了化能厌氧微生物物,通过代谢将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二氧化碳减少后,地球表面降温,形成了原始海洋。之后出现了海洋生物。数十亿年进化之后,有了人类。 人生存离不开水。住在城市里的人更需要饮用洁净的水,不然就有可能生病。政府为人民的生活着想,兴建了自来水厂。于是河流或地下水在层层净化后变成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从水塔通过管道连通到各家各户。人们只要一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取得洁净的自来水了。 参考资料: 我爸爸说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关于地球上水的形成, 有30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原生说, 另一类是外来说。原生说认为, 宇宙的尘埃云凝聚成地球, 随着地球快速的自转, 含在熔融状态的原始物质里的水分便向地表移动, 最终逐渐释放出来; 当地球表面温度降至 100摄氏度以下时, 呈汽态的水才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 这些过程大致发生在35亿年前。外来说大约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认为,大量的陨石降落到地球表面, 从而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宇宙的水。另一种认为, 从太阳辐射带来正电的基本粒子——质子, 与地球大气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 再与氧原子化合成水分子。” 大气水在地面以上到处弥漫;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上分布着纵横的河流,星星点点的湖泊和沼泽,皑皑的积雪和冰川;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这些统称为“水体”,它们构成了包围地球的一个圈层——水圈。 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是水循环的驿站。各种水体受太阳能的作用,不断地进行相互转换和周期性的循环。通常把海陆之间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由海洋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直接又以降水形式回落到海洋,这种水文循环称作海洋小循环;还有陆面上的部分降水在陆地表面形成水体,或被植物截留,通过土壤及植被的蒸腾,使陆地面上的水分直接返回大气,再凝结后以降水形式返回陆地面,这种水循环称作陆地小循环。水在各类生物的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陆地上的生物以各种形式摄取水分,并以蒸发或排泄形式使水分回归大气和海洋,是陆地小循环的组成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最初的生命体在水中诞生。假如三十多亿年前地球上没有水,那么一切生命都无法存在。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结构的基本构体。 参考资料: http://www.xiayidai.com.cn/qczx/smdyz/changshi/diqiushui.htm

恩……黄河之水天上来啦……

关于地球上水的形成, 有30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原生说, 另一类是外来说。原生说认为, 宇宙的尘埃云凝聚成地球, 随着地球快速的自转, 含在熔融状态的原始物质里的水分便向地表移动, 最终逐渐释放出来; 当地球表面温度降至 100摄氏度以下时, 呈汽态的水才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这些过程大致发生在35亿年前。外来说大约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认为,大量的陨石降落到地球表面, 从而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宇宙的水。另一种认为, 从太阳辐射带来正电的基本粒子——质子, 与地球大气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 再与氧原子化合成水分子。大气水在地面以上到处弥漫;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上分布着纵横的河流,星星点点的湖泊和沼泽,皑皑的积雪和冰川;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这些统称为“水体”,它们构成了包围地球的一个圈层——水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是水循环的驿站。各种水体受太阳能的作用,不断地进行相互转换和周期性的循环。通常把海陆之间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由海洋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直接又以降水形式回落到海洋,这种水文循环称作海洋小循环;还有陆面上的部分降水在陆地表面形成水体,或被植物截留,通过土壤及植被的蒸腾,使陆地面上的水分直接返回大气,再凝结后以降水形式返回陆地面,这种水循环称作陆地小循环。水在各类生物的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陆地上的生物以各种形式摄取水分,并以蒸发或排泄形式使水分回归大气和海洋,是陆地小循环的组成部分。水是生命之源,最初的生命体在水中诞生。假如三十多亿年前地球上没有水,那么一切生命都无法存在。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结构的基本构体。

地球表面2/3以上被水覆盖,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那末,地球表面的水来自何方?对此,目前有两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水来自地球本身。地球从原始星云凝聚成行星时,地球内部释放出大量的氢气和氧气;加上太阳发出的粒子流,也给地球带来了氢气和氧气。这些气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水。另外一部分水是地壳内部矿物脱水而来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来自地球外部,是地球形成时从宇宙空间捕获来的。当含有水分的陨石凝聚形成地球时,水被封存在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中。以后由于地球温度升高,自转速度加快,在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轻而活跃的水挤出地球表面,呈水汽状态。再经冷凝形成降水,落到地面,从而形成了地表水。两种说法,有待于科学进一步探索来作出判断。地球上最初的水大部分以岩石结晶水的形式存在于地球内部,或溶于岩浆中。那时地球的表面并没有海洋,地面上的水是地球形成后,经火山喷发,把大量的地底熔岩内的水分释放出来,最后集结在地球的表面,形成河流、湖泊及海洋。另外,有科学家认为地球的水是从太空来的,因为他们发现地球周围的许多慧星原来是由冰晶组成,当慧星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便会释放水分,经过长年累月,来自太空的慧星数以亿计,慢慢便形成地球表面上的水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天上下的雨,冰雪融化后的水存储在地下,存储在植物中,慢慢会释放出来形成泉水、地下水,处理一下就可以了饮用了。

我们喝的水,当然来自大自然,有地下水,泉水,井水河水等等…,再就是天上的雨水,通过大白然的变化,就成了我们的饮用水,做饭洗衣,这是自然界给人类造的福分。

当然是来自世界第三大长河 ̄长江。

最初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宇宙大爆炸炸出了正物质和反物质.我们规定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物质为正物质.亿万年前,两分子正物质的氢和一分子的氧结合成一分子水。而地球上的水在地球形成初期是以气态存在的,因为那时的地球表面温度非常高。后来出现了化能厌氧微生物物,通过代谢将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二氧化碳减少后,地球表面降温,形成了原始海洋。之后出现了海洋生物。数十亿年进化之后,有了人类。人生存离不开水。住在城市里的人更需要饮用洁净的水,不然就有可能生病。政府为人民的生活着想,兴建了自来水厂。于是河流或地下水在层层净化后变成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从水塔通过管道连通到各家各户。人们只要一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取得洁净的自来水了。

这个看什么地方吧!每个地方的水源情况不一样,就会稍微有些不一样!像我们这,水源质量高,国家二级水源,就从河里抽上来稍微净化就可以输送进自来水管道了,然后就进用户家了,有些地方压力不够的话,会先把水送到水塔里,或者一个比较高的地方有水池的!如果,水源质量不高,就要先抽去处理,净化,好了以后就往水塔送,然后自己就流到自来水主管道了,然后就到各家了!

我们喝的自来水,是把江湖海的水汇集到一起,存到水库里,经过加工,过滤,消毒等,通过水管才进入到我们家里。 井水是浅层地下水,也就是我们挖井,蓄水,然后,再把蓄到井里的水抽出来,供日常使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自来水据我所知是一个循环利用过程!我们排的废水然后过滤、然后处理检测合格之后就是自来水吧!

自来水厂,一般的水来自附近的河流里,经过过滤处理的。但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水里还有大部分的寄生虫和细菌。要把水煮开了才能饮用。检测水的清亮度,有无异味,有无生物等,还有PH值 追问 怎么检测 追答 检测水的清亮度,有无异味,有无生物等,还有PH值,一般0-7属酸性,从7-14属碱性,7为中性,河水6.95~7.62之间是正常的。ph试纸在外面买得到,现在初中化学都有ph值测试实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自来水工厂 检测不溶性物质如钙镁氧化物在水中的含量

来自水电厂,水电厂里会对水进行漂洗过滤,有时候你打开水龙头的时候,可以依稀闻到漂白剂的味道,尤其是大城市,味道很重的 追问 我们水龙头的水是直接连接水电厂的是吗,而不是附近的河流 追答 是附近的河流里的水吧,然后进行漂洗过滤

自来水长的,是合格的,你活的太仔细了

地下水 和过滤的 只能自己检测 或者官方提供的

现在人们谈到饮用自来水 会“心有余悸”,主要是因为害怕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未能除尽水中的杂质及微生物,又害怕净水过程中混入了一些有毒气体。基于此,我组成员先到自来水厂参观采访,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1、自来水是如何生产的? 众所周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原水里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从给水处理角度考虑,这些杂质可分为悬浮物、胶体、溶解物三大类。城市水厂净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去除原水中这些会给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净化后的水能满足生活饮用及工业生产的需要。市自来水总公司水厂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它包括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及消毒几个过程。 (1)混凝反应处理 原水经取水泵房提升后,首先经过混凝工艺处理,即: 原水 + 水处理剂 → 混合 → 反应 → 矾花水 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直到大颗粒絮凝体形成为止,整个称混凝过程。常用的水处理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汕头市使用的是碱式氯化铝。根据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可知,投入药剂后水中存在电离出来的铝离子,它与水分子存在以下的可逆反应: Al3+ + 3H2O ←→ Al(OH)3 + 3H+ 氢氧化铝具有吸附作用,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 混合过程要求在加药后迅速完成。混合的目的是通过水力、机械的剧烈搅拌,使药剂迅速均匀地散于水中。 经混凝反应处理过的水通过道管流入沉淀池,进入净水第二阶段。 (2)沉淀处理 混凝阶段形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这个过程在沉淀池中进行。水流入沉淀区后,沿水区整个截面进行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污泥不断堆积并浓缩,定期排出池外。 (3)过滤处理 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过程。 (4)滤后消毒处理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亦使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为滤后消毒创造良好条件。消毒并非把微生物全部消灭,只要求消灭致病微生物。虽然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可以除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但消毒则起了保证饮用达到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间。主要是通过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消毒后的水由清水池经送水泵房提升达到一定的水压,在通过输、配水管网送给千家万户。 2、自来水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由以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可见河水中原有的种种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已在混凝过程中分离。而原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也已在滤后消毒处理过程中被消灭。因此,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已把原水含有的有害人体健康物质去除掉。 那么,生产过程中所加入的药剂呢?在去除水中原有杂质的过程中不免地加入了新的杂质。这些新的杂质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 在混凝过程中所加入的水处理剂,一般情况下都与原水的悬浮颗粒及胶体一起沉淀开来,从而不影响水出厂时的质量。那么,就只剩下氯气了。氯气消毒法是生产自来水的最后一个环节。往水里加氯气经反应后即可把水输送到市民家庭使用。如此,氯气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 以下我们来重点研究氯气。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在相同条件下,氯气比同体积的空气重,标准状况下,它的密度3.214g/L。氯气容易液化,当压强为101.3kPa,冷却到-34.6℃,气态的氯就变成黄色油状的液态氯。液态氯继续冷却到-101℃,就变成了固态氯。氯气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氯气会刺激鼻腔和喉头粘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氯气会窒息致死。 把氯气加入水中,会发生以下反应: Cl2 + H2O = HCl + HClO 因为消毒过程中氯气用量很小(一般在1L水中仅通入约0.005g氯气),可以说只要出厂的自来水符合正常的国家标准,在自来水中的投入的氯气会完全与水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故可认为出厂的水中不含Cl2。上文所谓的"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实际上应是指氯元素,而不是氯气。 然而,虽然氯气已完全反应,却有其他物质生成。我们先来看次氯酸。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是常用的消毒剂。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很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发生以下反应: 2HClO = 2HCl + O2↑ 如此,水中有可能含有的杂质就只剩HCl了。 氯化氢(HCl)是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26倍。氯化氢极易溶于水(0℃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氯化氢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是一种强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及腐蚀性。 由以上的方程式,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一定物质的量的氯气与水反应后最终生成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原来氯气的两倍。由于在生产水的过程中使用的氯气的量很少,产生的氯化氢的量自然微乎其微。根据生理卫生常识,我们知道人体的胃液含有少量盐酸,故可认为微量的氯化氢并不影响人体健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氯化氢是易挥发气体,基于这一性质可推知煮沸了的水几乎不含氯化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是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最后,我们就“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发现 14.3%的人家中饮用纯净水,49%的人饮用自来水,36.7%的人家中饮用井水。在饮用纯净水的人中:约36.7%的人认为纯净水对人体无害,较喜欢饮用;22.4%的人认为饮用纯净水对人体有害,并不喜欢饮用;此外,还有约40.9%的人对饮用纯净水是否有害不太清楚,因大部分人都在饮用,也就跟着饮用。大部分人不饮用自来水是因为目前严重的水污染状况,表示若自然经济条件允许,愿意喝天然的河湖水或矿泉水。多数人选择饮用何种纯净水大都从品质、价钱等方面综合考虑。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24163/107319.aspx

有四个来源:1.湖.2.水库3.河流4.地下水(指井)处理过程:1.原水进入净水场后经过混和、胶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净水程序,以去除水中的杂质及病菌。2.送(配)水:原水经过净水程序及消毒后已适合饮用, 称为自来水,将自来水以水管线配送至家户的过程称为送(配)水知道了么?对你有帮助么

现在人们谈到饮用自来水 会“心有余悸”,主要是因为害怕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未能除尽水中的杂质及微生物,又害怕净水过程中混入了一些有毒气体。基于此,我组成员先到自来水厂参观采访,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1、自来水是如何生产的? 众所周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原水里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从给水处理角度考虑,这些杂质可分为悬浮物、胶体、溶解物三大类。城市水厂净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去除原水中这些会给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净化后的水能满足生活饮用及工业生产的需要。市自来水总公司水厂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它包括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及消毒几个过程。 (1)混凝反应处理 原水经取水泵房提升后,首先经过混凝工艺处理,即: 原水 + 水处理剂 → 混合 → 反应 → 矾花水 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直到大颗粒絮凝体形成为止,整个称混凝过程。常用的水处理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汕头市使用的是碱式氯化铝。根据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可知,投入药剂后水中存在电离出来的铝离子,它与水分子存在以下的可逆反应: Al3+ + 3H2O ←→ Al(OH)3 + 3H+ 氢氧化铝具有吸附作用,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 混合过程要求在加药后迅速完成。混合的目的是通过水力、机械的剧烈搅拌,使药剂迅速均匀地散于水中。 经混凝反应处理过的水通过道管流入沉淀池,进入净水第二阶段。 (2)沉淀处理 混凝阶段形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这个过程在沉淀池中进行。水流入沉淀区后,沿水区整个截面进行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污泥不断堆积并浓缩,定期排出池外。 (3)过滤处理 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过程。 (4)滤后消毒处理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亦使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为滤后消毒创造良好条件。消毒并非把微生物全部消灭,只要求消灭致病微生物。虽然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可以除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但消毒则起了保证饮用达到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间。主要是通过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消毒后的水由清水池经送水泵房提升达到一定的水压,在通过输、配水管网送给千家万户。 2、自来水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由以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可见河水中原有的种种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已在混凝过程中分离。而原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也已在滤后消毒处理过程中被消灭。因此,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已把原水含有的有害人体健康物质去除掉。 那么,生产过程中所加入的药剂呢?在去除水中原有杂质的过程中不免地加入了新的杂质。这些新的杂质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 在混凝过程中所加入的水处理剂,一般情况下都与原水的悬浮颗粒及胶体一起沉淀开来,从而不影响水出厂时的质量。那么,就只剩下氯气了。氯气消毒法是生产自来水的最后一个环节。往水里加氯气经反应后即可把水输送到市民家庭使用。如此,氯气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 以下我们来重点研究氯气。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在相同条件下,氯气比同体积的空气重,标准状况下,它的密度3.214g/L。氯气容易液化,当压强为101.3kPa,冷却到-34.6℃,气态的氯就变成黄色油状的液态氯。液态氯继续冷却到-101℃,就变成了固态氯。氯气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氯气会刺激鼻腔和喉头粘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氯气会窒息致死。 把氯气加入水中,会发生以下反应: Cl2 + H2O = HCl + HClO 因为消毒过程中氯气用量很小(一般在1L水中仅通入约0.005g氯气),可以说只要出厂的自来水符合正常的国家标准,在自来水中的投入的氯气会完全与水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故可认为出厂的水中不含Cl2。上文所谓的"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实际上应是指氯元素,而不是氯气。 然而,虽然氯气已完全反应,却有其他物质生成。我们先来看次氯酸。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是常用的消毒剂。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很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发生以下反应: 2HClO = 2HCl + O2↑ 如此,水中有可能含有的杂质就只剩HCl了。 氯化氢(HCl)是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26倍。氯化氢极易溶于水(0℃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氯化氢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是一种强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及腐蚀性。 由以上的方程式,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一定物质的量的氯气与水反应后最终生成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原来氯气的两倍。由于在生产水的过程中使用的氯气的量很少,产生的氯化氢的量自然微乎其微。根据生理卫生常识,我们知道人体的胃液含有少量盐酸,故可认为微量的氯化氢并不影响人体健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氯化氢是易挥发气体,基于这一性质可推知煮沸了的水几乎不含氯化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是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最后,我们就“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发现 14.3%的人家中饮用纯净水,49%的人饮用自来水,36.7%的人家中饮用井水。在饮用纯净水的人中:约36.7%的人认为纯净水对人体无害,较喜欢饮用;22.4%的人认为饮用纯净水对人体有害,并不喜欢饮用;此外,还有约40.9%的人对饮用纯净水是否有害不太清楚,因大部分人都在饮用,也就跟着饮用。大部分人不饮用自来水是因为目前严重的水污染状况,表示若自然经济条件允许,愿意喝天然的河湖水或矿泉水。多数人选择饮用何种纯净水大都从品质、价钱等方面综合考虑。

也有些自来水是来自当地的水库的。

有不只四个个来源:1.湖.2.水库3.河流4.地下水5.海水淡化在沿海地区的话地下水和水库的水受到海水的侵蚀会盐碱化,因此海水淡化水也是个比较重要的来源,当然有些特殊的地区也取雨水和冰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