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文力求从问题教学法中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一、理论依据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说道:“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可知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法程序化、模式化了。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形成。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因此问题教学法备受青睐,很多老师也尝试着用问题教学法来实施新课标的理念。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一)实施问题教学法首先要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重要要素。作为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疑: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文章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体制)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风格)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二)语文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实施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关键。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语文即生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关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问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 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的观念。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用心。(三)语文教师还应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问能够做到“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 ;不到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不提问题 ;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 ,因人 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美国学者韦伦曾提出了以下发问技巧:1、 设计标志功课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 。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可根据 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随机性的问题。2、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7、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8、鼓励学生发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培养创新精神。(四)明确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类型。教学中可把问题分为如下几种:1、教师发问的重要目的:一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一是对所学内容的应用。2、复习式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过的知识。3、启发式问题:通过提出学生未思考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求新知识。4、诊断性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估计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已达怎样的水平,了解教学效果。5、激励性问题:通过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控制学生的行为。(五)课前准备好问题及发问顺序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 问顺序。 应拟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一般不可脱离教学内容随意提问 。 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准备好 解决措施。本人在上《故都的秋》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写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点各是什么?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还是空间)?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然后落实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雄伟的故宫等景物却写“清”“静”“悲凉”的景物呢?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还是悲秋呢?请从时代背景、选材等角度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六) 要善问、善导《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即提问应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难易适度。善问即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不可含糊其辞;要准确,不要误导;要有趣味性、启发性;要难度适宜。善导即当问题提出后, 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因势利导,引导学生 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识。如一位教师在上《变色龙》一文,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早在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就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问题教学法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艺术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地探讨和完善。

问题式教学主要是指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问题式教学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精神,通过已知发现未知,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并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创造与实践能力。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教学策略如下。一、备课环节应充分地设置问题为确保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应该在备课环节充分地做好问题设置的工作。首先,教师备课时应该严格遵循“三备、四定、五统一”的原则。其次,教师在充分了解与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提纲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思考,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再次,对诸多列举出来的问题进行严格审核与分析,在保证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抑或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感兴趣程度,舍弃部分不合理的问题,保留精华,从而为学生提出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1]。例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我先设置第一个问题:将《燕子专列》这一标题更改为《燕子》,再让学生们对全篇课文进行朗读了解,判断《燕子专列》与《燕子》这两个标题的区别。接着我再结合课文,分别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专列是什么意思?燕子专列又是什么意思?你们还能说出别的什么专列吗?“这件事惊动了瑞士政府和人民”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为什么瑞士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在呼唤“救救燕子”?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认真解读,带着问题,在解读中寻找答案,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二、课中环节应认真仔细地探究问题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于备课环节充分地设置问题之后,便可在课堂中实行问题式语文教学,通过积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课堂学习中对问题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可将自己设置的问题以PPT、图片、讲义等多元化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对问题进行梳理,以免学生出现茫无头绪的现象,但不可以直接解决问题,而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慢慢探索深入了解重点知识,并学会采取适宜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为保证问题的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使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俩俩交流、自主探究、与教师探讨等方式解决问题。三、课末环节应解决与拓展问题虽然实施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期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太成熟,对很多问题无法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之后,还要收集、归纳、整理此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尊重学生原来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解决答案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与探讨,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分析错误的出现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不用心,抑或是其他因素,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干预,直至学生完全明白为止[2]。除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末环节对问题进行拓展。对问题的拓展主要是指在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不偏离课文内容太过严重的情况下,将问题延伸到课程之外,给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与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解《画杨桃》一课时,通过课中环节,学生已经针对杨桃画的像不像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究与讨论,所以在课末环节,我便列举出其他一些水果,如菠萝、香蕉、木瓜、火龙果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水果从不同角度画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若是切开来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问题式教学法通常是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当做一条主线,并将这条主线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先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最终理解问题并展开讨论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能运用灵活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的方法得当,会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他们对知识有一种渴求的欲望.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在小学语文中施展教学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试。

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也深深感受到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实践中我做了一定的初探和尝试,试图通过在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法,寻找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一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二是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三是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由情感的体验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识与方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四是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