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啊!

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一个老师的 你可以借鉴第一节课就是我数学,在那45分钟里我没有讲书本上的新知识,而是与学生聊了开来,今晚一时空闲,整理之)  上课铃声响起,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我姓#,(板书:#),大家一起来说说,这“#”字有几个笔划呢?  生:12划。 师:(点名让学生站起来回答)你说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字有12划的? 生:我是一笔一笔数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是通过数数得到的是吧!你来回忆一下你是什么时候学会数数的,是上学前呢还是上学后? 生:应该在上学前,反正上幼儿园老师教我们数数的时候我就已经会了。 师:如此说来不是学校老师先教你数数了,那一定是你家人了,最有可能的是你的爸爸妈妈。 生:(点头)应该是爸爸妈妈了。 师: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在你这么小的时候就教你数数吗? (学生茫然,老师示意其坐下。) 师: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中绝大部分人都在上学之前就学会了数数(学生们纷纷点头),那为什么你们的家长这么早就教大家数数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人们都知道,数学太重要了,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人们离不开数学。(板书:生活离不开数学)。举个例子,如果你到我这儿来买糖,我知道你不会数数,我可能指着十颗糖对你说,这是二十颗糖,要***钱,你想想,你们怎么了? 生:太吃亏了! 师:对,你们太亏了,所以爱你们的爸爸妈妈们什么都可以不用先教你,数数首当其冲要让你们学会。 (学生笑。) 师:再举个例子,刚才上课前我看你们在教室里乱纷纷的,有些拥挤。 生:是啊,太拥挤了,在教室里没什么好玩的。 师:其实不但你们班很拥挤,初三、初二各班也很拥挤的,各班都是很拥挤的情形,能从我的描述中知道哪个班级更拥挤些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样才能比较出哪班更拥挤呢? 生1:可以把各班的人数统计出来进行比较,看看哪个班级人数最多,就是哪个班级最拥挤。 生2:报到时我发现初一的教室比初二初三的教室更大一些,所以我想单单数人数还不是很准确的。 师:那怎么办? 生2:可以把各班的人数统计下来,还有把各班教室的长和宽也测量出来,然后把人数除以教室的面积就可以比较出哪班更拥挤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看看,通过数学的测量与计算,我们就能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准确地表达明白了。生活离不开数学,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可要学好数学啦!不过我看过了你们的分班考试,有些同学的数学成绩可还是不够理想哦!认为自己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大胆地举个手。 (个别学生羞答答地举手,老师示意其中一位站起来回答。) 师:你感觉数学学起来怎么样? 生:太难学了,小学里老是计算来计算去的,很那个。 师:很哪个呢?是不是很枯燥没有味道? (学生点头,其他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 师:其实数学是很迷人的,数学魅力无穷。(板书:数学魅力无限。 (很多学生作不以为然状。) 师:哪位同学对音乐方面比较喜欢的请举手。(老师让其中一位举手的学生起立回答)你来说说你心中的歌星是谁。 生:周杰伦。 师:你说会不会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周杰伦呢? 生:(作犹豫状)这个难说。 师:那你认为二百年后人们还会知道周杰伦吗? 生:那更难说了。 师:那你知道贝多芬吗? 生:当然知道。(另有学生在底下嘀咕,谁不知道贝多芬呀!) 师:对,谁不知道贝多芬呀!贝多芬生于1770年卒于1828年,可到如今全世界的人们还会记起他来,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交响乐太美妙了,成为了世界音乐的经典,而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那乐曲中流淌着我们初中数学中要学习的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除了贝多芬外,世界重量级音乐家莫扎特、舒伯特等人也利用黄金分割的和谐美创造了乐曲中的经典。不但是音乐,绘画也需要数学,同学们说绘画的泰斗是谁呢? 生:当然是达.芬奇。 师:对,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永垂绘画史,除此之外《维特鲁威人》名声也不少,我建议大家课外有心去网上搜索一下“达芬奇与数学”,你会发现他不但是绘画家还是一个数学家的,他将数学融合到了美术当中而不朽的。另外你们也可以去搜索一下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中的数学问题,你会发现数学在各个领域显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并因些对数学改变点看法。(边讲解边多媒体演示《维特鲁威人》、巴黎圣母院、金字塔等相关介绍) (学生点头。) 师:同学们,既然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本身魅力无穷,那么我们学会“做数学”的关键是要做什么呢?(注解:所谓“做数学”就是把注意力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内容方面转移到数学过程方面。亦即强调数学知识在人脑中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教学。“做”,即制造、从事某种工作、活动的意思。——摘自网上论文《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老师板书:“做数学”的关键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你们中很多人一直看着我并听我讲了这么多,你们在看我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的年龄呢?请你们来猜猜我有几岁? 生1:我猜你是35岁。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1:(不好意思地回答),我看你的样子应该是35岁左右的。 师:有想过其他方法吗? 生1:没有。 师:同学们,他通过观察来说出我的年龄,这是我所说的第一个关键——观察,而且要细心地观察。(板书:细心观察) 师:想过其它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生2:我把你与我的家人对比了一下,感觉你应该是37岁。 师:这位同学用得方法也不错,因为我们之间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对我很陌生,要想知道我的年龄,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人中找找,然后比较一下,就可以说出一个年龄来了。不过要比较的话,我们只能找相仿的进行比较,总不能拿我与七老八十的老太太来比较是吧。(学生们笑,老师板书:合理比较。) 师:有了观察,也有了比较,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心目中我的年龄,这年龄是不是就是我的准确年龄呢? 生:不一定,是我们猜的。 师:对,是你们猜的,虽然猜得不一定准确,但是我允许你们去大胆地猜想,数学也允许大家做一次次地大胆猜想。(板书:大胆猜想。),不过猜的东西毕竟是猜的,说服力还不够,接着我们还要做什么呢?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3:(大声爽朗地说)老师,因为你的脸色有些不好,脸上有点黑斑了,而且刚才你笑过了,笑起来的时候你的脸上有些纹路了,所以你绝对不是个二十几岁小姑娘了,你肯定在三十五到四十之间。 师:大伙儿听听,她说得多爽朗自信,“绝对”、“肯定”两词都用上去了,而且我的年龄也确实在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为什么前两位同学没用这些词呢?因为第三位同学用上了“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什么”了,这是因果关系,你们说这方法叫什么呢? 生:推理。 师:对,是推理,我们可以用相关的知识推理出一个新的知识与规律,我们的推理必须要严密。(板书:严密推理。) 师:通过这个具体问题的说明,对大家今后“做数学”的学习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仔细观察,合理比较,大胆猜想,严密推理。大家一起来念一遍。 (学生齐声念。) 师:同学们,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魅力无限,让我们牵起手来,做好数学思维体操每一天!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一个老师的 你可以借鉴

null 一年级上册数学ppt 一年级上册语文ppt 一年级上册英语ppt 初一上册数学ppt 八年级上册物理ppt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英语ppt 七年级上册英语ppt 七年级上册数学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ppt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PPT。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3、 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1、 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2、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3、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9+5=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二、 做一做,说一说。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3、圈一圈,算一算。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1、随机报题。9 + 2 = 9 + 5 =9 + 8 = 9 + 6 =9 + 9 = 4 + 9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3)第4题目的:结合毛毛虫图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学生读懂题意,再结合示意图,填出结果。)(4)第5题:联系学生生活情境,获取数学信息,再运用进位加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读图,获取数学信息,再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四、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板书设计 有几瓶牛奶(9加几)9 + 5 = 9 + 3 = 6 + 9 =

教学目标:1.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铅笔情境)。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生:想!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生:记得,是笑笑!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二、讲授新课。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生:好!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生:一共有5只熊猫。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 (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生:愿意!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生4:用数字3来表示。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生1:我知道了要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到加法,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生:认识,加号(板书)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共有多少》教案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生:认识,加号(板书)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2、摆一摆,算一算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二、 练习巩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三、 课堂小结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生1:我知道了要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到加法。生2:我知道了加法就是合起来。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 一共有多少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 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 铅笔,圆片若干,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 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如:3往上数2个是5. 比2多3就是5.   把2和3合起来是5.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 表示”+” 带领学生数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  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    读作 2加3等于5.   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 2. 有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3. 摆一摆,算一算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 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 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 巩固练习书P25 第1和2.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加法的认识                 3+2=5  读作: 3加2等于5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及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一共有多少   总第 13   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