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我想买《青年近卫军》,却没有足够的钱。于是“我”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母亲给了我一元五角,我却用这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一顿,又给我足够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是哪个版本的?

题目是什么?

我的是人教版《慈母情深》:主要写了“我”非常渴望买《青年近卫军》这一本长篇小说,而去母亲工作的地方向她要钱,却意外地被母亲工作的艰辛打动了。“我”拿着要买书的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却被数落了一顿,而这更让“我”了解到了母爱的无私。表现了一位平凡母亲伟大的母爱。(写得有点多)

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文书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第28课的课文。课文简介这篇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原文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毛主席正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是”警卫员拔腿就走。“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下的头发:“不,俺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沉思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吧。”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凉在石板上,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旯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扩展资料关于花山课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关于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主席在花山

文章通过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0221608.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毛主席在花山》本文记叙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o(≧v≦)o~~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请采纳……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8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离问题结束还有 8 天 0 小时 提问者:yu20010618 | 悬赏分:15 | 浏览次数:123次 您不登录也可以回答问题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回答 共6条 2011-12-14 19:23 热心网友 I don't know! 赞同0| 评论 2011-12-14 19:32 treaty06 | 二级 是《最后一分钟》吧,这件事是说在1997年7月1日那天,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 追问是《毛主席在花山》!!!拜托了!!! 赞同0| 评论 2011-12-14 20:32 凤栖梧·胡 | 五级 《毛主席在花山》本文记叙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o(≧v≦)o~~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请采纳…… 赞同1| 评论 2011-12-15 12:09 热心网友 (o_o) 赞同0| 评论 2011-12-15 19:38 1324162470 | 三级 文章通过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0221608.html 赞同1| 评论 2011-12-19 19:40 热心网友 查一下 辅导书之类的 如 英才教程 参考资料:自己想的!!!!!!!!!!!!!!!! 赞同0| 评论 分享到:

查一下 辅导书之类的 如 英才教程 参考资料: 自己想的!!!!!!!!!!!!!!!!

人教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秋天的一个傍晚,居民听到天空中传来一声巨响,抬头一看,东南的天济有一颗像月亮一样大的星星,发出夺目的火光,眨眼的功夫又听见一声巨响,这颗燃烧着的流星划着一道闪亮的线,从天上坠落下来,立刻火光冲天。大家看见星星落下的地方,有一个很深的洞,有些大胆的人把洞挖开,找到一块石头。它的颜色和重量都更生铁块差不多。

这篇课文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给钱让儿子买《青年近卫军》

人教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贫穷的母亲不顾别人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 参考资料: 五年级上册18课的主要内容

原因是在和氏壁的争夺中赵国靠蔺相如的机智侥幸得胜,廉颇对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不满,产生不和。 而蔺相如认为如果将相不和将会让秦国有可乘之机,所以不会与廉颇计较,才避开他。 廉颇恍然大悟,就脱掉战袍,背上打犯人的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亲王想把它骗到手,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他见秦王无意拿城换壁,就是妙计将壁夺回手中,叫手下人送回赵国。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很生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也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多次立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想找机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没有做不到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去请罪。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中心思想:故事表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这个中心思想。  各个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中心思想:故事表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这个中心思想。 各个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没有做不到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去请罪。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中心思想:故事表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这个中心思想。

原因是在和氏壁的争夺中赵国靠蔺相如的机智侥幸得胜,廉颇对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不满,产生不和。 而蔺相如认为如果将相不和将会让秦国有可乘之机,所以不会与廉颇计较,才避开他。 廉颇恍然大悟,就脱掉战袍,背上打犯人的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你身上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