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及全名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二十四节气歌全名就叫做二十四节气歌。全诗包括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二十四节气在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同时,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全名就叫做二十四节气歌。全诗包括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廿:niàn 二十)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2、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大雪河叉上”意为大雪时节气温很低了,河水冻冰已经封住。叉:chá,冰冻住,水不能流的意思。3、另一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依次表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一、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7月,夏至为6月22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是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故分别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二、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与秋分的。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四、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五、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做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人们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六、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七、谷雨:降雨明显增多,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八、小满: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九、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十、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当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十一、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十二、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十三、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十四、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十五、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十六、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二十四节气

1、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2、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3、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4、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5、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6、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7、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8、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9、芒种: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10、夏至: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11、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13、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14、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14、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15、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16、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17、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18、立冬: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19、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20、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21、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23、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扩展资料: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拓展资料: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对于中国其它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结合当时的气候及农业种植条件,与时俱进地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近现代以来,农民也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节气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从历史上看,二十四节气早就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有的地方虽然季节变换不明显,但那里的人民依然在传承、弘扬着二十四节气及其附着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价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方便记忆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扩展资料: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必定为冬月(十一月)、大寒所在月份必定为腊月(十二月)、雨水所在月份必定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扩展资料:二十四节气的发展,二十四风,节气文化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二十四风十四风,又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节气文化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扩展资料:1,二十四节气介绍:1.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2.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3.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4.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5.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6.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7. 立夏:夏季的开始。8.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9.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10.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11.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12.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13. 立秋:秋季的开始。14.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15.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16. 秋分:昼夜平分。17.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18.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9. 立冬:冬季的开始。20. 小雪:开始下雪。21.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22.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23.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24.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二十四节气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3,二十四节气谚语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4,二十四节气顺口溜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为: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二十四节气歌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介绍: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7、立夏:夏季的开始。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13、立秋:秋季的开始。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16、秋分:昼夜平分。17、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9、立冬:冬季的开始。20、小雪:开始下雪。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扩展资料: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二十四节气歌儿歌视频-咕力咕力儿歌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扩展资料:节日来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每个词的意思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归线)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二十四节气中关于每个词的诗句:1、立春(左河水)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2、雨水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3、惊蛰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4、春分风雷掣电闹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5、清明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6、谷雨(左河水)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7、立夏(左河水)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8、小满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麸便灌浆。西子湖边人好客,茶商宴过款丝商。9、芒种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10、夏至(左河水)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卧闲枝上唱开怀。11、小暑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12、大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花若洒金。13、立秋(左河水)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14、处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移南径斜辉里,割稻陌阡车马驰。15、白露(左河水)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16、秋分(左河水)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 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17、寒露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18、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19、立冬(左河水)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遍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作冬藏。20、小雪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21、大雪万山凋敝黯无华,四面嘶鸣晃树杈。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22、冬至(左河水)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23、小寒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24、大寒(左河水)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二十四节气歌每个字的意思具体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立春:指春季的开始。2、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3、惊蛰:指唤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4、春分:春分到来,使得昼夜平分。5、清明: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6、谷雨:谷雨到来后,雨量充足谷类能茁壮成长。7、立夏:夏季的开始。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9、芒种:有芒麦类作物成熟。10、夏至:夏天来临。11、小暑: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刻。13、立秋:秋季到来。14、处暑: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16、秋分:昼夜平分。17、寒露:露水以寒。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9、立冬:冬季的开始。20、小雪:开始下雪。21、大雪:雪量增多,地面积雪。22、冬至:寒冬天来临。23、小寒:开始寒冷。24、大寒:最冷的时候。25、每月两节不变更 (一年中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26、最多相差一两天(每个节气所在的时间和预测的时间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27、上半年来六、廿一(上半年每个月的节气一般都是在6号和21号)28、下半年是八、廿三(下半年每个月的节气一般都是在8号和23号)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中国的独创,是我国宝贵的农业遗产。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意思如下: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冬眠中的动物, 各种小动物们开始活动了。春分:表示白天和夜间的时间一样长,昼夜平分的意思。清明:草木繁茂,天气晴朗明净。谷雨:雨量充沛而及时,各种谷物茁壮成长。立夏:夏天开始了。小满: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秋分:昼夜再一次平分。寒露:露水已经寒冷,即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天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路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季节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国农历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左右,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每个节气的气候、物候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人们将这些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历法。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六日、二十一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在每月八日、二十三日前后。立春(2月4—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15°。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表示植物开始萌芽生长,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农家开始准备春耕,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雨水(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这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吹起了东南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雨水开始增多,所以叫雨水。惊蛰(3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这时,天气转暖,开始有春雷轰响,蛰伏泥土、洞穴里的各种小动物、小虫子开始苏醒,四处活动,所以叫惊蛰。春分(3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0°。这时,太阳直射到赤道上,白天和黑夜相等,春季也过了一半,所以叫春分。从这一天开始白天逐渐加长,夜晚逐渐缩短。清明(4月4—5日):太阳到达黄经15°。这时,气候温暖,天气清澈明朗,雨水充沛,桃红柳绿,大地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候,而农谚也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说法。谷雨(4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农谚有“雨生百谷” 之说,意思是如果这时雨水充足又及时,谷物就可以茁壮生长,谷雨因此得名。立夏(5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45°。这时,春天结束,夏季就要开始了,气温明显升高,天气变得炎热,雷雨也日渐增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万物繁茂。小满(5月21—22日):太阳达到黄经60°。小满是说北方的大麦、冬小麦的籽粒虽已经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时节,樱桃、油菜、蚕茧都已经成熟,人们可以品尝到当年的新鲜果实了。芒种(6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75°。芒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成熟了,可以收割了,而晚秋的作物也同时要开始播种。意思是这时候,人们会忙着收割,忙着播种,是田野里最忙的时候。夏至(6月21—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了地球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到了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太阳的影子最短,夜晚也最短,都达到了极致,所以这一天叫夏至。而且这一天越往北,白天就越长。但从这一天起,太阳就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变长。小暑(7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说天气虽热,但还不十分炎热,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这时,降水开始增多,一些地方会时常出现雷暴雨天气,甚至有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大暑(7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气温最高,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酷热难耐,进入三伏天。这时候,农作物的生长也最快。立秋(8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秋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说到了收获的季节。立秋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梧桐叶这时一定会开始飘落,一叶知秋的成语就由此而来。处暑(8月23—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这时,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白天炎热,早晚凉爽,昼夜温差大,降水减少,空气湿度低。是从炎热向寒冷过度的阶段。白露(9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这时,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变凉,冷空气南下,早晨的花草树木上会出现白色的露珠,所以叫白露。白露时,雨水减少,天气干燥,秋高气爽。秋分(9月23—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就是秋季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北半球开始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天气越来越凉, “一场秋雨一场寒”。农民也进入了“三秋”大忙时节,忙着秋收、秋耕、秋种,北方准备播种冬小麦。寒露(10月8—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这时,露水比白露时更凉,就快要凝结成霜了,是十分冰凉寒冷的露水,所以叫寒露。霜降(10月23—24 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天气更加寒凉,露凝结变成了霜。也表示秋天结束,冬天就要来临。这时,树叶凋落,一些小虫子躲藏进洞穴开始冬眠,大地开始沉寂。立冬(11月7—8 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天气越来越冷,水面开始有冰出现。秋季农作物已经收获结束,收藏入库,农作物进入越冬期,动物们纷纷藏起来准备冬眠,冬季正式拉开帷幕。小雪(11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气温进一步下降,降雨变成了雪花,这时候,雪下得不多也不够大,还不能形成积雪,所以叫小雪。大地封冻,万物闭藏,人们也停止了农事活动。大雪(12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很多地方下雪的可能性会增大,有的地方会大雪纷飞,雪大而盛,会形成积雪,所以叫大雪。大雪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有“瑞雪兆丰年”的农谚。冬至(12月22—23 日):太阳到达黄经270°。这一天,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上,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天气更加寒冷。这一天还是冬九九的第一天,等九九八十一天过完,冬天也就过去了。冬至这一天,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小寒(1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这时,凝聚很久的冷空气更加寒冷,但是还没有达到最冷的时候,所以称小寒,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大寒(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这时,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北风凛冽,天寒地冻,积雪不化。虽然天气达到了极寒,但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就要到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二十四节气歌每个字的意思: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气法: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平气法:冬至后105天;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公历4月04-06日交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公历6月05-07日交节。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立秋: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秋分: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小雪: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