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国农业ppt

1、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结合,可以进行森林火灾监测、洪涝灾情监测和淹没损失估算等。一个典型的案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减灾研究表明,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通过建立大比例尺数字地形模型和获取有关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利用GIS的叠合操作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可以计算出若干个泄洪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及其面积,比较不同泄洪区内房屋和财产损失等,可以确定泄洪区内人员撤退、财产转移和救灾物资供应的最佳路线,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2、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以大型商场选址为例分析GIS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应用功能。同理农业和工业进行区位选择时也应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城市管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方面。第二自然段强调了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因为管理部门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准确的空间信息。并以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为例,进行了说明。第三自然段指出了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GPS技术)在城市治安管理、医疗救护、车辆导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举城市医疗救护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注意搜索急救车辆的位置应用的是GPS技术。

到百度文库搜一下 有的

从生活入手,介绍地区生活饮食的差异,引出农业~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中国各地农业各有特色,主要是因为中国各区域差异太大,建议从介绍中国各地区差异入手,导入。

等答案的时间,自己都能整理完了

1.区域的认定  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要求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从区域出发是指,在高中地理复习之前先安排复习区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这时的复习突出基础性和常识性,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为系统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如高考说明中所要求的我国和世界八个国家的位置、范围和轮廓以及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及其穿越的地区和国家等。回到区域主要是因为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尤其是地理选修下册,就是以中国区域为背景进行国土整治。因此区域地理自然成为高考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复习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共34幅)。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3.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  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明显存在的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对“热点”问题较为关注,高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国家出台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区域开发中许多重大工程都没有编人教材,但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均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出现。比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国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是区域复习时密切关注的内容。  建议考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  5、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如“湖泊”、“岛屿”、“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专题,如“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图象分析”专题等。  我们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部分因学生能力所限归纳起来有困难或太费时间的专题,教师可以将知识以陈述性的句子写下来,印发给学生。而大部分的专题,应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生要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建议任课教师帮助选择)。  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有针对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不易过深,过难。及时讲评练习,查缺补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调整心理素质,提高应考能力。  考生做练习要强调实效,要通过做练习题检查自己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具体的内容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和民族  命题趋势走向  ⑴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⑵国土构成:领土面积和疆域的四至点;领海、内海和国家管辖的海域;主要的半岛、岛屿、海峡及分布  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⑷行政区划: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置,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⑸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命题时,往往将这部分知识与地形、气候、交通线、工农业生产、商业和旅游业等结合起来考查;同时还常作为时政热点的切入点,考查与政治、时事历史与今后规划发展的有关问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命题趋势走向  ⑴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势阶梯划分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  ⑵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地势阶梯界线、河流流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界线、温度带界线、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等等  ⑶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各类地形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⑷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⑸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温度带  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⑻主要灾害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⑼天气预报知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书名:中国区域地理   作者: 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36502   出版时间:2009-7-28 《中国区域地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位置及行政区城、区域特征、区域演化、区域划分、区域人口与文化、地表资源与开发、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海洋资源、区域联系与流通、城市区域分析、区域发展11章。它改变了我国区域地理传统研究的自然、经济、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门)“拼凑”的体系,在学科体系开拓创新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位置与行政区域   第一节 中国区域位置与疆域   一、区域地理位置   二、中国的疆域   三、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   三、中国行政区划现状   第二章 中国区域特征   第一节 拥有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多山国家   一、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级下降的三大阶梯地势   三、与高原隆起同时发生的差异运动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节 强盛季风环流与亚热带、温带自然环境   一、强盛而完整的季风环流   二、水热同期而复杂多变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夏涨冬枯且多沙善变的河川   四、古老错杂的亚热带性自然景观成分   .第三节 通用汉文、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通用汉文的人口大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三、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 中国区域演化   第一节 中国地体形成   一、古老陆核   二、古生代我国北部区域构造演化   三、古生代我国南北陆体的拼接   四、我国西南区域的特提斯洋系列演化   五、中新生代我国东部沿海的构造演化   第二节 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化   一、新生代初的环境背景和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二、第四纪中国自然带的变化   第三节 全新世环境与新石器文化   一、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后的变化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   第四章 中国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一、中国自然区划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二、中国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大势   三、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四、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五、任美锷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第二节 中国农业区划   一、中国农业区划的意义和研究过程   二、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大势   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国农业地理区划》方案   四、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   第五章 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   一、中国人口的发展   二、中国人口区域分布   三、中国人口的构成   第二节 中国民族   一、中国的民族组成   二、民族风俗的区域特征   第三节 中国汉语与汉字   一、汉语的特点?   二、汉字   第四节 中国区域文化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区域格局   二、北方区域文化   三、南方区域文化   四、西部高原的藏文化   第六章 中国地表资源与开发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丰度   二、耕地资源   三、林地和草地资源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   一、淡水资源   二、水能资源   第三节 气候资源   一、气温资源   二、大气降水与干湿资源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第五节 地表资源的农业开发   一、地表资源农业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变化   三、种植业区域开发   四、林业开发   五、畜牧业开发   六、淡水水产的开发   第六节 地表资源的工业开发   一、食品和卷烟工业   二、纺织工业   三、服装、家具、造纸等工业   第七节 地表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一、地表资源的旅游价值   二、地表资源的旅游开发   第七章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   第一节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成因的区域特性   一、中国陆地矿产资源的区域特征   二、中国若干重要的成矿区域类型   三、中国若干重要成矿带   四、中国若干典型超大型矿床   第二节 地下矿产的工业开发   一、钢铁工业   二、有色金属工业   三、煤炭工业   四、石油工业   五、建筑材料工业   第三节 地下资源的深加工   一、电力工业   二、化学工业   三、机械电子工业   第八章 中国海洋资源   第一节 中国海洋区域   一、海域大势   二、海洋区域   第二节 海水性质及其开发   一、海水的温度及温差发电   二、海水的盐度及化学资源开发   三、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第三节 海水运动及海面能源   一、海流   二、潮汐   三、波浪能   四、海面能源   第四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一、我国海洋鱼类资源   二、虾蟹贝藻类资源   三、渔场和养殖海域   四、近年海洋水产业水平与构成   第五节 海陆交接带资源与开发   一、滩涂资源   二、海湾旅游   三、海上运输与港口   第六节 海洋矿产资源   一、石油和天然气   二、滨海砂矿   第九章 中国区域联系与流通   第一节 区域交通联系构成   一、交通结构   二、铁路   三、公路   四、内河航运   五、航空   六、管道   第二节 交通综合网络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意义和成就   二、网络通达度   三、网络骨架干线   四、网络枢纽   第三节 区域流通   一、信息流通   二、商品流通   三、区域商品流通的世界性   第四节 区域交通发展前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交通的需求   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   三、沿海港口建设   四、区际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第十章 中国城市区域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   一、中国城市发展与分布   二、中国城市化过程   第二节 中国城市分布与职能   一、城市等级规模与分布环境   二、城市密度与集聚区   三、城市形态区域类型   四、城市设施水平与职能组合   五、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区域中心意义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趋势   一、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二、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发展   第一节 中国区域发展问题   一、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   第二节 中国区域协作发展趋势   一、中国区域协作发展的必然性   二、国家行政部门提出的经济协作区   三、地方行政部门及企业自动组合的经济协作区   四、从西南四省区五方的经济技术协作看区域性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区域发展研究   一、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现状   二、近20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方案   三、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和期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洲、洋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3.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5.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造成海南岛和黑龙江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6.省级行政区:分级,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位置(1)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34个省级行政单位:(以下为简称)(课本P7、P10)23个省:黑、吉、辽; 晋、鲁; 冀、豫; 苏、皖、浙、赣; 鄂、湘;闽、粤、琼、台;云、贵、川; 陕、甘、青。5个自治区:宁、藏、新、桂、内蒙古4个直辖市:京、津、沪、渝2个特别行政区:港、澳7.①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②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③纬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纬度位置最高、最偏东、最先见到日出的是黑龙江;⑤完全在热带的是海南;⑥北回归线穿过省区自西向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1.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不均。 2.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线为界,东部地区面积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1.我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和藏族等。 2.要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见书P17及练习册) 3.各民族分布——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我国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云南省) 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 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1.地势总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由西向东依次是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 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我国主要地形区:(课本P24)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最高、最大)、内蒙古高原(最平坦)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3.我国五种地形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5.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 (还有地形因素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3.我国的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由北往南气温升高)一个高原气候区(见书P3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也在秦岭—淮河一线4.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800mm等降水量线即秦岭—淮河一线。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5.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见书P36)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主。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 6.我国季风气候特点:雨热同期(或称夏季高温多雨)(见书P38)略

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河流的汛期、植被、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作物的熟制、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传统民居等。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你看一下这个怎么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中国总势是东高西低,中国分三个阶级,第一阶级与第二阶级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级与第三阶级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你是说中国区域地理涉及的方面吗?我有如下参考意见:人口和地理位置,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气候与水文,植被与土壤,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还可以再说说当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水资源问题、土地退化问题等。

还应该重视国土整治部分,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非常有帮助!

中国区域地理的国土整治部分很重要。还有就是资源、经济发展、中央对其的重视程度、有哪些举措等等都应一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