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到国家精品课程共享网站上观看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uuid=8a833999-1e4881f5-011e-4881f767-0169&courseID=S0400097下载地址 话,只能下载部分http://courseware.lzu.edu.cn/showarticle.asp?id=26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地貌学标志在第四纪气候研究中也是常用的。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外营力特点,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干旱气候区,风成地貌、暂时性流水地貌发育; 寒冷气候区,冰川地貌、冻土地貌(冰缘地貌)发育; 温暖湿润气候区,岩溶地貌、河流地貌发育。根据这些可定性地恢复第四纪气候,但有几种特殊的地貌可估算当时的古气温值(表 11-5)。表 11-5 一些特殊地貌的气候指标利用冰斗估算古温度值是这样的,首先要测量出古冰斗的海拔高程,还要知道这一地区现今冰斗的海拔高度,两者海拔高程的差值就是冰斗垂直移动的距离。再根据当地的大气降温率(atmospheric lapse rate)计算温度变化值。若大气降温率按 5℃ /km 计算,两者海拔高程差值为2000m,那么与现今比较,气温变化了 10℃ 。如果我们发现的古冰斗比现代冰斗低,说明从那时候到现在气温升高了,反之,就降低了。当然也可以估算两个古冰斗之间的气温变化,方法同前。古冰楔(ice-wedge cast),也称冰楔假形,形成于非常寒冷的气候条件。现今多数学者认为冰楔应形成于年均气温低于-5℃ 的环境,因为在年均气温高于-5℃ 的地区尽管发现了冰楔(如我国的东北、青藏高原西部的甜水海),但已不活动(不生长)了,是 “死”冰楔。研究还表明,冰楔发育在不同的沉积物中,要求的年均气温也不一样,一般是随着沉积物粒度的变粗,其年均上限温度依次降低,如在粘土层中约-5 ~-7℃,在砂层中约-8 ~- 9℃ ,在砾石层中约-10 ~-11℃ 。另外,冰楔的规模也与气温有关,规模越大,形成的年均气温就越低。图 11-3 内蒙古岱海的湖面波动(据王苏民,1990)在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中,湖岸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变迁为多数学者所重视,尤其是内陆湖泊湖岸线的变迁能较好地指示气候的变化。湖面的升高表示降水的增加,气候转向湿润,而湖面的下降表明气候干旱,降雨的减少(图 11-3)。海平面的变化(水动型海平面)具有全球性,在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Age)由于气候寒冷,大陆冰川发育,聚集了大量的水体,使海平面急剧下降,而在冰后期气候转暖,海平面迅速上升(图 11-4)。自全新世中期的大暖期鼎盛时期以来,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在渤海湾西岸留下了多道贝壳堤。图 11-4 中国东部末次冰期海平面波动(据赵希涛,1992,简化)

地貌学 (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地貌学对工程建 地貌学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关于地球地形特征描述与分类的学科。   很多地貌学研究致力于弄清地貌的成因,这类研究集中在塑造和改变大地表面原始地形要素的那些作用力上。这些力包括构造活动与地球表面运动(例如地滑和岩崩),也涉及到风、冰、川冰、河流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对所产生的岩石碎屑的沉积作用。更多地注意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尚秀秀推荐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地貌学可以划分为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两大分支。气候地貌学主要包括冰川地貌学、冰缘地貌学、风沙地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并有伴随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垂直地带性。构造地貌学包括静态构造地貌和活动构造地貌两大类,其中静态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等,活动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活动、断裂活动产生的各种次生地貌形态。根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和地貌过程的差异,还可以划分岩溶地貌、黄土地貌、花岗岩地貌等。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地貌学有下列两个分支,即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

作者:严钦尚曾昭璇丛书名:高等学校教材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 年9月开本:16开页码:193版次:1-25所属分类:自然科学> 地球科学> 自然地理学内容简介《地貌学》随着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兴起,地理、地质、交通水利和测绘等部门都需要进行地貌调查工作,我们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委托,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地貌科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地貌学》。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三、地貌学的文践意义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二、大陆与洋底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第三节陆地的构造地貌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三、地质构造地貌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第一节风化作用与风化壳.一、风化作用二、风化壳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块体运动)一、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二、块体运动第四章流水地貌第一节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一、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第二节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一、沟谷的发育二、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三、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第三节河流的作用一、河道水流运动特征二、河流的侵蚀三、河流的搬运四、河流的沉积第四节河流地貌一、河谷基本形态二、河床地貌三、河漫滩四、阶地五、河谷的不对称第五节河口地貌一、河口及其分段二、河门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运动三、三角洲四、河口湾第六节流域地貌一、水系和水系类型二、分水岭的移动和河流袭夺三、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四、侵蚀地貌演化的速度第五章喀斯特地貌第一节喀斯特作用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三、喀斯特水的动态第二节喀斯特地貌一、地表喀斯特地貌二、地下喀斯特地貌第三节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第一节风沙流第二节风蚀地貌一、风蚀作用二、风蚀地貌形态第三节风积地貌一、风积作用二、风积地貌形态三、沙丘的移动第四节荒漠的类型一、岩漠(石质荒漠)二、砾漠(砾石荒漠)三、沙漠(沙质荒漠)四、泥漠(黏土荒漠)第五节黄土地貌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二、黄土的成因三、黄土地貌的类型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一、雪线与成冰作用二、冰川的运动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一、冰蚀作用二、冰蚀地貌第三节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二、冰碛物的基本特征三、冰碛地貌四,冰水堆积地貌第四节第四纪冰期一、古冰川活动证据的确定二、冰期的划分第五节冰缘地貌一、冻土及其分布二、冻融作用与冻融堆积三、冰缘地貌第八章海岸地貌第一节海岸的动力作用一、波浪作用二、潮汐与潮流作用三、近岸流第二节海平面变动一、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冰后期的海平面变动二、海平面变动与海岸发育第三节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一、海蚀作用二、海蚀地貌三、岩性和构造对海岸的影响第四节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一、沉积物的横向移动与均衡剖面的塑造二、沉积物的纵向移动及形成的地貌第五节堆积海岸与海岸堆积地貌一、砾石海滩二、沙质海滩三、淤泥质海岸四、堡岛与泻湖第六节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一、珊瑚礁海岸二、红树林海岸第七节海岸分类一、谢帕特的海岸成因分类二,列昂节夫的分类三、瓦伦丁的分类四,因曼和诺斯特罗姆的分类第九章区域地貌调查与地貌制图第一节区域地貌调查一、地貌调查的工作程序二、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布置三、地貌野外观测和记录的内容四、填绘各类图件、照相、素描和采集标本第二节地貌制图一,地貌图的编制原则二、普通地貌图的编制方法三、部门地貌图和专题地貌图四、地貌剖面图五、地貌区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