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去百度啊: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D6%C2%CF%F0%CA%F7%CD%BC%C6%AC&z=0&fm=rs2

http://you.video.sina.com.cn/b/19190136-1587621175.html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目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推荐”拥抱太阳的月亮OST - 爱之哀歌“舒缓唯美伤感的纯音乐,刚才试着读了下还合适。如果网上搜不到的话我可以发你望采纳。

秋日私语 更多追问追答 追答 我之前用过 不过我配的是你四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 你先看看效果不错

诗歌《致橡树》女:一首诗歌《致橡树》,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伟大的爱情,下面就请财务部的**带着大家一起见证那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百度MP3下载就有~有好几个~其中我觉得最好的忘记是哪个了~我Blog里有,你可以去听听~到我Blog的音乐里找《致橡树》,一点就能听了~(我就是在百度下的,你可以都下下来听听~)我Blog: http://blog.sina.com.cn/aixixiaotao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百度MP3下载

《致橡树》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这首诗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全诗原文如下: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扩展资料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目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诗人鲜明地表示她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树,我必须是树且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全诗把“木棉”“橡树”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

《致橡树》,其外在形态是一首爱情诗。但透过爱情的外观,舒婷所要表达的则是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种追求。 透过木棉和橡树这两个饱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舒婷所要否定的一种爱情观是依附:如冰雪花之于高枝,另一种爱情观是奉献:如险峰衬托威仪。它们都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她所肯定的爱是双方平等的人格独立,形态可以迥异,但却必须“做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只有在人格价值上的各自独立,才有在彼此平等基础上的互相扶持。这样作者透过爱情外观表现出来的便是一个更加普遍深刻的人格主题,是潜藏在爱的表层下的更深沉的感情。这是舒婷诗歌的一种普遍的观照方式。她写爱情,表现的是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她写友谊,激荡的是她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她写自己的骄傲和寂寞,同时也是倾诉一代人对这落漠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诗人在选择某一题材来抒写时,同时也在努力超越这一题材,力求使自己骚动不安的心灵尽可能广阔和多层次的体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