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原理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有三层含义:(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甄善继推荐

菲德勒的“权变管理思想”是管理学追逐的不变原理,管理永远不变的原理就是管理的情境、资源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管理应遵循的原理如下:   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   (2)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3)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4)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5)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6)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动态管理。   (7)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张正河、陆娟主编《管理学》的原理体系为:   (1)人本原理:以人(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   (2)系统原理:将组织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循环原理:在一定的管理回路上进行管理。   (4)择优原理:通过不断择优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5)反馈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个反馈过程。   (6)权变原理: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2)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3)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4)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5)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的原理体系为:   (1)系统原理:把企业视为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建立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部分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实现企业系统的高效能、高效率。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战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   (3)管理职能原理:以计划为第一职能,通过有效履行预测、决策、组织、控制等各项职能,以达到预定的企业目标。   (4)科学管理原理:通过调查研究管理的规律,提高标准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5)权变管理原理: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扬创新精神,灵活选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策略,及时组织管理变革,以适应管理目标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使企业不断发展。   姜克芬、王双振、吴一平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1)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管理。   (2)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3)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4)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杨善林主编《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9月版):   (1)人本原理:以人(职工)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2)规律性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   (3)系统性原理:为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   (4)控制性原理: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5)弹性原理: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   (6)激励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   (7)效益原理:以尽量少的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惯性原理、环境决定原理、利益驱动原理、随机概率原理、随机否定原理、组织分化原理、不可逆原理、黄金突破点原理

邢以群《管理学原理》

原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和资源的管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有三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展资料:管理学的用途管理学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理学

原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和资源的管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有三层含义:(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展资料: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管理学的哲学化趋势,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把管理与哲学沟通,终使一般管理学得以完整地建立。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理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企业管理的一般原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和资源的管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市场与资源的匹配管理和人员执行力管理,以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包含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企业成本最小化:从产品设计、生产、采购、库存、运输、包装、外协等环节,所有影响成本的因素得以控制,产品质量稳定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并呈上升趋势,从而提高企业品牌度,为赢得更大的市场拥有竞争力。企业文化的营造与建设:企业文化是员工归属的向心力,也是企业对外树立品牌的文化体现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管理: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及稳定,是企业赢利的关键,也是企业拥有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价值链的商业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奖励制度的建立:一个好的奖励制度,是激励员工创造业绩的关键和动力,奖励制度的激励性既可以降低员工流失率,也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绩效。供应商的管理:任何一家企业都会有供应商,同时供应商也是企业的竞争力因素之一,所以寻找好的、可合作的供应商,既可以稳定采购物料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对竞争对手的采购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客户及市场的管理:市场管理是对市场的开拓及市场占有率不降低必须做的管理工作,而客户管理是既可以更多地了解客户需求,使产品拥有更多的客户满意度,带来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及产品的品牌度,也可以使客户有重复购买的潜在需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管理学原理 附录: 管理应遵循的原理如下: 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 (2)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3)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4)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5)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6)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动态管理。 (7)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张正河、陆娟主编《管理学》的原理体系为: (1)人本原理:以人(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 (2)系统原理:将组织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循环原理:在一定的管理回路上进行管理。 (4)择优原理:通过不断择优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5)反馈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个反馈过程。 (6)权变原理: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2)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3)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4)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5)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的原理体系为: (1)系统原理:把企业视为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建立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部分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实现企业系统的高效能、高效率。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战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 (3)管理职能原理:以计划为第一职能,通过有效履行预测、决策、组织、控制等各项职能,以达到预定的企业目标。 (4)科学管理原理:通过调查研究管理的规律,提高标准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5)权变管理原理: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扬创新精神,灵活选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策略,及时组织管理变革,以适应管理目标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使企业不断发展。 姜克芬、王双振、吴一平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1)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管理。 (2)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3)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4)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杨善林主编《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9月版): (1)人本原理:以人(职工)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2)规律性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 (3)系统性原理:为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 (4)控制性原理: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5)弹性原理: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 (6)激励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 (7)效益原理:以尽量少的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提法,如“许诺原理”、“航道原理”等不一而足。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认为,仔细观察上述不同版本的管理学原理体系,可以从中发现以下问题: (1)原理与原则混淆。笔者理解,“原理”应该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而“原则”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和自身的利益目标制定的行动准则和规范,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2)原理与具体操作指南混淆。如许诺原理,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非常具体的经验性操作指南,提示人们如何进行许诺等,称之为“许诺定则”可能更为妥当一些。 (3)片面性。各种版本的原理体系都局限于管理活动某些个别环节的规律性,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局限于企业管理活动,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管理活动所共有的基本规律。 (4)表面性。许多所谓“原理”实际上不过是表面现象和具体技巧的简单概括,如权变原理、效益原理等。 (5)无序性。一套原理体系中不同原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顺序,如系统原理、能级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动态相关原理、……等,实际上是同一个原理不同的重复表述。 鉴于上述问题,张建华先生认为,在构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全面系统。一套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应该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规律。 (2)简明深刻。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着重回答管理实践中最基本的规律性,避免纠缠细枝末节性的问题。 (3)客观科学。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应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观原则有所区别,客观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4)严肃审慎。在构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时,应持严肃认真的审慎态度,不应随便将管理实践中出现的个别经验诀窍,冠以“原理”之名。 张建华先生认为,考虑到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的普遍共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哲学原理,并建议构建下列基本管理原理体系: (1)环境决定原理:事物都是环境的产物,事物的能量和物质都来自环境,也即事物的内因全部来自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2)系统原理:事物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都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系统,事物内部各元素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结构取决于事物所处的环境并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组成部分孤立功能之和。 (3)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内部诸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其中,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用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大众。 (4)利益驱动原理:人们参与管理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自身的利益。 (5)随机概率原理: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进行的随机过程。 (6)随机否定原理:事物总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在不断的随机否定中向前发展。 (7)黄金突破点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发达之处实现突破。 (8)组织分化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进行的组织分化过程,即事物总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新鲜因素,在原有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分裂分化,形成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组织结构。 (9)不可逆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是一个时间不可逆过程,一旦变化,就不可能回复原状。 (10)惯性原理:事物在环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总是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 以上10条原理,概括起来,集中回答了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事物发展的原因、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其中第1-4条主要阐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第5-8条主要阐明发展的方向、过程及内在机制,第9-10条则是阐明发展变化的阻力和局限。所有这些都是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活动都必须认真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管理最基本的就是对人性的假设,这是基本前提,接着就是管理的各种理论的阐述。因此可以说,人性假设是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弹性原理,这些是管理的理论,不是管理的原理。是战术性质的,而不是战略性质的。根本的原理指的是战略非战术。 此外,最权威的书我介绍两本: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南京大学周三多的《管理学原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358012.html)。管理学产生于实践,教科书提供的是思考的思路,原理一说从战略上讲可以说是人的思维,归根结底是人对自身的思考。对于具体的事务和人运用不同的对策来化解,这是战术技巧的运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于易中天所说“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管理最通用的基本原理是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X理论) 2、社会人假设(Y理论) 3、复杂人假设(Y理论) 4、生态人假设(超Y理论) Z理论是,Z组织中的理论,主要指日本企业中员工和企业的和谐共处。

41.一适时控制、二适度控制、三客观控制、四弹性控制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叫入射角,这一垂直线称为法线,做一垂直线,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光的折射角和反射角的画法是。 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

不懂啊

不懂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的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必须具有两个必要条件:①两个以上的集体活动。②一致认可的目标。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三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谋划出一种有用的解决方法来高效地实现目标。又是一门科学,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可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这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4管理两重性的意义: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③要结合实际,随即制宜地学习与运用。5、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的特点:①一般性。②多科性。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多种学科综合的学科。③历史性。④实践性。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是否具有有效性。6、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其研究内容可分为:①生产力方面。②生产关系方面。③上层建筑。7、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8、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9、系统特性:①整体性。②目的性。③开放性。④交换性。⑤相互依赖性。⑥控制性。10、系统的观点(看):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⑥信息反馈的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观点。⑨等效观点。12、科学管理理论要点: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④实行有差别的计划工资制。⑤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⑥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方法为科学的工作方法。⑦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13、亨利•甘特的“甘特图”是当时计划和控制生产的有效工具,并为当今现代化方法PERT(计划评审技术)奠定了基石。14、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理论: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管理活动又有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P3715、韦伯认为,存在三种形态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17霍桑实验的结论: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④存在着霍桑效应。18、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①个体行为。主要有两方面: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a、激励内容理论,例如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b、激励过程理论。c、激励强化理论。2有关企业中人性理论:X理论—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以及人性的四种假设。19、组织行为。(有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20、管理学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法约尔)观点①管理是一个过程。②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③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④管理应具有灵活性。21、社会合作学派;社会学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经验或案例学派: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人际关系行为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权变理论学派:是在经验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这一学说强调随机应变,灵活运动过去各学派学说。22、3C23、战略管理的特点:战略管理与企业的常规管理或运营层次的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系统性。②长远预见性。③多外抗争性。④灵活应变性。24、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5、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26、学习型组织的六个特征:即要有领导远见、要讲求战略、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或水平化、信息在组织内分享、以及要有强的组织文化。27、卓越绩效标准是由7个类目、19个条目和32个着重方面构成。无论是对类目、条目、还是着重方面的要求,都建立在11条核心价值观基础上。28、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①领导作用。②以顾客为导向。③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④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⑤灵敏性。⑥关注未来。⑦管理创新。⑧基于事实的管理。⑨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⑩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⑾系统观点。29、管理与环境:(1)一般环境: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①经济环境: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②政治和法律环境。③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等构成的。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则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具体表现。表层的企业文化如厂容、厂貌、厂歌、厂旗、产品形象、职工风貌等。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最为巩固的,深刻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它从根本上支配企业及职工的行为倾向,并决定着企业的中层和表层的文化。④科技环境。⑤全球化环境。(2)具体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行业环境。①顾客:顾客是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②供应商。③竞争者。④其他因素。30、根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将组织环境划分为:①简单和稳定的环境。②复杂和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和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和动态的环境。31、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32、企业的社会职责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和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3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34、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35、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②主导性。③普遍性。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④经济性。36、计划工作的意义:①弥补不肯定型和变化带来的问题。②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③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④有利于控制。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科学性、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37、计划的种类: ①按企业职能分类。②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分类。③按计划的内容分类。④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⑤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38、计划工作的程序:任何计划工作的程序都是相近的,依次包括一下内容:估量机会、制定目标、考虑计划工作的前提、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制定辅助计划,以及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39、灵活性原理的限制条件:①我们不能总是以推迟决策的时间来确保计划的灵活性、因为未来的不肯定性是很难完全预料的。②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可能是得花钱的,甚至由此而得到的好处可能补偿不了它的费用支出,这就不符合计划的效率性。③有些情况往往根本无法使计划具有灵活性。40、目标:就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41、目标的性质;42、目标的作用:①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②激励作用。③凝聚作用。④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4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指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44、目标管理的特点45、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定。46、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2)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3)目标难以确定。(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5)不灵活的危险。49、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经营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50、战略计划于展开:(选择)①使命。②目标。③战略。④政策。⑤项目。⑥预算。⑦程序。⑧规则。51、战略选择52、在竞争战略方面,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②差异化战略:例如树立名牌形象、设计产品技术特点、性能特点和顾客服务上别具一格。③集中化战略。53、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来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54、预测的步骤:①提出课题和任务。②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③建立预测模型。④确定预测方法。⑤评定预测结果。⑥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56、决策的类型,越是组织的上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非程序化、战略的、科学的、非肯定型的决策;越是组织的下层主管人员,做出的决策倾向于程序化、战术化、经验的和肯定型的决策。57、什么是有效的决策?正确的抉择?即最优决策(理性决策)、满意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和合理决策。最优决策创始人:泰罗。满意决策:是西蒙提出的“满意”标准。合理标准:美国管理学家罗德•孔茨提出。58、预测方法;(1)外推法。①移动算术平均法。②指数滑动平均法。(2)因果法。(3)直观法。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预测。德尔菲法。59、决策方法:(1)主观决策法。有点:方法灵便,通用性大,容易被一般管理干部接受,而且特别适合于非常规决策,同时还有利于调动专家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但是决策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它是建立在专家个人直观基础上,缺乏严格论证,易产生主观性…(2)计量决策方法:“硬技术”(3)决策方法举例。60、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61、组织工作的特点:62、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有许多,主要因素包括技术、环境、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以及战略等。①技术。②外界环境。③组织的规模。④组织的生命周期。⑤组织的战略。63、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64、分工专业化的优缺点:分工专业化的好处是不容置疑的①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②有利于减少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③有利于使用专门设备和减少人员培训的要求。④扩大劳动者的来源和降低劳动成本。缺点:职位设计过于狭窄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影响,每天重复同一项工作,其枯燥、单调、乏味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伤害,导致员工的厌烦和不满情绪,工作之间的协调成本上升,从而影响总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67、层次的划分:管理层次分为上层、中层与下层,各个层次都有明确的分工。上层:最高经营管理层或战略决策层。中层:经营管理层。下层:又称为执行管理层或操作层。“安东尼结构”把经营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管理层。68、层次分为扁平结构和高耸结构。扁平结构的优缺点: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宽度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行和创造性,因而有满足感,同时也有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属人员。缺点:由于不能严密的监督下级,上下级协调较差,管理宽度的加大,也增加了同级间互相沟通的困难。高耸结构的优缺点:具有管理严密、分工细致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的特点。缺点:层次越多,需要从事管理的人员越多,彼此间的协调工作也急剧增加,互相扯皮的事层出不穷。管理层次上所花费的设备与开支,所消耗的时间与精力也自然增加。管理层次增加,会使上下意见沟通受阻,最高管理者所要求实现的目标,所制定的政策与计划,不是下层不理解,而是层层传递到基层后变了样。管理层次增多后,上层管理者对下层管理者的控制变得困难,易造成一个单位整体性的破坏。影响了下级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69、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70、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72、部门划分的方法:①按人数划分。②按时间划分。③按职能划分。④按产品划分。⑤按地区划分。⑥按服务对象划分。⑦按设备划分。⑧其他。73、部门划分的原则:(1)力求最少。(2)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3)确保目标的实现。(4)指派平衡。(5)检查部门分设。74、直线型组织结构特点:①组织中每一位管理者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②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即“一个人,一个头”。③管理者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的职权。75、职能型组织结构:(1)优点:具有适应管理工作分工较细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由于吸收专家参加管理,减轻了上层管理者的负担,使他们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以实现自己的职责。(2)缺点:由于实行多头领导,妨碍了组织的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明确划分职责和职权;各职能机构往往从本单位的业务出发考虑工作,不能很好的配合,横向性差;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联系 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环境发展变化的适应性较差,不够灵活;强调专业化,使管理者忽略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利于培养上层管理者。76、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1)特点:①按照组织职能来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以加强专业管理。组织实行统一指挥。②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2)优点缺点P18277、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由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小斯隆在二十年代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时研究和设计出来的,故被称为“斯隆模型”。事业部适合大型的或跨国的企业公司。78、矩阵结构,是在组织结构上,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优点:灵活性强,适应性强。缺点:由于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的,所以稳定性较差。由于小组成员要接受双重领导,当两个意见不一致时,就会使他们的工作无所适从。79、职权:是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赋予某一职位的一种权力。在组织内,最基本的信息沟通就是通过职权来实现的。80直线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81、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82、职能职权:是某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门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驶的。83、职能职权介于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之间。84、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的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在授权过程中,责任是不可下授的。85、有效授权的要求:(1)要有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2)要有放手的态度。(3)要允许别人犯错误。(4)要善于信任下级。(5)要善于适度控制。86、集权意味着权力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则表示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87、衡量集权与分权程度的标志:(1)决策的数目。(2)决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面。(3)决策审批手续的简繁。88、集权制的特点:(1)经营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高层领导,中下层只有日常的决策权限。(2)对下级的控制较多,例如下级的决策前后都要经过上级的审核。(3)统一经营。(4)统一核算。分权制组织的特点:(1)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限。(2)上级的控制较少,往往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3)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4)实行独立核算,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89、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1)决策的重要性。(2)高层主管对一致性的方针政策的偏好。(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历史。(5)最高主管的人生观。(6)获取管理人才的难易程度。(7)手段。(8)营运的分散化。(9)组织的变动程度。(10)外界环境的影响。96、组织变革: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98、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看做三个阶段: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和重新冻结阶段。99、管理者所能变革的领域或对象不外乎三种选择:结构、技术和人员。106、人员配备的原理:①职务要求明确原理。②职权一致原理。③公平竞争原理。④用人之长原理。⑤不断培养原理。⑥明确植物的方法。107、选聘的方式:(1)内部提升和从外部招聘的优缺点111、一个人才在组织内部的生命周期,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112、管理者培训的内容:(1)政治思想教育。(2)业务知识。(3管理能力。121、领导行为理论:(133、沟通:也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142、沟通渠道的性质:①速度。②反馈。③选择性。④接收性。⑤成本。⑥责任建立。143、沟通的原则:(1)明确的原则。(2)完整性原则。(3)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144、有效沟通的要求:(1)表达清楚。(2)传递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153、激励内容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3)激励需求理论。155、行为改造理论:(1)激励强化理论。①积极强化。②惩罚。③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④消失。(2)归因论。156、激励的方式:(1)思想政治工作。(2)奖励。(3)职工参加管理。(4)工作内容丰富化。157、有效激励的要求:(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158、控制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它有两个前提条件,即有控制标准,有控制机构。它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160、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163管理突破的步骤:①论证必要性。②组织落实。③进行“诊断”④治疗过程。⑤克服阻力。⑥在新的水平上控制。164、控制工作的类型:一按纠正措施的环节分类,有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真优点不耐烦,\异地仪不楼部的捕拿反,]里那叫奖的题都恩能够社

  管理原理是从管理学中抽象出来的,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础,它舍去了管理学中的具体方法、措施、制度等,而着重研究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管理的基本原理有两个,一是以虚控实;二是以一持万。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原理体系:  ⑴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⑵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⑶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⑷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⑸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人性定理:管理学第一原理1 人性定理概述2 主体人自我肯定原理的内涵3 人性定理的推论5 相关条目1人性定理概述 人性定理是指主体人自我肯定原理。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任何一个健康的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的。”主体人自我肯定原理的内涵  1.自我意识  即人都有关于自我的意识,深知自我是不同于他人、它物的一种独立存在,并能准确地感知自我与非我的边界,有明确的主体我与客体他人、它物的区分和界定。  2.自我决策  即人都具有行为选择自由,没有什么外在力量,可以无条件地决定主体我只能是什么,而不能是什么。主体我是什么,是主体我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3.自我肯定  人活动的目的是寻求自我肯定。这种自我肯定表现为,任何一个健康的人,他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只是服务于他自己特定的目的,无论多么高尚的人,都不例外。自我肯定的内容包括生存需求(有)的满足、自我价值(能)的实现和自我价值判断(善)的实现。 4.自我中心  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并视世界万事、万物为与主体我对立的客体。它们的意义和价值都是由主体我赋予的,是它们能够被用作主体我自我肯定的工具,服务于自我肯定的目的。  5.欲望无限  人在确知生存需求(有)的欲望,不可能永恒地满足时,开始转向自我价值实现(能)、自我价值判断实现(善)的追求,并力求通过这两种欲望的满足,来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精神生命的获得,来延长短促的肉体生命。这后两类种欲望,不会像吃饭一样有饱的满足。  6.自我异化  人作为一种动物,总又向往安逸,在没有外部环境压力的作用时,会沉醉于动物本能满足的肌肤之利,而销熔自我,使对自我肯定的寻求,异化为一种自我否定,像吸毒者一样,为了片刻的虚幻体验,毁掉自己的身体健康。  只有虚伪的人言,没有不寻求自我肯定的行为。  从管理学的这个原理中不难发现,人既是伟大的,又是渺小的;既是高尚的,又是卑鄙的;既是真诚的,又是虚伪的。但这并不是说,人性是如此的矛盾和不可协调。而是说人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有一点是确定不变的,这就是任何一个健康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只是服务于他自己特定的目的,即自我肯定。精神失常的人和理智不清的傻子可以例外,他们不是健康的人。人性定理的推论[1]  1.人性定理的第一推论:人在可以懒的时候,不会不懒  这里的懒,不是不行动,而是放纵自己,毫无约束,沉溺于肌肤之利的满足,不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自己的更大、更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肯定。  在现实中,人之所以会懒,正是因为有这种可以懒的条件和环境。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典型:在大西北农村,有些农民穷得只能主要靠政府的救济过日子。每年过冬都要救济棉衣,但每年过冬又都没有棉衣穿。冬天来了,给他们救济一套棉衣。到了春天,他们就把棉花抓去变成夹衣。进入夏天,天热了,他们又把夹衣剪开,变成两件衬衣。之所以他们会如此,是因为他们相信,冬天来了,政府还会再给他们棉衣。  鉴于这种情况,政府调整了救困扶贫的思路,给困难户输给“造血功能”。对于特困户,无偿提供二十只绵羊,让他们放牧后卖羊毛致富。可有人从县城领到羊后,还等不及回家,在路上就宰了一只吃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们坚信,这二十只吃完了,国家会再给二十只。  企业内部的管理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能够懒、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并可不承担任何后果,他就不会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奉献自己的智慧。  2. 人性定理的第二推论:人在勤劳无益时,不会不懒  所谓勤劳无益,就是指一个人付出艰辛和努力,并不能为他的利益和欲望带来什么满足,他的活动也仅仅是毫无回报地服务于他人,奉献于他人的“学雷锋”。如果是这样,他就肯定不会付出努力。在中国农村过去的大集体和国有企业,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懒人多,效率低下,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谁还会付出努力干多、干好?  在80年代,我到过一些机关和工厂,有些领导老抱怨他的下属工作不积极、做事怕吃苦。我告诉他们这个错不在于你的下属,而在于你自己。你的下属付出努力和勤劳之后,你不能及时地给他以酬偿,为他们的利益和欲望提供满足,他为什么要努力?在现在的企业中,这个问题也仍然存在。员工做了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也就不会再做这种努力了。相反,如果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你能及时地给他提供相应利益和欲望的满足,对他的努力和贡献及时给以反馈,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相对充分地发挥出来。  海尔管理中经常讲到毛宗良的故事。讲广东潮州有一个客户给海尔写了一封求购“玛格丽特”洗衣机的信。海尔总部要求下属企业海尔梅洛尼公司,按照既定承诺在四十八小时内把洗衣机送到客户家里。一台海尔“玛格丽特”洗衣机由青岛运至广州后,驻广州的安装人员毛宗良租了一辆车,专程把洗衣机送往客户家。到下午两点时,在离潮州还有近一半的路程时,所租车因手续不全被交警扣留了。而被扣车的地方又前不着村,后不把店,离最近的海峰城也还有四五公里地。毛宗良拼命地拦车,但汽车司机一见大体积的洗衣机都不愿拉。拦了十多辆车都没有结果,到了下午三点多,毛宗良决定不再等了,找了一条绳子,把 150 多斤重的洗衣机捆在身上,在温度高达摄氏 38 度的烈日下,饿着肚子走了两个多小时,达到海峰城后,才另找车上路,按承诺把洗衣机送到客户家。  在这里,毛宗良是在学雷锋吗?不是,完全不是。海尔企业管理规范,任何一个员工只要为企业做出了贡献,都会得到他应有的回报。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员工白干白付出,保证让员工付出多少、贡献多少,就一定能获得多少回报,并让这种回报严格与贡献成比例。  3.人性定理的第三推论:可能发生而又不应该发生的事,却一定会发生  这里说不应该发生的事,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做出的评价,即管理者不希望发生的事。可能发生的事是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的,即被管理者并不乐意接受管理者给他的限定,同时又有突破这种限定的可能存在。包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而自己并不会蒙受多大损失,或者说所蒙受的损失要小于做了不该做的事,所得到的利益和欲望的满足。  一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两亿元,净资产超过 1.2 亿元,每年的采购任务超过一亿元。为了避免采购发生漏洞,他把采购任务交由他儿子一个人承担。没有料到他的儿子也会吃大笔的回扣,甚至因为他儿子吃了回扣,采购的原材料价高质劣,使他企业所承担的一个对外加工订单,因材料质量问题而遭受退货索赔,造成直接损失 170 多万美元,加上间接损失,蒙受损失总额折合人民币近 3000 万元,这还不包括信誉品牌损失。  这个老板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儿子也会吃回扣。他只有两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他的企业最终都是他的儿子的。按照当地的惯例,外嫁的女儿没有继承权。并且他还告诉我,他儿子花钱,他从不吝啬,手机差不多半年换一次,汽车已经是‘大林肯'了。  我问他:“你儿子吃回扣的钱做什么用了?”  “他拿钱在一个星级饭店包了一个二奶奶。”他说。  “这就对了,就是因为你所给的钱还没有完全满足你儿子的所有欲望。”  “不过该花的钱,我都给他去花了。包二奶奶这种花销,我怎么能给他呢?”  “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你认为包二奶奶是不该的,但他却认为是可以的。我知道,在广东有些地方,拉车的就要包一个二奶奶。你儿子作为一个两千多人企业的少老板,他会没有这种欲望和需求吗?你说不应该,这是从你的角度做出的评价。他认为应该,而你又没有为他提供这份花销,他就必然会想歪门斜道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你把你的儿子当作世界上最可信任的人,对他的行为不再进行任何控制,这就使他通过吃回扣,满足包二奶奶的欲望成了可能。你认为不应该,但只要你儿子认为应该,而你又没有堵住所有的漏洞,为他想做的事留有可能。那么他就一定会这样做。尽管你的企业将来是他的,但现在还不是他的。对企业承担责任的是你,享有支配企业权力的也是你。所以你的儿子就可能运用你所授予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现实的好处。你对授给他的权力没有控制,他吃回扣也就在所难免。”  现实就是如此,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利益独立,责任完全的人。谁要做不应该做的事,那就让他付出充分的代价,使他感到做这种不该做的事不值得,那么,堵住了所有“可能”的通路,不该发生的事才不会发生。  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也就是通过事先的制度规范约定,堵住“可能”的通路,避免不应该发生的事的发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必须由少数完成对多数的管理以优化系统。

没有公认的第一原理

  管理学原理:  ⑴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⑵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⑶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⑷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⑸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王婴葳推荐

管理应遵循的原理如下:   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   (2)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3)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4)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5)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6)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动态管理。   (7)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张正河、陆娟主编《管理学》的原理体系为:   (1)人本原理:以人(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   (2)系统原理:将组织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循环原理:在一定的管理回路上进行管理。   (4)择优原理:通过不断择优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5)反馈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个反馈过程。   (6)权变原理: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2)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3)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4)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5)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的原理体系为:   (1)系统原理:把企业视为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建立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部分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实现企业系统的高效能、高效率。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战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   (3)管理职能原理:以计划为第一职能,通过有效履行预测、决策、组织、控制等各项职能,以达到预定的企业目标。   (4)科学管理原理:通过调查研究管理的规律,提高标准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5)权变管理原理: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扬创新精神,灵活选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策略,及时组织管理变革,以适应管理目标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使企业不断发展。   姜克芬、王双振、吴一平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1)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管理。   (2)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3)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4)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杨善林主编《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9月版):   (1)人本原理:以人(职工)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2)规律性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   (3)系统性原理:为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   (4)控制性原理: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5)弹性原理: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   (6)激励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   (7)效益原理:以尽量少的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提法,如“许诺原理”、“航道原理”等不一而足。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认为,仔细观察上述不同版本的管理学原理体系,可以从中发现以下问题:   (1)原理与原则混淆。笔者理解,“原理”应该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而“原则”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和自身的利益目标制定的行动准则和规范,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2)原理与具体操作指南混淆。如许诺原理,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非常具体的经验性操作指南,提示人们如何进行许诺等,称之为“许诺定则”可能更为妥当一些。   (3)片面性。各种版本的原理体系都局限于管理活动某些个别环节的规律性,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局限于企业管理活动,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管理活动所共有的基本规律。   (4)表面性。许多所谓“原理”实际上不过是表面现象和具体技巧的简单概括,如权变原理、效益原理等。   (5)无序性。一套原理体系中不同原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顺序,如系统原理、能级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动态相关原理、……等,实际上是同一个原理不同的重复表述。   鉴于上述问题,张建华先生认为,在构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全面系统。一套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应该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规律。   (2)简明深刻。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着重回答管理实践中最基本的规律性,避免纠缠细枝末节性的问题。   (3)客观科学。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应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观原则有所区别,客观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4)严肃审慎。在构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时,应持严肃认真的审慎态度,不应随便将管理实践中出现的个别经验诀窍,冠以“原理”之名。   张建华先生认为,考虑到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的普遍共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哲学原理,并建议构建下列基本管理原理体系:   (1)环境决定原理:事物都是环境的产物,事物的能量和物质都来自环境,也即事物的内因全部来自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2)系统原理:事物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都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系统,事物内部各元素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结构取决于事物所处的环境并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组成部分孤立功能之和。   (3)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内部诸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其中,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用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大众。   (4)利益驱动原理:人们参与管理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自身的利益。   (5)随机概率原理: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进行的随机过程。   (6)随机否定原理:事物总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在不断的随机否定中向前发展。   (7)黄金突破点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发达之处实现突破。   (8)组织分化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进行的组织分化过程,即事物总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新鲜因素,在原有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分裂分化,形成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组织结构。   (9)不可逆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是一个时间不可逆过程,一旦变化,就不可能回复原状。   (10)惯性原理:事物在环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总是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   以上10条原理,概括起来,集中回答了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事物发展的原因、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其中第1-4条主要阐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第5-8条主要阐明发展的方向、过程及内在机制,第9-10条则是阐明发展变化的阻力和局限。所有这些都是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活动都必须认真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2)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3)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4)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5)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管理的四项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伦理原理、效益原理。

这个问题很大

管理的四项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看看德鲁克的相关书籍吧 他是近代管理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