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饮食的变化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农产品提价、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245亿斤,比1978年翻了一番。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232亿斤,比2012年增产了987亿斤,增长8.1%。1978年,全国居民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达到63.9%。40年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的丰富,老百姓对饮食消费的要求不仅是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来,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扩展资料: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鲜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谁家有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时候刚时兴自助餐,许多人都好奇要去尝一尝。再往后,鱼翅、鲍鱼、海参等高档食材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经营粤菜、生猛海鲜的餐馆生意都很火爆。从那时起,全国各大菜系互相渗透,从餐桌上消失的粗粮又意外地受到了食客的青睐,重新成为饭桌上的新宠。随着各国文化的涌入,中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洋快餐等纷纷进驻,人们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到了21世纪初期,饮食的极大丰富导致了大量肥胖、疾病的产生,人们开始寻求健康饮食。粗粮谷物、水果蔬菜代替鸡鸭鱼肉成为人们追捧的健康美味。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蔬菜要无污染,粮食要当年产,海鲜要吃新鲜,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哪个食品有营养,哪个食品抗衰老,都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这四十年,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大

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饮食的发展食物的发展随着原始时代饮食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饮食到了先秦两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食物原料方面,便是丰富多样,五彩缤纷。首先表现为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食源,三代时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已备,除了此前已得到广泛种植的黍、稷、粟外,麦、梁、稻、菽、菰已在人们日常食物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记载种植有麦、黍(黄米)、菽(大豆)糜。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的丰富。《诗经》和《尔雅》、《山海经》中记载最多的陆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青、萝卜、苦菜、荠菜、豌豆苗、竹笋、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莲藕、水匠、水藻、莼菜、苹(凉菜)、水葵、荸荠、菱角,调味蔬菜有韭、葱、荞头、蒜头、紫苏及秦椒、姜(姜)等,此外还有采集的各种野生菌类、木耳、石耳等。关于水果的丰富,《山海经》记有海棠、沙果、梨(棠)、桃、李、杏、梅、枣、柤(山楂)、板栗、橘、柚,《诗经》中除以上水果外,还有桑葚、木瓜、枳。西汉时张骞通使西域,从西方传入了蒲桃(葡萄)、胡桃(核桃)、无花果、石榴、西瓜、哈蜜瓜等。而江南还有甘蔗、荔枝、龙眼、槟榔、橄榄、香蕉、椰子等。可见后代一些常见的水果,此时已初具种类。第三是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这些食物主要靠畜牧和狩猎获得。在甲骨文记载中,就有马厩,而殷代对畜养的马、牛、犬等分类很细,并有役使、祭祀和食用的各种区别。商代后期的妇好墓出土的玉雕动物中有马、牛、羊、狗、猴、兔、龟、鹅、鸭、鸽等逼真造型的家养畜禽,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家畜家禽就已定向驯养了。《周礼》中记载中原贵族驯养食用的禽畜有野猪、野兔、麋鹿、麝及雁、宴鸟鹑、野鹅等。到了汉代,汉族地区畜养牛羊数目达一二百头的农家大量出现,而一般百姓逢年过节都要烹牛宰羊,大摆宴席。三代捕鱼业也有很大发展,据专家鉴定,殷墟出土的就有鲻鱼、黄颡鱼、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等。而池塘养鱼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肉类的食物,动物脂膏也被食用。先秦时人们食用动用脂肪,到周秦两汉时油脂已被广泛食物。两汉时,已普遍开始使用和食物植物油,当时除麻籽油、菜籽油,还有胡麻油、大豆油等。各种调料的发现和利用,为烹饪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自然调味品有盐、梅子、蜜、姜。人工调料有醯、酒、酱、醢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食物原料,主要记载于《齐民要术》中。这一时期,一是粮食作物品种的极大丰富,如当时小米就有三十八种,大米有十三种,糯米有十一种,芋艿有十四种,并培植出了甘薯。蔬菜有地芝(冬瓜)、瓠瓜、莲藕、芡实、菱角、荸荠、连子、茄子、豆角、萝卜、蔓青、豌豆苗、芸豆苔、芥菜、芹菜、苦麦菜、蒿菜、苋菜、鹿角菜(龙须菜)、泽蒜(蒜台)大蒜、葱、胡荽、韭菜、紫苏、姜、竹荀、筱(竹荪)、蘧蔬(草菇)、木耳、石菭(石耳)、花椒、胡椒、橘皮等,水果有桃、李、杏、梅、枣、栗、柰、柿、梨、沙果、桑椹、木瓜、石榴、葡萄、(樱桃)、杨梅、草莓、枸椽(佛手)、豆蔻、蕉等。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一书中记录了唐代当时南方的饮食原料,其中以水产类最为丰富,有鲻鱼、嘉鱼、鲎鱼、黄腊鱼、竹鱼、鱼舀鱼、鲩鱼、章鱼、鲵鱼、乌贼鱼、石头鱼、比目鱼、鸡子鱼、鹿子鱼、狗瞌睡鱼、蚝、水母、海镜、瓦屋子及各种蛤类、蚌类、蟹类、虾类等数十种。禽鸟类则有鸮、孔雀、鹧鸪等。果类食物有偏核桃、石栗、龙眼、枸橼子、椰子、山姜等。两宋一直到元明清,可以说是中国饮食原料结构的较大变化期,这种变化,首先主要表现为主要原料的不断增减更替,比如延续了近两千年、在人们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菰米,在宋代时逐渐减少,明清已完全淘汰,而小麦、小米、高粱的比例不断增加,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麻籽逐渐由全食变成了油料,大豆、绿豆、扁豆、莞豆等豆类作物,随着豆制品的发展,成为了主副兼用的粮食。其次是人工培育蔬菜瓜果的日渐增多,而食用野菜日渐绝迹。同时数百年来陆续从域外引进的甘蓝、苴蓝、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大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原料和味道。此外肉类原料中,此前的野禽野兽已逐渐被家禽所代替。第四,花卉类原料进入饮食原料的行列,参与了饮食的制作,各种花卉可以入茶、酿酒,如茉莉、玫瑰、芍药、蔷薇、茱萸、玉兰、菊花、金银花、桂花、腊梅花、百合花、桃花等。花卉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类糕饼饭粥,美味佳肴、制酱,甚至可以直接食用。总之,中国饮食的广采博纳精神,使得历代人们不辞劳苦地去探求各种食物原料,使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而食物原料的丰富和扩展,又为中国饮食的五彩纷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追求高上大 的食品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

从注重能量到注重营养,从重视肉类到营养均衡。现在更加追求绿色环保,野生纯天然受到大力追捧。

可以用食谱更广,做法更全来概括。

垃圾油盛行,人民生活健康不保证

改革开放前人们只是追求吃得饱,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更关注吃的好,吃得营养、健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专家简介:  赵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兼任营养科副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委员或常务理事。2001年被香港特区保健协会聘为医学顾问。2002年被聘为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专家库”专家成员。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共5项。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80篇,科普文章30余篇,参加8本书籍的撰写和翻译,其中《中国人怎么吃》一书于2001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傻吃的危害  一 “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  1993年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忧国忧民之士呼吁现行宴会必须改革 并针对时弊郑重提案,要求革除豪宴盛饮、浪费社会财富、公款大吃大喝的腐败陋习。  其实古人早就反对筵席奢糜的做法。明代书法家周履清为烹饪书《易牙遗意》写序批评说:“今天下奢糜,日常往来即使节俭人家也弄四五十样肴馐,席上堆满大小方圆的餐具。”,这种针砭时弊之说,即使今天来看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尽备珍馐”的筵席之举也违反了荤素配搭、粗细兼食、酸碱平衡的健康膳食方式。如沉湎于觥筹交错之中,势必招致病魔缠身。暴饮暴食、进食过饱,可导致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发生。每当逢年过节,医院此类病人陡增便是明证。中华民族历来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从孩提时代就朗朗在口的不朽诗句。另—方面又有热情好客的传统:“持家不可不俭,待客不可不丰”。作为个人、家庭接待,量入为出,各有其“斗”,自然不会奢侈浪费。但是当前公款吃喝盛行,今日的某些吃请早已超越了吃菜、美食的阶段,甚至到了吃排场、吃面子都不足以描述的地步,其浪费之巨大,令人难以置信。不仅国人,连外宾也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 这种大吃大喝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浪费,它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是一种可怕的腐蚀剂。而惯于此道的某些人,有句民谚送给他们是再合适不过的,叫做“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它形象地描绘了无节制地吃喝对健康的危害。  二 不吃粗粮,饭白了脸却黄了  已知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伴有维生素的损失,例如谷物在精制过程中B族维生素损失较多;现在又注意到一些必需微量元素的丢失也十分可观。将小麦精制成上等面粉后,仅保留了原来小麦中20%的镁、13%的铬、12%的锰、50%的钴、37%的钼和21%~31%的锌。我国民间传统食品红糖中含铬及多种微量元素;精制白糖中不仅微量元素含量极低,还可刺激尿中铬的排泄,微量元素铬长期摄人不足可能影响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食不厌精”的观点是片面的。  饮食清淡、热量平衡是长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膳食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三餐中的主食。不少城市居民不是精制大米不吃,非富强粉馒头不买,饭白了、脸却黄了。有趣是,正当我们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发达国家却大踏步走上回头路———由细粮向粗粮的复归。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日本,烤红薯的香气重又飘散在城市街头;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粗粮和蔬菜列为“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国际营养学界提出“饮食清淡、热量平衡是长寿的关键”,与我国“粗茶淡饭保平安”的传统膳食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发达国家在饮食习惯和观念上的逆向变化已明白无误地提醒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对待热度日高的饮食“西化”误区了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转而强调主食吃粗,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主食过于精细、单一,造成营养失衡是影响民众体质的重要原因。西方是在有了足够蛋白质供应的条件下才由粗向精过渡,而我们却在蛋白质摄入还不足时就将谷物中的许多营养素弃之不用,岂不更显失策 西方发达国家主食选择上的反复告诉我们,不能沿着错误的道路盲目走下去,与其撞上“南墙”再“回头”,不如尽早改弦易辙。  三 嗜甜食无度,“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西欧和美国每人每天食用蔗糖约100克左右,所以人们很关注食糖对健康的影响。1995—1996年度中国食糖消费量达820万吨,平均人均年消费食糖6.7千克,亚洲为11千克,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蔗糖超过35千克。蔗糖的安全性虽被公认,但过量肯定有损健康,并会导致肥胖和慢性病。一般来说,糖的摄入量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宜,应控制在每日60克以下。众所周知,胰岛素可以诱使细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辅酶合成,糖吃多了,剩余的葡萄糖正是借助胰岛素的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脂肪酸、进而合成脂肪,由于脂肪组织分布在皮下及各个脏器内外,最终难逃肥胖病的羁绊。  甜食和饮料中含糖较多,吃多了必然影响正餐。人生性爱吃甜食,高糖饮食易使蛋白质糖化变质,造成神经损伤、削弱智力,加速大脑老化。习惯高糖饮食的孩子智力测验成绩差,情绪不稳定。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对居住在工业区公立学校中5 15岁的儿童调查发现,饮食中蔗糖的比例与学习成绩和智商负相关,营养素含量低、蔗糖高的膳食对学生学习状况有明显的不良作用。此外,刑事犯罪学家对青少年犯人历时2年精制食糖摄入量的观察表明,摄入食糖量低的罪犯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率下降48%,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下降82%。所以正如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说,过量食用甜食,其结果必然是“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四)儿童“果汁饮料综合征”  当前,随着市场上饮料的不断更新,年轻的父母曾有过无数次的尝试。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换来孩子甜蜜欢乐的笑脸,谁也不会计较价格的高低。然而这种“汁”、那种“液”真像宣传的那么“神奇”吗?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医生在一群儿童中发现了“果汁饮料综合征”。这些儿童大的7岁,小的只有2岁,他们每天从充气饮料和果汁中摄取的热量达到总热量的1/3。孩子们食欲不振、好动、情绪不稳定,时常腹泻,吃饭时吵闹,这些症状与大量滥用果汁、饮料有关。有资料表明,偏爱饮用碳酸饮料的儿童有60%因缺钙影响正常发育,特别是可乐型饮料中磷含量过高,过量饮用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造成发育迟缓。  饮料中大都含有糖,营养学术语说其含有“虚卡路里”,即毫无营养的热量。过量饮用会扰乱消化系统,以致影响正常进食,造成营养不良。高血糖与退化性大脑疾病密切相关,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与蛋白质反应,产生异常的“糖交联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扰乱细胞的功能。喝饮料多的孩子们几乎每餐都要使性子,但早餐除外,这是因为一夜没有喝饮料的缘故。英国研究人员对100名儿童的调查发现,70%的学龄前儿童和50%在幼儿园就读的孩子一直以饮料代水,而约90%的父母对孩子喝饮料的习惯并不在意,他们忽略了饮料中含有色素、甜味剂、防腐剂等许多化学合成物质,所以过量饮用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很大。  美国科学家指出,一瓶340克的可乐含咖啡因50—80毫克。众所周知,咖啡因是兴奋中枢神经的药物,具有成瘾性。成人因对咖啡因的排泄作用强,所以适量饮用不致造成中毒。但如一次口服咖啡因的剂量达1克以上,就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躁动不安、呼吸加快、肌肉震颤、心动过速、失眠和耳鸣。由于咖啡因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所以会出现恶心、呕吐,此外还会伴有眩晕、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婴幼儿对咖啡因尤为敏感,因此非常容易成瘾。作者在德国做访问学者工作、生活期间,多次发现德国的家长特别注意禁止儿童喝可乐,原因即在于此。  怀孕和授乳期的妇女,更应慎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咖啡因能迅速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如过量饮用,体内的胎儿就会直接受到咖啡因的不良影响;咖啡因还可随乳汁分泌,产后正在授乳的母亲过量饮用,当然也会间接伤害婴幼儿。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组织平均含水约65%,由于水的溶解力非常强,各种化学反应无一不在水中进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也必须溶于水才能被机体吸收,体内各种代谢废物也必须随水才能排出体外,水还参与体温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水量约2500毫升左右,主要来自饮水、食物中的水及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就在各种饮料竞相拥入千家万户,灌进万千婴幼儿腹中时,一些专家正以极大的兴趣潜心于温开水活性的研究。由于温开水能提高脏器中乳酸脱氧酶的活性,能迅速降低累积在肌肉中的“疲劳素”———乳酸,从而消除疲劳,焕发精神。所以,要向年轻的父母们大声疾呼:儿童饮料首选白开水。  五 “口重”诱发高血压  在德国法兰克福市举行的医学会议上,食盐被指控为“秘密杀手”,在工业发达国家,被食盐送进坟墓的人比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还多。高血压以及由它引起的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等疾病是同“口重”造成吃盐过多是有联系的。因此,改变“口重”的饮食习惯,是控制高血压病的重要措施。  1977年,美国参议院营养特别委员会,发表了旨在预防与饮食明显相关疾病的膳食改善指标,要求每日摄取食盐5克左右;同年,联邦德国规定成人食盐需求量为每日5—8克。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一天仅吃4克食盐,他们高血压患病率仅4%;美国人每天进食10克食盐,高血压发病率约10%;日本的吃盐量远超过上述地区,高血压患病率遥遥领先,北海道的农民,一天平均摄入27克食盐,高血压发病率接近40%。  2002年9月公布的2000—200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中心合作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74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2%,仅此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就约1.3亿人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每天以1万人的数值增加。与“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相对应,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由北方至南方、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广州市的4.4倍。原中国预防医学院营养卫生研究所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3.5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的建议中提出的每人每天摄入5克以下食盐的标准相比,显然太高了。以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山东 平均 17.3克 和最低的广西 平均7.5克 相比较,两地农民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差近一倍,分别为15.3%和8.2%。我国科研工作者为验证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对5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限制食盐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每天食盐量限制在4克时,有10名患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每天限制食盐摄入量为2克时,有1/3以上患者血压显著下降。所以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限制食盐确实是简便、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食盐的味觉感受是由习惯养成的,“口重”的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食盐摄入量如能减少到每人每天5—6克,我国的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就可明显减少。所以调味要弃咸求淡,尤其应让儿童从小养成“口轻”的习惯,这对保证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六 油炸食物危害健康  炸鸡翅、炸鸡腿、油条、油饼、油炸花生、煎鸡蛋等油炸食品口感好,许多人爱吃、对孩子特别有诱惑力。当然,偶尔吃点无妨,但长期大量食用则对健康有害、尤其是祸及儿童。油炸食物热量很高,因为油脂的共同特点是含热量高,100克植物油的热量高达869千卡,16粒油炸花生米就含有45千卡的热量。我们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小胖子,他们的共同嗜好是吃炸鸡翅、炸鸡腿,个别孩子竟然一顿饭就可以吃掉十几只炸鸡翅。  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物可能发生以下3点危害:  1 油炸食物 油条、油饼等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含铝的膨化剂,研究发现铝元素在脑细胞中的沉积与老年痴呆症有关;  2 食物经高温煎炸处理,可产生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现在又发现会产生大量丙烯酰胺;  3 油炸食物所用的食油往往反复使用,导致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和积累,这些过氧化脂质可促使脑细胞早衰。  七 筵席“美食”的误区  中国饮食文化对“美食”的要求是———色、香、味、质、器俱佳,给人以多种感官上的享受。但更重要的是,重视营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食”。一些报纸刊物对“美食”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厅楼百宴,名厨大菜才是“食文化”,现时宴会已成为大吃大喝的代名词。宴会观念的扭曲,暴露出我国的筵席方式、习俗、饮食结构方面存在一系列误区。几年前一场著名的国际烹饪比赛中,我国选手名落孙山,原因在于名厨大多只在“刀上”、“案上”、“炒上”下功夫,在风味上有造诣,但缺乏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所烹调菜肴的营养成分,以及如何合理安排食谱。许多单位平时饮食清淡,节假日会餐时鸡鸭鱼肉堆满桌,暴饮暴食,损害健康。均衡饮食的习惯是需要平时注意养成的,为了防止“一顿吃伤,十顿喝汤”的现象发生,即使会餐也应搭配合理,上菜冷、热、酸、碱平衡。  还有两种错误的饮食观点值得注意:一种是所谓你想吃什么,就需要什么营养,所以顺其自然,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猛吃;其二是盲目追随广告等宣传媒介,看到报纸、杂志上介绍吃什么好,就专吃什么,听说吃什么不好,就绝对禁食什么,人为地造成偏食。商业广告宣传的都是精制的食品,它包装精美、运输贮藏方便,但营养却很不平衡,然而广告却称它营养丰富。  有人认为“在经济不很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考虑营养”,这种以为富裕了才能讲营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颁布了《营养法》,在最为贫穷的时代加强了营养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国民体质,渡过了经济上的难关。因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 讲营养就是要在吃饭上讲究科学,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并不断根据国情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最终才能达到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目的。  八 “有诸内者、必形于外”,美容绝非表面处理  形体美意味着机体的健康。古人云:“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即机体内部的健康是形体美的基础,形体美是内体美的外部表象。中医认为中年以前要重补益,注重益气养阴,有了健康的内脏才能有健美的形体。中年以后要注意帮助机体清除多余的积垢,包括利湿、豁痰、化瘀等。总之女性健美要以养阴为主,女性阴气茂盛,外表方能华美雍容。  许多美容书籍中无一例外地会开列诸多“美容食品”,“蔬菜和水果是美容食品”的说法有一定道理。美容从根本上讲是要获得良好的健康状态,把健康的美从面部反映出来。因为皮肤是健康的窗口,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的第一步“望”就是看人的精神和面容,皮肤的颜色、光泽、质地,眼睛的神采,口唇的色彩等。人体的内脏与面部的不同位置有密切联系,所以从面部的变化可以了解内脏的情况:如额头皱纹增加,反映肝脏负担过重;眼圈发黑,说明睡眠不足、肾脏负担过重;脸颊颜色灰暗,表明机体缺氧,肺功能不佳;鼻子发红,显示心脏负担重。健康良好、精力充沛的人面色润泽,顾盼有神;病入膏肓的人怎样化妆也不会光彩照人。缺乏维生素B的人,面部易发生脂溢性皮炎;缺乏维生素A的人皮肤干燥、脱屑;缺乏维生素E的人易发生褐斑、皮肤缺乏弹性;缺乏维生素C的人皮肤黯淡;缺铁的人皮肤苍白、无光泽;缺锌的人皮肤易破损起皮。如果能及时调整、补充机体的营养,自然会产生美容效果。  平衡膳食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现代饮食容易缺乏蔬菜,补充蔬菜水果往往可以促进膳食平衡,从而改善皮肤的健康。西方蔬菜大多生吃,但生吃蔬菜摄入量受到限制。作者在国外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女性为了美容,每天午、晚餐都吃蔬菜沙拉,却不见效果,于是去找营养学家咨询。专家看后微笑着吩咐将这盘蔬菜沙拉煮一下再端上来,却只见盘中只有很少一点熟菜。营养学家对疑惑的女士说:“新鲜蔬菜体积大,生蔬菜沙拉看起来很多,实际上比熟菜量要少许多”。多吃蔬菜水果绝不是说就可以不吃或少吃主食、也不吃豆类、鱼、肉、鸡蛋和牛奶。食物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关键是要搭配得当,才能符合身体的需要。黄瓜、胡萝卜、番茄、冬瓜、西瓜、草莓、柠檬等都对美容有益,有些姑娘听说“柠檬能美容”,便猛吃柠檬,拒绝其他饭菜,结果蛋白质、热能严重缺乏,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虚弱不堪。要知道,完全素食的妇女,由于拒绝动物蛋白,体内缺少维生素B12、脂肪和胆固醇,会造成不孕症。蔬菜水果之所以有美容效果,其根本原因是食用后促进了膳食平衡的实现,机体的酸碱平衡改善了,代谢顺畅,从而容光焕发。这是蔬菜水果和其他食物配合的结果,大量、单一地吃某一种所谓“美容”水果或蔬菜,是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的。  九 每天吃多少肉才合适  《吕氏春秋》一文中指出:“肥肉厚酒,……命之曰烂肠之食”。就是说进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膏粱厚味,肥甘酒酷,往往酿成湿热,蕴结脾胃,造成肠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胃脘痞闷。美国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在“第七日创新计划”中,对272名美国居民进行的研究发现:爱吃肉的人比素食者早老性痴呆的发病率要高一倍,显示长期过量肉食对大脑健康不利。  1.牙齿结构与人类食肉量有关  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限,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百姓膳食中动物蛋白和脂肪摄取量偏低;于是在一些人眼中,似乎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就是生活水平高,以肉食为主的“洋快餐”备受推崇。一次作者接待某儿童电视节目的编导采访,她说:由于“洋快餐”的错误导向,孩子们都成了“肉食动物”,不仅不吃蔬菜、主食也吃得很少,家长对此都非常担心。那么孩子吃多少肉才合适呢 答案来自人类的牙齿结构。因为人类消化系统在各个方面都与肉食动物截然不同,同人最相像的是有杂食习性的动物。古生物学家在判断动物摄食种类时,首先分析牙齿结构。人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其他种子类食物;切齿8颗,用于咬食膳食纤维丰富的果蔬;惟独4颗犬齿是为了撕咬肉类所用。按照不同牙齿的比例,臼齿 切齿 犬齿:5 2 1。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应为7 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无疑是在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B1、生物素和泛酸的来源。适量肉食有利脑发育,因为脂肪类物质对被列为脑的“第一需要”,蛋白质则列为“第二需要”。上述的这些健脑物质在鱼肉中高达30%—70%,猪、牛、羊等畜肉中含10%—20%,因此,荤素搭配的食谱才能符合健康的需要。鱼、虾、肉、禽、蛋类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应当显著低于西方膳食结构。畜、禽、肉类每日摄取量为50—100克 1—2两 ,英国营养学家则主张每日肉食以85克为宜。每餐进食时千万别忘了,一定要搭配有足量的蔬菜。  2.“高肉食”危及民族生存  1994年8月23日,美国一家报纸刊出了题为“中国的人口爆炸将导致世界食品短缺”的文章,其中写道:“中国的高速工业化导致食品产量和需求迅速增加,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肉消费国。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但耕地面积却不断缩小,到2030年估计人口将达到16亿 如果食品消费维持当前的水平,到那时就需进口3.05亿吨谷物。由于每年失去85万公顷耕地,加之水源短缺和污染、土壤侵蚀与温室效应的影响,到2030年将会引发严重的食品危机”。  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5.2亿,食物消费量接近日本现在的膳食构成水平,即人均年消费粮食175千克,蔬菜、瓜类120千克,水果45千克,干果2.5千克,食糖10千克,植物油9千克,动物油3千克,肉类40千克,蛋类15千克,奶类30千克,鱼产品15千克。中国现有人均农业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21世纪人口过多与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将更为尖锐,我国农业将面临空前未有的严峻困难和挑战。预计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接近7亿吨,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出口资源仅为2.1—2.3亿吨,因此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赖斯特·布朗在他写的《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中,得出了“中国无法养活中国人”的结论,所以“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成为西方喧嚣一时的话题。  本世纪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持续增加,而生产1斤鸡肉和猪肉需要分别投人约3—7斤粮食,这种耗粮型的肉食生产无疑将给我国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5美国能源消费按石油换算达每人每年7905公斤,而中国仅为707公斤。如果我国人均消费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就几乎需要整个地球的资源。面对人口众多、耕地日减,不可能有更多的粮食转化为肉类食品的严峻局面,中国人的消费欲望不能太高,在吃的方面绝不能盲目西化、仿效欧美“高肉食”、营养严重过剩、不健康的膳食方案。中国人民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保持艰苦奋斗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世代相传。  十 “沙发土豆文化”威胁人类健康  199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布的报告指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沙发土豆文化正在威胁人类健康”。意指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炸薯条等零食的不良生活方式危害人类健康。  医学研究发现,边吃饭边看电视,容易摄取过多的“垃圾食物”,从而缺乏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导致的不是肥胖,就是营养不良。儿童边看电视边吃的零食,常常是炸薯条、点心、糖果、汽水等营养不均衡的食物。电视中绝不会出现蔬菜、水果的广告,孩子们看到的都是快餐食品,正是电视推销的速食文化,剥夺了儿童的健康;正是“沙发土豆文化”,使美国家庭中看电视多的儿童比较少看电视的孩子从肉类摄取的热量超出6%,从零食中摄取的热量超出5%以上,从饮料中摄取的咖啡因竟高出一倍。电视对儿童饮食习惯和活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边看电视边吃饭人们不会注意到究竟吃下了什么食物,甚至不知道早就吃饱了。调查发现,在电视机前吃晚餐的4至6年级的小学生中有50%体重超重。所以要向家长们大声疾呼:用正餐时一定要关掉电视,同孩子一起在餐桌旁进食,把注意力集中在用餐上,建立起健康的家庭饮食习惯。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沙发土豆文化”的危害,英国《泰晤士报》2002年2月2日以“普京要在俄罗斯消灭懒散的人”为题,报道了普京总统在俄罗斯发起的全民健身运动,弘扬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提出“把懒惰的人从沙发上赶到体育馆去!”,普京同时批评俄罗斯人花在烟酒上的钱比用于运动的多。现在俄罗斯约70%的男性吸烟,而年轻男性常在早晨上班的路上就打开了啤酒罐,因此俄罗斯男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9岁。  赵霖健康语录  ●由于温开水能提高脏器中乳酸脱氧酶的活性,能迅速降低累积在肌肉中的“疲劳素”———乳酸,从而消除疲劳,焕发精神。所以,要向年轻的父母们大声疾呼:儿童饮料首选白开水。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限制食盐确实是简便、有效的防治措施。  ●调味要弃咸求淡,尤其应让儿童从小养成“口轻”的习惯,这对保证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蔬菜水果之所以有美容效果,其根本原因是食用后促进了膳食平衡的实现,机体的酸碱平衡改善了,代谢顺畅,从而容光焕发。这是蔬菜水果和其他食物配合的结果,大量、单一地吃某一种所谓“美容”水果或蔬菜,是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的。  ●按照不同牙齿的比例,臼齿 切齿 犬齿:5 2 1。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应为7 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无疑是在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一、穿着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兰白三色。四个兜的中山服、军干服。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二、饮食的变化度过困难关瓜菜半年粮的日子,进入七十年代,生活虽好一点。但粮食仍是不够,家家省着吃。在农村,口粮多是玉米,有少量小麦和黄谷。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三、住房的变化由于工农业产能薄弱,国家要进行基础建设。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的住房是无多大改变的。农村除了生产队新修少量简易公房,学校、医院修少数简易平房,人们居所基本保持在五十年代时的状况。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4、行路的改变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扩展资料: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1、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4、行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扩展资料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参考资料:改革开放-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首先从穿上来说,以前的衣服都是一票都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只要你有钱,什么样的衣服都可以买到?以前的任何食材都基本上像鸡蛋肉,什么都是限量供应,现在真是平时平时吃的都比过年好啊!

1.衣:改革开放前 内地服装业落后 开放后服装产业日渐增多开始蓬勃发展 现多数还出口海外2.食:改革开放前 饮食业发展缓慢 大街上看不到几家餐厅 改革开放后 饮食业发展尤为显著 现在遍地随处可见 3.住:改革开放前 房地产业稀少 人们所住房屋多由单位分配 改革开放后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4.行:开放前 出行十分不便 改革开放后 随着城市建设日渐成熟 交通也发展很快 出行也变得十分方便 比如过去从A到B地需要乘3天的火车 现在乘飞机仅需2小时 乘火车时间也极大的缩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