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护理措施

休克的护理措施是护师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人卫医学网总结如下: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3.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4.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 .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2.避免误吸、窒息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同时防止烫伤。室内温度以20°C左右为宜。  3.库存血的复温: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

休克发生时要采取中凹卧位,就是把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时要尽早建立静脉通道,并用药物维持血压。同时还要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br><br>同时要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治疗,还要鉴别发生休克的原因,确定是属于哪一种休克,给予对症积极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  要及时、快速、足量的补充血容量,早期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结果  本组20例休克病人的治愈率达到90%。结论  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 休克;抢救;护理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1]。表现为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临床上以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精神烦躁或萎靡、脉细数、呼吸急促或发绀、血压降低、脉压小、尿少等特征,后期常并发多器官功能的继发损害。外科常见的是低血容量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共救治外科休克病人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29.6岁。12例为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8例为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18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0%。 2  抢救措施 2.1  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选择粗大血管,用大针头或套管针进行穿刺(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量补液)。根据休克原因和程度一般先输入平衡液和右旋糖酐、706代血浆、聚明胶肽等液体,必要时备血输血。 2.2  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治疗休克中,消除引起休克的病因和恢复有效血容量一样重要,应在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后,及时实施手术去除原发病,或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及早手术。 2.3  吸氧  吸氧可增加动脉血氧含量,有利于减轻组织和细胞缺氧,一般可间歇给氧,经鼻导管给氧时,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 2.4  心肺复苏  呼吸、心搏骤停是最危险的情况。护士必须要熟练掌握CPR技术。以及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 3  护理体会 3.1  止血  对严重损伤的病人,应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必要时使用抗休克裤,不但可止住下肢出血,还可以压迫下半身,起到自体输血的作用。据估计,约可增加600~2000ml血液,使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得到改善。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无论是平卧位还是中凹位,头都应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困难、三凹症等。休克病人都处于缺氧状态,维持呼吸功能非常重要,故需常规吸入氧气。如已发展到ARDS,必须经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末正压(PEEP),使肺泡内保持正压,将萎缩的肺泡扩张。 3.3  体位  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困难。也可采取平卧位,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但头部不应放低,原因是头部放低后妨碍颅内静脉回流到右心,颅内压升高从而降低了脑组织灌流压(脑组织灌流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保持病人安静,避免搬动病人。 3.4  心电监护  休克病人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掌握病情,用监护仪进行监测。每5~15min准确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休克病人体温一般偏低,感染性休克病人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以上,或骤然降至正常以下,此均为危险征兆。 3.5  一般护理  观察病人神志、皮肤色泽,定时测量体温、中心静脉压(CPV)、肺毛细血管楔入压(PCWP)及尿量等作为输液指导,以便及时有效的控制休克。     总之,通过对20例外科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快速、合理、有效补液,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早期足量的液体输入,严密的疗效观察,抢救技术的熟练掌握及与医生的密切配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

沙猪```你好懒啊```

休克是指由于心排量不足或周围血流分布异常引起周围组织的灌注量不足,不能维持生命需要的一种状态,通常都有低血压和少尿。  休克按照发病的原因,休克可分为创伤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休克可由于低血容量、血管扩张、心源性(低心排量)、或上述因素综合引起。休克的基础损害是低血压所致的生命器官的组织灌注减少,于是氧气 的传送或摄取不足,不能维持有氧代谢的需要,而转为无氧代谢,致使乳酸的产生和积聚增加。随着休克的持续,脏器功能出现障碍,随之以不可逆的细胞损害和死亡,引起休克的低血压程度不等。这常与原先存在的血管疾患相关.如年轻的相对健康者对中度低血压耐受良好,而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者,相同的血压可致以严重的脑,心或肾功能不全。1、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一)体位 休克时应采取平卧位,或将下肢抬高30°。  (二)保暖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流量2~4L/min,严重缺氧或紫绀时应增加至4~6L/min,或根据病情采用面罩或正压给氧。  (四)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五)镇静止痛  所以,休克预防的关键措施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一、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失血、失液、体液分布异常有关。  2、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组织灌流量不足、肺水肿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细胞缺氧导致的意识障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侵入性监测、留置导尿管、免疫功能降低、组织损伤、营养不良有关。  6、潜在并发症 多器官系统衰竭(MSOF)。  二、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  4、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30°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有利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改善组织灌流的护理  改善组织灌流,除迅速扩充血容量外,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也是重要措施之一。扩充血容量的护理已如前述,在此主要归纳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  1、血管收缩剂,因可加重组织缺氧,带来不良后果,多不主张单独使用;血管扩张剂,能解除小血管痉挛,关闭A-V短路,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和回心血量,但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2、根据病情,尤其在休克早期,可联合使用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从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浓度和速度。  4、静脉滴注血管收缩剂时,应慎防药物溢出血管外而导致组织坏死。  四、其他护理  1、促进气体交换 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常规间歇性给氧,6-8L/分,以提高血氧浓度。③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泡气体交换量。④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给予呼气末正压辅助呼吸,以改善缺氧状态。  2、处理体温异常 对于体温过低者,采用保暖措施,如提高室温、加盖棉被,但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体表加温,以防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内脏器官血流更加减少加重休克。输入库血时,应将库血复温后再输入,避免加重体温过低。对于体温过高者,应采取降温措施,维持体温在38℃以下。  3、防止损伤和感染 ①对烦躁不安者,应妥善保护,防止坠床。②做好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感染和溃疡。③各种诊疗用品严格消毒,各项诊疗操作遵守无菌规程。④遵医嘱准时正确地给予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⑤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4、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和亲属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休克病人入院后需要及时开通静脉通路 ,检测血压,连接心电监护的。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休克分期 一期(代偿期) 该期也就是休克早期,表现为过度兴奋、烦躁不安、意识清楚、面色及皮肤苍白湿冷、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脉搏快而有力、血压正常或偏高、舒张压稍升高、脉压减小。 二期(失代偿期)该期也就是休克中期,除早期表现外,患者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全身无力,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脉搏细速,收缩压降至10.64kPa(80mmHg)以下,脉压<2.66kPa(20mmHg),浅静脉萎陷,口渴,尿量减少至20ml/h以下。经过充分代偿后不能维持血压,器官出现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微循环淤血。 三期(不可逆期)该休克分期为休克晚期,也就是器官功能衰竭期。长期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功能损害,微循环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除中期表现继续加重外,患者呼吸急促,极度紫绀,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收缩压<7.89kPa(60mmHg),甚至测不出,无尿。此外,患者皮肤粘膜出现大片瘀斑,上消化道出血,肾脏出血(表现为血尿),肺出血,肾上腺出血后导致急性肾上腺功能衰竭。发生多系统器官衰竭后,患者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脑功能障碍等护理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3.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4.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 .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2.避免误吸、窒息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同时防止烫伤。室内温度以20°C左右为宜。  3.库存血的复温: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