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 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自传体小说《 幼年》《童年》(1855)《少年》(1857) 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短篇小说《琉森》(1857) 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1] 《战争与和平》《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忏悔录》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复活》《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我不能沉默》《论饥荒》《哈泽—穆拉特》《致沙皇及其助手们》《昨天的故事》《少年》《青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袭击》《伐林》《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家庭幸福》《哥萨克》《两个骠骑兵》《阿尔别特》《三死》《田园诗》但没有写成《吉洪和玛兰尼娅》但没有写成 《波里库什卡》《启蒙读本》《一个受传染的家庭》《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伪息券》《民间故事》.《教条神学研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天国在您心中》《当代的奴隶制》《论饥荒》《可怕的问题》《饥荒抑或不是饥荒》《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关于莫斯科的调查》《唯一的手段》《论俄国革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办?》《莫泊桑文集序》《什么是艺术?》.《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857.htm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童年》、《哥萨克》等。1、《战争与和平》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托尔斯泰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2、《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3、《复活》《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4、《童年》19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5、《哥萨克》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同名中篇小说(1853年~1863年),初次发表于1863年第1期《俄国导报》杂志。小说描述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而来到高加索,在高加索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克中间,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自我牺牲和为别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摆脱贵族的习性,这个理想以破灭告终。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第一次尖锐地提出从自己的阶级“出走”,跟贵族社会脱离关系的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一代宗师”。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公里的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是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可是托尔斯泰的童年是不幸的,他2岁丧母,9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世,是由姑妈抚养成人的,托尔斯泰从小就富于同情心,对农民的生活给予关注,同时他也具有文学上的天赋。由于家境富裕,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在校期间,他醉心于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后来他深感旧的教育制度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便中途辍学了。作为一个具有民主和人道思想的庄园主,托尔斯泰曾试图在自己的庄园中进行改善农民处境的改革,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还受到其他地主的反对,改革最终失败了。此后托尔斯泰便潜心学习,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多方面知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851年,托尔斯泰以志愿兵的身份赴高加索,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中,他亲眼目睹平民出身的官兵英勇顽强的优秀品质,由此加深了他与普通人民的感情。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军营生活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初,他相继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后来他将自己军营生活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受到人们的赞赏,屠格涅夫甚至写信欢庆他弃军从文。这期间,托尔斯泰结识了俄国文坛许多著名作家,大家对这位后起之秀的才华交口称赞,认为他是果戈理文学事业的伟大继承者。但是托尔斯泰对他们印象却不是很好,这是因为托尔斯泰本能地反对一切一般认可的理论。1856年未,托尔斯泰决定退役。退役后的托尔斯泰到西欧考察,以寻找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丑恶,决心从事教育工作。他开办招收农民子弟的学校,并创办了一份教育刊物。1863年起,托尔斯泰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哥萨克》,这部作品反映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中批判的和民主主义因素的增长。60~70年代,托尔斯泰相继完成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80—90年代,俄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影响了托尔斯泰,他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转到宗法农民的立场,这一切促使他写出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托尔斯泰晚年仍坚持批判现实主义,在最后16年他写了剧本《活尸》,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和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剧本《黑暗的力量》,他还署名批判当时文坛上的颓废派和自然主义等资产阶级艺术思潮。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但他却为俄国统治集团所不容。早在1860年农奴制改革期间,托尔斯泰就因同情支持农民而招致地主的仇恨和沙皇政府的怀疑。此后托尔斯泰一贯坚决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企图逮捕他,可是宪兵却不敢动手,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1901年,俄国东正教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企图在精神上摧垮他,但托尔斯泰坚定如一。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并最终决定放弃财产,抛弃贵族生活。他于1910年10月28日秘密离家出走,不幸在途中染上疾病,病情不断恶化,于11月20日逝世。临终前,政府和教会包围着他,要他改变立场,政府还派出军队包围出殡的行列,不让人民知道。弥留之际,托尔斯泰哭着说:“千千万万的人,正在承受着苦难,你们干吗都聚集在这里照顾托尔斯泰?”文豪的精神和他的作品同样永垂不朽!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就是这三大著顶顶吧还有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短篇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篇小说《哥萨克》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篇小说《波利库什卡》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人民戏剧”:《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等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长篇小说《复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1] 《战争与和平》《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忏悔录》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复活》《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我不能沉默》《论饥荒》《哈泽—穆拉特》《致沙皇及其助手们》《昨天的故事》《少年》《青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袭击》《伐林》《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家庭幸福》《哥萨克》《两个骠骑兵》《阿尔别特》《三死》《田园诗》但没有写成《吉洪和玛兰尼娅》但没有写成 《波里库什卡》《启蒙读本》《一个受传染的家庭》《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伪息券》《民间故事》.《教条神学研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天国在您心中》《当代的奴隶制》《论饥荒》《可怕的问题》《饥荒抑或不是饥荒》《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关于莫斯科的调查》《唯一的手段》《论俄国革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办?》《莫泊桑文集序》《什么是艺术?》.《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 1877)。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 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哈泽·穆拉特》、《舞会之后》、剧本《黑暗的势力》、《活尸》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传统的俄罗斯是一个父权社会。东正教会决定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感受。无论他的态度是接受还是保留,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也很深刻。俄罗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基础,启蒙运动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也很大。这使得托尔斯泰怀疑东正教的基本教义。他不会将信仰问题视为一般信徒。然而,托尔斯泰没有完全走上欧洲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因此,他对人性的思考往往与两者分离,有时像信徒,有时像人文主义者。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乌托邦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对暴力和奴役,反对私人土地制度,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的倡导,以及要求法律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活规则以恢复健康。在农场生活中,通过每个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我们建立了一个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和友谊的“天国”。2、艺术特色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擅长操纵许多线索的结构,并且他有一千个连接,并且他是无缝连接的。他可以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它既华丽又毫无生气。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复制宏观世界,还在于描绘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面前掌握世界灵魂的辩证发展,并详细描述受外界影响的心理过程;加深人的潜意识,并在与意识的和谐关系中表达出来。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在角色创造中脱颖而出。真实地描述角色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要写出突出的一面,要么主宰心态。不要掩饰心爱的人物的缺点,也不要扼杀被揭露的人心中闪烁的闪光。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童年》、《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青年》、《琉森》、《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克莱采奏鸣曲》、《天国在你们心中》、《主人与仆人》、《复活》、《舞会之后》。    1、《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战争与和平》它歌颂和平,同时又描写战争,反映人民保卫自己祖国土地不受敌人凌辱的英勇精神。《战争与和平》虽然描写的不是农民生活,但是在描写战争与主人公安德烈之外,作者也塑造了很多其他的“悲惨”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这一切凸显了托尔斯泰“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思想。2、《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托尔斯泰是通过两条情节线索展开小说的,有人认为这两条线索缺乏联系,这部书是两部小说的撮合。表面上看,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主线平行独立的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但事实上它们是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独特之处,它表现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填密与严谨。3、《复活》《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4、《童年》19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5、《卢塞恩》写于1857年托尔斯泰第一次出国旅行期间,初次发表于1857年第9期《现代人》杂志。小说是托尔斯泰根据他在瑞士卢塞恩(琉森)地方亲眼看到的一件事情写成的。作者揭露了西欧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地对的实质,但这里也出现了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与和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塞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第1张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 1877)。 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泽·穆拉特》(1904)、《舞会之后》(1911)、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活尸》(1911)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一、全部作品如下:  1、小说: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童年.少年.青年》  《一个地主的早晨》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黑暗的势力》  《教育的果实》  《克莱采奏鸣曲》  《哈泽·穆拉特》  《穷人》  《哥萨克》  《高加索的囚徒》  《谢尔基神父》  《忏悔录》  《伊凡·伊里奇之死》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哈吉·穆拉特》  《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  《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  2、散文 :  《什么是艺术?》  《天国在你们心中》  《到底怎么办》  《当代的奴隶制度》  《回忆录》(未完成)  《给自由主义者的信》  3、戏剧 :  《黑暗的势力》(1886年)  《教育的果实》(1889年)  《活尸》(1900年)  4、编著:  《启蒙读本》  《生活之路》  二、扩展知识:  1、人物简介: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2、创作思想: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19世纪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3、艺术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 1877)。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 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哈泽·穆拉特》、《舞会之后》、剧本《黑暗的势力》、《活尸》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一代宗师”。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公里的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是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可是托尔斯泰的童年是不幸的,他2岁丧母,9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世,是由姑妈抚养成人的,托尔斯泰从小就富于同情心,对农民的生活给予关注,同时他也具有文学上的天赋。由于家境富裕,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在校期间,他醉心于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后来他深感旧的教育制度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便中途辍学了。作为一个具有民主和人道思想的庄园主,托尔斯泰曾试图在自己的庄园中进行改善农民处境的改革,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还受到其他地主的反对,改革最终失败了。此后托尔斯泰便潜心学习,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多方面知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851年,托尔斯泰以志愿兵的身份赴高加索,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中,他亲眼目睹平民出身的官兵英勇顽强的优秀品质,由此加深了他与普通人民的感情。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军营生活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初,他相继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后来他将自己军营生活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受到人们的赞赏,屠格涅夫甚至写信欢庆他弃军从文。这期间,托尔斯泰结识了俄国文坛许多著名作家,大家对这位后起之秀的才华交口称赞,认为他是果戈理文学事业的伟大继承者。但是托尔斯泰对他们印象却不是很好,这是因为托尔斯泰本能地反对一切一般认可的理论。1856年未,托尔斯泰决定退役。退役后的托尔斯泰到西欧考察,以寻找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丑恶,决心从事教育工作。他开办招收农民子弟的学校,并创办了一份教育刊物。1863年起,托尔斯泰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哥萨克》,这部作品反映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中批判的和民主主义因素的增长。60~70年代,托尔斯泰相继完成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80—90年代,俄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影响了托尔斯泰,他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转到宗法农民的立场,这一切促使他写出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托尔斯泰晚年仍坚持批判现实主义,在最后16年他写了剧本《活尸》,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和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剧本《黑暗的力量》,他还署名批判当时文坛上的颓废派和自然主义等资产阶级艺术思潮。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但他却为俄国统治集团所不容。早在1860年农奴制改革期间,托尔斯泰就因同情支持农民而招致地主的仇恨和沙皇政府的怀疑。此后托尔斯泰一贯坚决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企图逮捕他,可是宪兵却不敢动手,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1901年,俄国东正教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企图在精神上摧垮他,但托尔斯泰坚定如一。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并最终决定放弃财产,抛弃贵族生活。他于1910年10月28日秘密离家出走,不幸在途中染上疾病,病情不断恶化,于11月20日逝世。临终前,政府和教会包围着他,要他改变立场,政府还派出军队包围出殡的行列,不让人民知道。弥留之际,托尔斯泰哭着说:“千千万万的人,正在承受着苦难,你们干吗都聚集在这里照顾托尔斯泰?”文豪的精神和他的作品同样永垂不朽!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第2张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童年》小说1852年;《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青年》中篇小说1857年;《琉森》短篇小说1857年;《阿尔贝特》1858年;《三死》、《家庭幸福》1859年;《哥萨克》中篇小说1863年;《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1865年(第一部)、1869年(全卷出版);《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1877年;《黑暗的势力》1886年;《克莱采奏鸣曲》1889年;《天国在你们心中》1893年;《主人与仆人》1895;《复活》长篇小说1899年;《舞会之后》1903年。扩展资料:创作特点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 安娜的形象:1.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真诚、善良、赋予生命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身上总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得热切向往之情。2.安娜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新女性,这种理想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最初的内心的冲突来自对新生活,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她的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不屈从于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卫向往的幸福生活。3.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群体的代表,他们一方面向往自己的已经得到的幸福和理想生活,并在受到威胁时奋力的保卫和战斗,但另一方面又会在内心时时升腾出一种“犯罪”的恐惧感,这在她和伏伦斯基的相处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罪恶感牵绊着她最终限于自己的死亡陷阱中,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安娜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悲剧。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马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争议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说,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似乎无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 在我的学生中间,对托尔斯泰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学生,依我看他的导师是一名颇有学问的俄国文学专家,不知何故,该生却对恩师颇为不满,提出是否可以转到我的名下,让我给他指导。我问他为何要更换导师,他便列举了原导师的几个罪状,其中一条是:他竟然让我去读什么《安娜·卡列尼娜》。可见,在这些言必称美国的学生们的头脑中,老托尔斯泰显然已经是一个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对他说,导师就不必换了。因为如果我当你的导师,第一本推荐的书恐怕还是《安娜·卡列尼娜》。 (以上是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 《穷人》 《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第一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 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小说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穷人的痛苦生活,揭示了穷人的性格以及他们所受的种种委屈。同时,小说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主要作品  《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  《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   《三个老头》短篇小说:    三大巨著    《战争与和平》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恶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