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的改变或运动方向的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八章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惯性:一切物体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各对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ƒ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④两物体的接触面粗糙。3、摩擦力的作用效果:阻碍物体相对运动。4、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①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第九章9.1、压强: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3、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4、公式:P=F/S5、单位:帕斯卡(pa)1pa=1N/m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7、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8、减小压强的方法:1)减小压力2)增大受力面积9.2、液体压强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注意: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9.3、大气压强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3.应用: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第十章10.1浮力(F浮)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4、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控制变量法10.2阿基米德原理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3-G2。2.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状态F浮与G物V排与V物ρ物与ρ液上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悬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漂浮F浮=G物V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好好学,这章不难

好好学,这章不难

好好学,这章不难

http://www.czwlzx.com/Soft_Index.asp 最新力学课件 更多.. 《力和运动》全章复习 (ppt课件) 《运动和力》复习课 (ppt课件) 中考专项训练---压力、压强 (ppt) 中考专项训练---简单机械 (ppt课件) 中考专项训练--浮力 (ppt课件) 自制密度计 (新课标flash) 自制孔明灯 (新课标flash) 制作简易杆秤 (新课标flash)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新课标flash) 重力的大小 (新课标flash) 重力 (新课标flash) 原子结构 (新课标flash)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新课标… 用测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新课标flash) 液压机 (新课标flash)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标flash) 压强的增大和减小方法 (新课标flash) 相对运动 (新课标flash)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楼奕麟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ppt课件 第1张

回答:双子使者新手4月9日 16:11 什么意思。你是不是问哪里有初中物理力学免费课件吗?不如到百度里搜吧。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语言表述。⑵理解什么是惯性。过程与方法⑶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⑷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⑹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科学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为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建议本节用2课时,第1课时通过科学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惯性的知识。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也符合人们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一般规律:要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必先突破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材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接下来,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展开探究,在教材图9-24所示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通过以上科学探究,学生对“理想实验”法有了感性认识,“金钥匙”栏目作为“点睛”之笔,明确阐述了这一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并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后给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教材通过“活动1”中两个有趣的小实验,使学生感知:物体无论运动还是静止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然后教材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使学生认识到人们既可以利用惯性,又要注意防范惯性造成的危害。本节教学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本节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符的,而且该规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3.教学建议从全章的知识结构体系来看,本节课是一个转折,本章的前两节主要探讨“运动”,后两节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所以教师要重视本节课的引入,通过引入使学生明确后面几节课的研究方向,同时激发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兴趣。以下几种引入方式可供参考。实验引入:把木块放在讲桌上,用手推着它运动,放手后木块停下。然后把铁球放在讲桌上,推着它运动,放手后铁球继续前进。让学生尝试解释看到的现象,或者提出疑问。两个现象可能会引出互相矛盾的两种观点:没有力,物体将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仍可以运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让他们自由、开放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意在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发生兴趣。在学生讨论乃至争辩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力学的核心内容,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四节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视频引入:用大屏幕播放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和宇航员在太空活动的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画面最后定格在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场景,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宇航员和飞船之间用一条“绳子”相连。教师告诉学生: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处于失重状态,可以看作不受重力作用。然后提出问题:这条“绳子”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讨论猜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入课题。也可以根据知识体系引入:前两节我们研究了“运动”,上一章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如何运动与其受力情况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地面上滚动的足球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而停下来,列车启动时需要巨大的牵引力等,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出问题明确本节的课题后,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以把他的论断事先写在小黑板上,或用字幕投出,让学生观看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会停下来、还是继续运动?如果运动,又将怎样运动?●猜想与假设针对上述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或者让学生阅读教材图9-23,问学生:同意哪种观点?自己的看法是怎样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先让学生按照教材9-24进行实验,待做完实验、得出结论后,再结合“金钥匙”栏目,反思讨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体会实验的设计思想。此法的优点是直截了当,方便易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识和方法都能得到落实;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的过程,加深对“理想实验”法的理解,还可以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样运动?学生设计的实验可能五花八门,但一般都能体现“理想实验”法的设计思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学生观察教材图9-24,讨论回答: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三次实验时,要把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并让其自行滑下。)明确了实验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该实验的效果一般比较明显。如果实验室没有那么多小车,可以用铁棒或废电池代替;若用其他物品代替水平轨道上的三种材料,要尽量使它们表面的粗糙程度有明显的区别。●分析论证学生实验后,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⑴小车在三种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是否相同?⑵小车在三种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是否相同?小车在哪种水平面上速度减小得最快?在哪种水平面上速度减小得最慢?你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⑶由此推测:假设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怎样运动?学生结合实验记录,分析思考,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让学生把实验结论填写在教材上: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学生得出结论后,回扣本节课开始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回答: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怎样运动?然后让学生阅读“金钥匙”栏目中的内容,反思实验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教师可以适当介绍“理想实验”法的意义和物理学史的知识,用科学思想来熏陶学生。如:理想实验是实验与思维的完美结合,它以真实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经过合理推理,将研究对象加以“纯化(理想化)”,略去无关或次要因素的影响,概括出事物的本质规律。然后指出,“理想实验”法是伽利略开创的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伽利略曾做了类似教材图9-2的实验(见本章课程资源图9-15),经过分析推理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否定了亚里士多德流行了2000多年的错误观点。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这样评论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运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教师最后说明(过渡):伽利略的工作是开拓性的,牛顿集前人之大成,总结了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琢磨定律的含义。牛顿第一定律语言严谨,内涵深刻,让学生透彻理解实属不易。为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方法1.找关键词让学生找定律中的关键词,并用笔标出来,然后说说它的含义。应多找几个学生发言,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可以补充,例如:⑴“一切物体”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物体,具有普遍意义。⑵“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的条件,要注意没有外力的作用是指物体不受任何力,不是某个力。如马拉车,车前进;马不拉,车停下。有人认为“车停下是因为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这是错误的。此时车只是不受马的拉力,但还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正是阻力使车停下来。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状态”实质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字说明物体只能处于其中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运动状态决定。另外,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后可以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说得准。方法2.做练习题可让学生做做下面的练习,在应用中理解牛顿第一定律。⑴关于“物体不受外力时怎样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运动的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静止的物体永远保持静止C.一切物体都将归于静止D.一切物体都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⑵设想一下:当你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时,突然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包括重力、阻力和其他物体的作用力),将会( )。A.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一直飞出地球B.马上停下C.运动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D.以上均不符合你的想像⑶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没有空气阻力,又处于失重状态,可以看作不受外力作用。每当宇航员出舱活动时,总要用一条“绳子”跟飞船相连。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这条“绳子”有什么作用?⑷小明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好像是正确的。”小红说:“教科书上说,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请分析,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参考答案⑴C ⑵A ⑶如果没有这条“绳子”,宇航员出舱后一旦处于运动状态,将一直运动下去,很难停下或再回来。有了这条“绳子”,可以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 ⑷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者皆被推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便会归于静止。亚里士多德在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时,只考虑物体受到的推力,而忽视了摩擦阻力,其实物体停下的原因不是“没有力的作用”,而是受到了阻力的缘故,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会停下。惯性关于惯性,可以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也可以通过小实验或日常现象引入,还也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入。前面两种引入方式容易明白,下面主要介绍问题引入。教师:我们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毛泽东主席在一首诗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确如此,我们所在的地区,地面向东移动的速度达几百米每秒(教师事先可利用“cosθ×465m/s”计算出具体数值,θ为你所在地区的纬度)。按说,当我们竖直向上跳起来落回地面时,地面一定转过了一段很大的距离,自己就不会落在原地。事实是这样吗?找几个学生到前台试跳一下。“为什么跳起后总是落回原地?”学生非常好奇。教师指出:这种现象与惯性有关。什么是惯性呢?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这说明所有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的这种性质叫惯性(可板书惯性的定义)。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知道了什么是惯性,可以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竖直向上跳起后,总是落回原地?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也可以由教师讲解。参考答案为:起跳前人是随地球一起运动的,起跳后,由于惯性,人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人与地面一起向东运动,所以落回原地。“活动1”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会惯性的存在。其中实验A使学生意识到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实验B说明运动的物体有惯性。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有趣的惯性实验。如果实验条件有限,也可以用下面的实验代替:⑴把笔帽或半截粉笔竖立在桌边光滑的纸条上,迅速抽出纸条(图1),笔帽或粉笔会随纸条一起运动吗?⑵把小球放在书本上(图2),拉书本和小球一起运动,当书本突然停止运动时,小球会怎样? 图1 图2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或教师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最后讨论、交流、汇报,解释看到的现象。学生解释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其次说明物体(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最后根据惯性解释发生的现象。经过一两次提示,学生就能有条理地阐述惯性现象的来龙去脉。通过“活动1”,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惯性是物体的普遍属性。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作如下说明:⑴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外加”的,更不是一种力。我们通常说物体本身“具有”惯性,而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更不能说“惯性大于(或小于)阻力”等。⑵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上面的实验A表明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实验B说明运动的物体有惯性。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说明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当物体受到外力时,仍然具有惯性,此时惯性表现为外力不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⑶注意区别惯性和惯性定律。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物理规律,它成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而惯性是物体的属性,没有条件限制,物体无论受力与否都有惯性。当然二者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所以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惯性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图9-28和图9-29,解释图中的惯性现象。通过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惯性现象既可以被人们利用,又能造成危害。惯性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要鼓励学生多列举人们利用惯性和惯性造成危害的事例,以拓宽视野。下面一些例子,可供参考(如能收集一些录像或动画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效果更好)。利用惯性的事例:斧头松了,可把斧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利用惯性使斧头牢牢地套在斧柄上;拍打衣服可以抖落上面的灰尘;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往往要助跑一段距离,利用惯性能跳得更远;环卫工人用铁锨往车上装垃圾时,铁锨停止运动后,垃圾由于惯性,顺着铁锨原来运动的方向进入车箱;摩托车利用惯性飞跃障碍物;汽车到站时,往往提前关闭油门,利用惯性行驶可以省油;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发射火箭时一般向偏东方向发射,可以利用惯性,节省推力。惯性造成危害的事例:跑步时脚碰到障碍物,由于惯性,人会绊倒;客车没有停稳,乘客急于下车,着地后容易跌倒;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容易造成车祸。教材《信息游览》和《STS》栏目介绍了一些与惯性有关的事例,可以让学生自学、讨论。4.教学评价课堂测评1.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伽利略在这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为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我们做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⑴三次实验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 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 相同;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得就 ,速度减小越 。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 。 ⑶上述结论是在 的基础上,经过 得出的,这种方法叫 法。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不受力时,运动速度就会减小,最终会静止下来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4.在商场的自动扶梯上,小明随电梯一起匀速斜向上运动,他手中的一枚硬币不慎自由落下,这枚硬币会落在他手的( )。A.正下方 B.偏前方 C.偏后方 D.无法判断5.请列举生活中利用惯性和惯性造成危害的事例各一个。6.运动员进行射击比赛时,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火药的推力,但仍能向前运动,命中靶心,这是为什么?7.有些高级轿车在座椅上装有安全头枕,当汽车突然启动或汽车后部受到猛烈撞击时,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会猛然向后挤压座椅,椅背上的联动机构便带动头枕快速向上向前移动,以免驾驶员和乘客的颈部受到扭伤。请回答:这套装置什么地方利用了惯性?什么装置可防止惯性造成危害?8.客车即将到站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播音声:“各位旅客,××站到了,请车停稳后您再下车!”急于从行驶的车上跳下的乘客,着地后容易向哪个方向倾倒?为什么?参考答案1.略 2.⑴同一 速度 远 慢 ⑵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 ⑶实验(事实) 推理 理想实验 3.D 4.A 5.略 6.子弹在枪膛里时,受到火药的推力向前运动。子弹离开枪膛后,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7.当汽车突然启动或后部受到猛烈撞击时,汽车和座椅突然加速,驾驶员和乘客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或低速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对座椅产生较大的压力,致使联动机构带动头枕快速移动,这是利用惯性。如果没有安全头枕,在上述情况下,驾驶员和乘客的头部由于惯性会猛烈后仰,容易使颈部受到损伤,所以头枕可以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8.乘客原来在随车一起运动,跳下后脚着地停止了运动,而身体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容易向车行驶的方向倾倒。“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1.略 2.在离开跳板前就有向上的速度,跳离木板后,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惯性 惯性 向下运动 4. ⑴因为助跑使运动员获得较快的速度,起跳后,运动员由于惯性继续向前快速运动,能跳得更远。 ⑵火箭在发射前随地球自转,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发射火箭,可利用惯性,节省推力。 5.用塑料片迅速打出下面的硬币,上面的硬币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下面的硬币被击飞,而上面的硬币会落在正下方。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一般网上都是有的

课件很多,有免费的,也有要钱的,免费的我也下载很多 【力学课件】 【电磁学课件】 【光学课件】 【热学课件】 【声学课件】 【其它课件及常用软件】 http://www.czwlzx.com/Soft/Index.html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免点) 462 滑动变阻器正确使用(试看) 625 《滑动变阻器》综合 (新课标、免费) 1592 《欧姆定律》(试看) (flash课件) 7497 水力发电站(免费flash课件) 425 水流和电流动画(免费flash) 687 电功率(ppt课件) 沪科版 427 欧姆定律3(新课标Powerpoint) 324 欧姆定律2(新课标Powerpoint) 393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2(免费Powerpoint) 585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免费Powerpoint) 521 《电功率和用电安全》人教版(Powerpo 426 串并联电路分析 296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免费)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fl 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 ( 托盘天平的使用 (flas 物体沉浮条件的运用研 视觉误差 (flash课件) 杠杆的应用 (ppt课件)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pp 测量硬币的直径 (flas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 锥体高度的测量 (flas 连通器----船闸(二) ( 力学复习 (ppt课件) 重力方向的应用(二)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ppt课件 第2张

《力》的教学设计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学生:30把刻度尺【教材分析】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2.分析罗列的现象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3.归纳总结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学生实验:(1)用手拍桌子。(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小结】【思考与练习】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其他的在这找一找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