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同学的道德素养一方面是加上学习教育另一方面是完善校规校纪还有就是学生人格的塑造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学生。品行端正,就意味着他必须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积极进取、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恪守秩序、行为规范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理想的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爱心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可见,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经过多年班主任的工作,摸索总结了一些初浅的体会。 现代唯物主义心理学认为,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同时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其道德认识的形成,激发其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培养其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训练并内化其道德行为。因此,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在品德教育的规律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在思想品德培养的实践中,我经常采取”集体讲解法“,”个别谈话法“以及”集体讨论法“。”集体讲解法法“就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的形 式,结合具体事例,由《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以及校纪校规,向全班学生讲解社会道德规范。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方法,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在集体讲解中我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品德状况,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讲究语言艺术和自身的情感感染力,同时尽量采取启发式讲解,尽量地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也视学生集体情况让学生提出质疑,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的参与性。 我在采取”集体讲解法“的同时,更多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尽量以诚恳,耐心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针对一定的中心内容,或表扬,或批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允许学生作充分的说明,解释和申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劝说情深意切,批评严肃中肯。实践证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诚心,关心和爱心,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晓以明理,动以情理。 如果说”集体讲解法“和”个别谈话法“是班主任处于主动地位,那么,”集体讨论法“则更充分贯彻平等,民主的原则。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我采取的更多的方法是”集体讨论法“。我班的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在整个过程中,我作为班主任,既是组织者,又是讨论的普通一员,更是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经常阐明自己的观点,以自身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贯彻”教育说服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除此以外,我还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社会实践活动,甚至通过家庭日常生活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班上许多有惰性的学生不象以前那么对班级卫生状况漠不关心了,劳动纪律明显增强 了;有的学生本来我行我素,不把班级纪律当回事,现在变得越来越有集体荣誉感了。可见,各种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也是矫正不良品德的一条捷径。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除了要通过组织读书,看电影然后采取座谈,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外,更重的是要充分发挥班主任本身良好品德的榜样作用。首先,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外在教育的内化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其知,情,意,行的复杂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法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只要是符合中学生实际心理,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加强表少年思想品德培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需要父母在孩子12岁以前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学生在学校好好读书,从书本里学习,向社会上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学习。以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学生,自己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严格约束自己。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从自身做起!相互帮助!相互爱护!要学会爱身边的人!爱护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

多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