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试题 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苔痕tāi B. 案牍dú C. 德馨xīn 2.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形: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__________,自娱自乐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答案:1. A 2. (1)这(2)形体、身体 3.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 交友之雅《记承天寺夜游》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_________ 8.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5. A 6. 只是少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7. (4);松柏竹影 8. 被贬后失落悲哀/与友一起赏月的欣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 10.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答案: 9. (1)被选拔,被选用(2)通“增” 10. 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11. 将要承担重任的 12. 略〔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桃花源记》)〔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下列词语中“名”字与“有仙则名”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 B. 名列前茅 C. 青史留名 D. 至理名言 14.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甲、乙两段哪些内容是环境描写,请你用横线在文中标出,并用简练的语句说说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甲: 乙:答案: 13. D 14. (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5. 甲:环境描写略;宁静安乐/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乙:环境描写略;清幽,表现了作者乐道于自己高尚的节操。《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翼然 )醉翁之意 1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醉翁亭”命名的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概括选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6. (1)像张开的鸟的翅膀一样 2)情趣 17.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8. 太守自称醉翁,并以醉翁命亭名。19.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原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是( ) A. B. C. D. 21.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 (2)把酒临风 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文段,写出“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 23. 请你写出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情”相一致的内容。答案: 20. C 21. (1)前人的记述已很详尽了。 (2)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22. 岳阳楼 23. 略《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_______ 25.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用文中的句子填空。(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牺牲玉帛________(2)肉食者鄙_______ 28.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包括哪几项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根据第2、3段内容,简要写出曹刿这个人物在作战中的两个特点。(1) (2)答案: 24. (1)参与(2)遍及(3)可以凭借 25. (1)这只是小的信用,未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26.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有爱国心或责任心,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27. (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目光短浅 28.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29. 时间,战争起因,交战双方。 30.(1)有谋略 (2)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出师表》(节选)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1.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2)深入不毛 不毛:_______ 32.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第(2)段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 34. 文中画线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是”指代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答案: 31. (1)低微而鄙俗 (2)不长庄稼 32. 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33.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4.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 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十七、公输 节选自 《墨子。公输》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非攻、兼爱,墨家的创始人,宋国人。《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郢(yǐ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制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2) 将以攻宋:以,用 (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氏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闻之:闻,听说 (5)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从鲁国出发。 (6)至于郢:至,到达 (7)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子墨子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愿:想;子:你。 (10)说:通“悦”,高兴。 (11)请献十金:请允许我献上十金。请,译为“请允许我“。 (12)义:坚持道义。 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再:第二次 (14)请说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请:请允许我。说之:解说这件事。 (1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为,造。以,用来 (1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荆:楚国的别称。 智,聪明;谓,叫做;于,表对象;而,表转折,却 (17)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意思是不劝阻楚王。争:通“诤”,劝阻。 (18)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知类:明白事理。 (19)服:被说服。 (20)然:(既然)这样,但是 (21)胡:为什么。 已:停止。这里指停止攻宋。 既已:已经 (22)见【我于王】(xiàn):引见。 王:指楚惠王。 (23)【子墨子】见【王】:拜见。 (24)文轩:华丽的车子。文,彩饰;轩,有蓬的车。 (25)敝舆(yú):破旧的车子。 (26)短褐: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粗布衣。 短,“裋(shù)”的假借,粗布衣。 褐:粗布衣服。 (27)粱肉:精美的饭菜。 (28)窃疾:喜欢偷窃的毛病。 (29)云梦:即云梦泽,楚国境内的大湖,包括现在的洞庭湖和洪湖。 (30)犀:雄性的犀牛。 兕(sì):雌性的犀牛。麋(mí):像鹿,体大。 (31)江汉:长江和汉水。鼋(yuán):比鳖大,俗称癞头鼋。鼍(tuó):鳄鱼的一种,产长江下游,俗称猪龙,即今扬子鳄。 (32)所谓:所说的。 雉(zhì):俗称野鸡。 鲋(fù)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 (33)长松:大松树。 文梓:梓树。 楩(pián):黄楩木。 楠:楠树。 豫章:樟树。 (34)三事:孙诒让把“王吏”当作“三事”,因篆书字形而致误,指楚王派遣攻宋的将吏。 (35)【于是】见【公输盘】:召见。于是:在这时。 (36)牒(dié):木片。 (37)九:与古代的“三”一样,泛指多次。 (38) 距:通“拒”抵挡,抵抗。 (39)圉:通“御”抵御。 (40) 诎:通“屈”,指理屈。 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1)寇:入侵。 虽:即使。绝:杀尽。请:请允许我(做某事),表示客气的外交辞令 (42)庇:遮蔽。 闾:里门。古以25家为里。 (43)内:通“纳”。 (44)治:致力。 神:指建立宏伟功业于无形的大智大慧。 (45)明:指易于为人所见的小智小慧。 (46)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机械。 (47) 所以:表示用来……的方法。十八、《孟子》两章(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顺接。之:指城。而:表转折。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以:依靠。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震慑。利:锐利。 (15)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1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17)畔:通“叛”。 (18)顺:归顺,服从。 (1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故:所以。(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小沟。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被任用,举用。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获释)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后)任用。 (8)任:责任,使命。 (9)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 (10)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感情痛苦。心志,意志。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至肌肤消瘦)。 (13)空乏:贫困,资财缺乏。空,使……穷。乏,使……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违背。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15)所以:用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忍,通“韧”,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8)恒过:意思为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19)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惑。 (20)衡于虑:思虑受到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1)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22)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 (23)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4)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5)入:里面,此指在国内。 (26)法家拂(同“弼”)士:法家,懂得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 (27)出:外面,此指在国外。 (28)敌国外患:指敌对国家的外来忧患。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0)死于安乐: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31)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32)发:被任用。 (33)举:被举荐。十九、鱼我所欲也1.欲:想要,喜欢 。所欲:想要的东西。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严重、重要;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患:祸患,灾难。 8.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9.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0.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这个办法获得生存手段而不用的人。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2.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3.勿丧:不丢掉,不丧失。丧:丧失,丢失。 1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15.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6.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17.蹴(cù)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蹴:用脚踢。 1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20.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1.奉:侍奉。 2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原先,从前。 24. 已;停止,放弃。 25. 本心:天性,天良。 26.是故:因此。 27.能:能够。 28.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二十、《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雏(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请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二十一、曹刿论战春秋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uò),故又称“长勺之战”。 【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 4】 伐(fá):讨伐,攻打。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根据鲁史《春秋左氏传》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 5】 公:诸侯的统称,这里指鲁庄公。 【 6】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 7】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8】间(jiàn):参与。 【 9】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0】乃:于是,就。见:拜见。 【11】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12】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自专有。 【13】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4】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5】徧:通“遍”遍及、普及。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7】加:虚报。 【18】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禀告神)。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19】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20】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1】狱:案件。 【22】虽:即使。 【23】察:明察。 【24】情:(以)实情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26】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7】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8】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9】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东。 【3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34】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5】逐:追赶、追击。 【36】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37】故:原因,缘故。 【38】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进军。 【40】再:第二次。 【41】竭:(士气)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测:估计,推测。 【43】伏:埋伏。 【44】辙:车辙,车轮滚过地面的痕迹 【45】靡(mǐ):倒下。 【46】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二十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 (7)君美甚:你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能兼听。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一周年,满一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必用军事行动就可以使敌国畏服。二十三、愚公移山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二十四、《诗经》两首《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关关:拟声词,水狗叫。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思服:思念。 ⑼悠:忧思貌。 ⑽辗: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友,交好。 ⑿芼:选择,采摘。 (13)乐:使淑女快乐。 (14) 荇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芦荻,芦苇。 ②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③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④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⑤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⑥溯洄:逆流而上。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之:追寻他。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⑦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⑧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⑩晞:晒干。 ⑾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⑿跻:登,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⒀坻: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⒁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⒂涘(sì):水边。 ⒃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⒄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十七、公输 节选自 《墨子。公输》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非攻、兼爱,墨家的创始人,宋国人。《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郢(yǐ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制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2) 将以攻宋:以,用 (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氏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闻之:闻,听说 (5)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从鲁国出发。 (6)至于郢:至,到达 (7)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子墨子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愿:想;子:你。 (10)说:通“悦”,高兴。 (11)请献十金:请允许我献上十金。请,译为“请允许我“。 (12)义:坚持道义。 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再:第二次 (14)请说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请:请允许我。说之:解说这件事。 (1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为,造。以,用来 (1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荆:楚国的别称。 智,聪明;谓,叫做;于,表对象;而,表转折,却 (17)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意思是不劝阻楚王。争:通“诤”,劝阻。 (18)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知类:明白事理。 (19)服:被说服。 (20)然:(既然)这样,但是 (21)胡:为什么。 已:停止。这里指停止攻宋。 既已:已经 (22)见【我于王】(xiàn):引见。 王:指楚惠王。 (23)【子墨子】见【王】:拜见。 (24)文轩:华丽的车子。文,彩饰;轩,有蓬的车。 (25)敝舆(yú):破旧的车子。 (26)短褐: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粗布衣。 短,“裋(shù)”的假借,粗布衣。 褐:粗布衣服。 (27)粱肉:精美的饭菜。 (28)窃疾:喜欢偷窃的毛病。 (29)云梦:即云梦泽,楚国境内的大湖,包括现在的洞庭湖和洪湖。 (30)犀:雄性的犀牛。 兕(sì):雌性的犀牛。麋(mí):像鹿,体大。 (31)江汉:长江和汉水。鼋(yuán):比鳖大,俗称癞头鼋。鼍(tuó):鳄鱼的一种,产长江下游,俗称猪龙,即今扬子鳄。 (32)所谓:所说的。 雉(zhì):俗称野鸡。 鲋(fù)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 (33)长松:大松树。 文梓:梓树。 楩(pián):黄楩木。 楠:楠树。 豫章:樟树。 (34)三事:孙诒让把“王吏”当作“三事”,因篆书字形而致误,指楚王派遣攻宋的将吏。 (35)【于是】见【公输盘】:召见。于是:在这时。 (36)牒(dié):木片。 (37)九:与古代的“三”一样,泛指多次。 (38) 距:通“拒”抵挡,抵抗。 (39)圉:通“御”抵御。 (40) 诎:通“屈”,指理屈。 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1)寇:入侵。 虽:即使。绝:杀尽。请:请允许我(做某事),表示客气的外交辞令 (42)庇:遮蔽。 闾:里门。古以25家为里。 (43)内:通“纳”。 (44)治:致力。 神:指建立宏伟功业于无形的大智大慧。 (45)明:指易于为人所见的小智小慧。 (46)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机械。 (47) 所以:表示用来……的方法。十八、《孟子》两章(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顺接。之:指城。而:表转折。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以:依靠。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震慑。利:锐利。 (15)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1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17)畔:通“叛”。 (18)顺:归顺,服从。 (1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故:所以。(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小沟。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被任用,举用。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获释)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后)任用。 (8)任:责任,使命。 (9)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 (10)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感情痛苦。心志,意志。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至肌肤消瘦)。 (13)空乏:贫困,资财缺乏。空,使……穷。乏,使……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违背。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15)所以:用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忍,通“韧”,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8)恒过:意思为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19)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惑。 (20)衡于虑:思虑受到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1)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22)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 (23)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4)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5)入:里面,此指在国内。 (26)法家拂(同“弼”)士:法家,懂得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 (27)出:外面,此指在国外。 (28)敌国外患:指敌对国家的外来忧患。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0)死于安乐: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31)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32)发:被任用。 (33)举:被举荐。十九、鱼我所欲也1.欲:想要,喜欢 。所欲:想要的东西。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严重、重要;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患:祸患,灾难。 8.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9.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0.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这个办法获得生存手段而不用的人。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2.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3.勿丧:不丢掉,不丧失。丧:丧失,丢失。 1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15.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6.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17.蹴(cù)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蹴:用脚踢。 1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20.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1.奉:侍奉。 2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原先,从前。 24. 已;停止,放弃。 25. 本心:天性,天良。 26.是故:因此。 27.能:能够。 28.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二十、《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雏(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请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二十一、曹刿论战春秋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uò),故又称“长勺之战”。 【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 4】 伐(fá):讨伐,攻打。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根据鲁史《春秋左氏传》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 5】 公:诸侯的统称,这里指鲁庄公。 【 6】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 7】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8】间(jiàn):参与。 【 9】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0】乃:于是,就。见:拜见。 【11】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12】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自专有。 【13】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4】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5】徧:通“遍”遍及、普及。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7】加:虚报。 【18】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禀告神)。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19】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20】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1】狱:案件。 【22】虽:即使。 【23】察:明察。 【24】情:(以)实情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26】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7】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8】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9】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东。 【3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34】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5】逐:追赶、追击。 【36】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37】故:原因,缘故。 【38】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进军。 【40】再:第二次。 【41】竭:(士气)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测:估计,推测。 【43】伏:埋伏。 【44】辙:车辙,车轮滚过地面的痕迹 【45】靡(mǐ):倒下。 【46】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二十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 (7)君美甚:你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能兼听。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一周年,满一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必用军事行动就可以使敌国畏服。二十三、愚公移山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二十四、《诗经》两首《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关关:拟声词,水狗叫。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思服:思念。 ⑼悠:忧思貌。 ⑽辗: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友,交好。 ⑿芼:选择,采摘。 (13)乐:使淑女快乐。 (14) 荇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芦荻,芦苇。 ②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③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④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⑤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⑥溯洄:逆流而上。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之:追寻他。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⑦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⑧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⑩晞:晒干。 ⑾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⑿跻:登,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⒀坻: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⒁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⒂涘(sì):水边。 ⒃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⒄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追问 谢谢了现在我不用了 追答 好吧!

楼上说的是八年级下册的,九年级的很多呢,我要翻书找,明天给你

你可以去书店买文言文注解

不知道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威尼斯商人(节选) 2、江村小景 3、《陈毅市长》先场 4、一厘米 5、藤野先生 6、生命与和平相爱 7、热爱生命 8、享受生活 9、曹刿论战 10、愚公移山 11、出师表 12、观潮 13、送行 14、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15、台阶 16、呼兰河传(节选) 17、雪 18、《雪》四人谈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孟子》二章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不是这个 追答 你要什么版的 追问 20是古文二则:** 私心 那个版本 追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下册写在前面第一单元1 诗两首2 我用残损的手掌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 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5 孔乙己6 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 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 谈生命10 那树11 地下森林断想12 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13 威尼斯商人14 变脸15 枣儿16 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 17 公输 18 《孟子》两章 19 鱼我所欲也 20 《庄子》故事两则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第六单元 21 曹刿论战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月下独酌羌村三首(之三)登楼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卜算子别云间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 追问 我滴神啊 没有对

《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经》两首, 追问 这 个 我们 上册就学了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4、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2、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 空城计等 ②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一、翻译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四、分析: 分析第一段 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 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 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 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 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2.填空。 (1)起义的导火线是_。(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 (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②_(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①_②_(①置书鱼腹;②黄火狐鸣) (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__(自称扶苏、项燕) 3.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 (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 4、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5、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6、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3、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 “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 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 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二、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 “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http://wenku.baidu.com/view/b05badaad1f34693daef3eb0.html很好的网址 以后你可以自己去找 参考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b05badaad1f34693daef3eb0.html

看课本注释和综合能力训练

我勒个去。。。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语文 拼音:yǔ wén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 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烂文”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说学习方法,“语”为话语,“文”为文字。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很浓,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 要重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上述皆为鄙人愚见,多为浅薄之言,其实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经,都有一套未发掘的(有的当然发现了)学习秘籍。 朋友,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掩卷沉思时,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为语文功底差的人,改变现状,为功底好的人锦上添花。语文,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您;走进语文,触摸每位吧友心灵的欢乐与哀伤,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您;走进语文,丝丝书卷气与忱忱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您。走过一段长长的路,背后弥漫的是模糊的云烟。品品语文,寻找逝去的岁月,释放跃动的心声,拨开云雾见日月,畅想前所未有的高远境界。丝丝问候与关怀融化了你的烦恼与忧愁,点点滴滴的积累与记忆成就了你质的飞跃。吟一首短诗,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分一份心得,回报汩汩清流。此谓语文的魅力!钻文学,品美文,彰显大家风范;读《三国》,看《红楼》,引人无数情思;读读神话、童话,驰骋想象的空间;背背诗词、骈赋,扣住文化的脉搏。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语文,厚硕的双翅,激人永远搏击长空;语文,心灵的回响,引人走向高贵的殿堂;语文,几许清风熹雨,给人云开月朗的爽洁。踏过一片海,用广博的知识激起片片微澜;采过一丛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来缕缕清香;有过一个梦,决定从这里启程……走进文学,探索文化,在心灵的光盘上镌刻语文的美妙,一份恒久,一份轻松,笑问人生,夫复何求?在我国台湾省该科目被称为“国文”而不是“语文”。语文的全称是汉语言文学 一、语文必释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庄严诞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50年了。然而,由于50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语文学科竟连个“科学定义”都还没有!因此,50年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浪潮现将语文教育推倒了业内外人士公认公愤的“少慢差费”困境之中。今春以来,以《人民教育·语文教育世纪谈》专栏和《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专栏倡导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正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业内外理论与实践两路人马正荟萃于“语文教育问题”之中。不探索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不得罢休,实为家国大事。如何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笔者认为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并取得共识,尽快解决语文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语文科学概念问题已50年了,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用实事求是的认识武器,“语文是什么?”问题完全能解决,也肯定有科学的解释。 二、语文原义释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释法是否科学?也就另当别论了。 在作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我得出:“语文”一词的原义,不应是“什么和什么”,只能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等等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一清二楚。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话本”是什么?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活该!谁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缚禁锢自明清以来老百姓的头脑,阻碍科学与文化的进步,最终导致国门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说白话,写语体文,非搞得亡国灭种不可!有脑子的人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豪迈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声宣言之前,“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 三、语文错觉 1950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标志着崭新的——语文学科的庄严诞生。随“语文”用作学科名,“语文”这一概念的灵活性表现出来:质方面,由“文章”变成了“关于文章的学问”。量方面,由一事物(语言)的“类概念”变成了另类事物(教育学科)某属(课程)内的“种概念”。正是“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而人们的认识没有及时跟进,出了行而上学的差错,由此,带来了教学观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语文的真实定义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别几个典型的错觉,加以纠正。 把“语文”解释为“口头语和书面文”,是上了师范类大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此说,导致“语文”成为“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工具课”,出了三个失误:第一,语言是不带阶级性的,纯粹认“语文”为语言学,放弃了新中国学校人文教育的阶级烙印盖戳大权,违背了教育规律,无异于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强及有害我民族进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历史倒退派们投降。第二,不该把“口头语”也包进“语文”内来。学校教育是以内化文字化了的意识、知识为意义的,学母语口语,大没有进学校的必要。城里乡下到处都有未入过学的老幼,除了婴儿,没多少不会说话的。蒙童与老农妇的语言也不失生动形象风趣,也能精当地表情达意,他们所掌握的语言,就是不能“至远,至久”,时过境迁就烟消云散。所以语文课不必以“教习口语技术”为责任,而应以“同化书面交际规范”为职责。第三,因为人们习以为常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忽视语言还是思维的必备条件,所以有了“语文是工具”的错误推论,泯灭了语文教育启迪发展智力的伟大作用,把语文课搞成了工具课。一般的,或者外国语言课可以看成工具课,语文则不行,它不仅以字词辨析为目的! 语文课是文学课吗?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能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毕竟少数,中小学不是文学院,语文不能搞成文学课。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艺术化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当然可以,但决不能当作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教点粗浅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无可厚非,深浅应有度,应因材施教。 语文是始于且属于新中国的,具有时代进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学综合基础课,是科学系统中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错觉应予校正。 四、语文学科定义及其释 [以下部分曾于2002年6月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 “语文”是科学,要定义,是不能由什么名人或权威规定的,必须遵循逻辑学中定义的规则,作出的定义还必须有巩固人们认识成果、有助于人们掌握知识的作用。下不出定义而强行加以规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么概念就是错误的。必须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来求取。 语文,学科名。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总类:科学;分类:人文科学;子类:人文教育科学;属: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种差三个,(①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②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足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 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宽”“窄”“反复”“循环”“负”“含混”“隐喻”等等毛病。是“科学定义”。 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当语文教学陷进“少慢差费”的泥潭时,人们发出了“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埋怨,假使苍生真的被误,语文学科首先该受埋怨!不是吗?“人生聪明识字始”,语文不行,什么都枉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把启迪发展智力放在肩上,还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难怪很多人以为“语文课最好上”,又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上”。好上与难上的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智力启迪与发展,是否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语文素质被认为就只有听说读写能力,孰不知“察言观色(看)、审时度势(想)”不说不听没读没写但也是语文素质的表现。语文教学对于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判断等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应体育,支应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才是健全的语文教育观。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前提是学好语文。所以,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现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现代书面交际规范的学科有且仅有语文。语文学科名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不叫“国语”,不称“汉语”,不名“文言”,也不号“华文”,仔细一推敲,我们会赞叹:新中国教育开拓者们创立的“语文”学科名,真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简直是新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杰作!同化现代化的全中华民族共同的书面交际规范和人文心理素质,是语文师生和语文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责无旁贷! 语文,人文学科术语。 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绝对是你想要的~给分吧^_^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jx/dzkb/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找上一界的借书

那么多,我可没有啊

血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