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2):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第二部分(3——12):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第三部分(13——14):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扩展资料写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 [5]  。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文章简介:《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第一部分(1——2):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表达对北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二部分(3——12):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清秋的景色。第三部分(13——14):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故都的秋的段落怎么分成三部分 第1张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五种景况1秋晨静观2秋槐落蕊3秋蝉残鸣4都市闲人5胜日秋景第三部分(13,14)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五种景况1秋晨静观2秋槐落蕊3秋蝉残鸣4都市闲人5胜日秋景第三部分(13,14)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追问 你是怎么分出来的? 追答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故都的秋的段落怎么分成三部分 第2张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写秋的文章。不过,他写秋天却写得质朴真挚,读来意境深远,令人唇齿留香。   该文写成于一九三四年八月郁达夫移居杭州期间,这一时期,他寄情山水,问田求舍,体验生命,其散文艺术亦臻完美,既承接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韵味,又充溢着江南才子的灵秀之气。文笔清澈,真切灵活,隽永古朴,极富神韵。《故都的秋》开篇就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先描写江南秋景的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然后由景及人,表达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的叙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喜欢江南之秋的情绪。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强,“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就特别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寻感知了。

《故都的秋》第3段中的静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三段小院秋色中描写的天色就是这样意味:“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就是写故都清的特点,显得天高云淡风轻。“静”应该主要是从听觉上写秋的恬静、静谧、细腻的特点。文中写的“驯鸽的飞声”是以声写静,是故都秋院的静谧之感。那秋槐的落蕊是“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一种恬静和细腻。“悲凉”是文中展现故都的最独特的感受。那“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人的是一种破败之感;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最有味道的还是悲凉,这种悲凉既是故都客观的景象,更是作者饱经战乱的忧国忧民之心的真实写照。

故都的秋呈现处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的特点,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2、作品鉴赏“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1、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2、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象? 秋天的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盛秋。(这是概括的,你也可以到文章里面去找具体的景象,3-11自然段)3、文章第2.3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第二段写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形成对比。将北国的秋的特点表现得更为具体第三段写秋庭景象,体现出北国秋的清,静与悲凉4、第14段抒情上的特点是什么?直抒胸臆5、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关于牵牛花颜色的品评?“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红色为暖色调,给人高兴,愉快的感觉,紫黑色颜色过于浓烈。而因此时作者着重描述的是秋的清静与悲凉,第三段整段都是描写破败,衰败的景象,如“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 秋草”等。因此蓝色或白色最能体现出作者笔下的秋的特点,更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境。6、第12段提及苏东坡的《赤壁赋》作者想阐述什么?试结合《前赤壁赋》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以“秋士”(指古时候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自比,应该是要与苏东坡产生共鸣。答案出自: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MJfCXGdnRxuxNwNMl3ErhyNQkis_LmRHBTnTYG2Bd9xMwRTlZ1ZJf3JfsB3guJWLk0StXoJirIyLSqKr7a-eFq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清。静。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