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差异,在于,物联网的芯片传感器是有协同、分工、组织,它是社会化功能,互联网是平面的,人和机器数据的传输,人机传,物联网是人和物、机、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互,这个信息交互是有协同、分工、协作,它是有社会化的制度,这是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的交通,现在有智能化交通,用数字化的,红绿灯控制汽车,物联网的技术,汽车流量来控制红绿灯。我们安防系统也是如此,现在的数字安防,假如有任何一个物体触碰这个防护,它都会报警。但是物联网的感知会看到你是醉汉,还是一条狗,它不反应。你是善意、恶意的它会区别出来,这是它协同分工形成的作用。物联网和互联网差异,本质差异是有社会化属性。这是它的一个要素。  社会分工形成生态多样,比如在自然界,我们的农业物联网,我们的能源物联网,我们的医疗物联网,农业,种植作物需要阳光、水、肥、空气、土壤,这些有不同的传感器承担,我们知道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阳光的光合作用,肥料、土壤等等,这些智能化的处理,然后进行操作管理,使作物茁壮成长。在互联网平台上做不到,这是农业物联网。  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是应用社会化分工才使得他有的差异化。物联网的颠覆影响力,有四个方面,转变商业模式、催生新的经济业态、触发生产力跃迁、变更生产关系。  转变商业模式。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差异,互联网是平面,它是覆盖整个的虚拟世界,它有社群化,现在互联网好多群,社群化。物联网呢?是立体化、社会化,传感器的分工、感知动态的信息、虚拟+实体,可以全程无遗漏覆盖。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物联网和互联网它的差异形成在业态上,我们非常了解的,现在互联网行业最火的是什么?阿里马云非常了不起,创新意识非常强的企业家。阿里做的电商,马云创新是什么?阿里这个平台,马云创新是两个,我们不认识的人,大家互相不认识不了解,怎么卖货给你?从网上卖货,他发一个图片做广告。第二,不认识的人钱怎么给你?搞了一个支付宝。实际上这是马云两个伟大创新。互联网不是他创造的,他借助互联网平台,用这个创新办起了电商,有了支付宝。911是他们忽悠出来的商业模式。这里面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但是我们看到很多负面的东西。  第一,交易诚信环境,出现很多假冒伪劣,再一个,双十一,非理性消费,另外,还有带来很多实体店的倒闭。大家见仁见智,我们发现它也有正面的东西,也有负面的东西。但是他做的这一端就是B2C,做不了大宗商品,做不了工业4.0所提倡的定制化C2B的东西,这个是要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物联网怎么实现?刚才讲的,万物互联以后,物联网可以把溯源到生产流通全过程,无遗漏。这样就没有了假货,就可以把医药、食品,好多东西在电商销售,这样消灭了假货。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差异,它把假货弄消灭了,这是互联网目前做不到的。  另外一个,工业4.0,现在智慧制造,智能制造的工业,中国工业2025,美国现代制造业宏伟的规划,都是C2B定制化的东西,好多商品应该是有定制化服务的。比如服装、鞋,服装,消费用品,食品这些东西定制也可以定制,但是小一点,特别是家具,家具物品,包括住房等等都可以是定制的。但是现在定制在互联网实现不了。我们去参观过德国的汽车生产线,宝马生产线,他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机械化生产,批量生产的时代,他已经开始是定制化服务,流水线先每一分钟一辆汽车下线,但是汽车前面是一个白色的轿车,后面是红色的SUV,再后面是红色的轿车,而且内饰都不一样,流水线一直非常快的走下去。定制化服务,他的智能制造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很多的东西,是靠信息物理系统实现,就是物联网的技术。  现在做定制,比如消费品当中,我们家一个小朋友,他要上学买一个书包,他喜欢画一个卡通画,通过这个画修一个书包,通过网上完全可以实现,C2B可以实现,但是现在C2B没有。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是一个县级企业,一个非常传统的服装企业,山东省青岛市县级市,红绫制衣,这个企业老板非常有创新意识,他用12年的时间,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他把实体和虚拟两个对应,用原点理论,把整个服装变成了智能制造,工信部把他宣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样板企业,我去了几次。我带平安银行团队到那个企业考察了几次,我们为他研发了,定制化服务的金融产品。他把一个三千人的服装厂打造成,每一个缝纫工面向客户的,没有后台,没有质监,没有分配工作的管理人员。完全是智能化定制化,现在服装厂我看了以后,因为服装行业的人知道是薄利,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他用他的平台,他这个模式去生产的服装,成本下降80%,利润翻两到三倍。他完全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他搞了一个酷特(音)智慧平台,五百人团队研发智慧的平台。他可以整合一万家服装企业,他创造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他就是一个智能制造,就是一个物联网雏形。他唯一没有做成的就是缝纫工还是缝纫工,因为县有就业问题,他把缝纫工换成机器人,他的成本还要大幅下降,他的边际成本会大幅下降。  大家知道服装,定制服装好多是返工的,他用了智慧平台之后,他的服装出口零返工率,一直没有退货。他的服装七天可以交货,完全是智能化制造,每一个工人的生产,这一件衣服可以生产是西装,下一件生产夹克,再一件生产童装,他按照机器提供数据进行生产,这个数据来验证质量,达不到要求下一件过不去。他已经达到了工业4.0的初期版。他把缝纫工换成机器人,把量身定制全部智能化,整个就是完整的传统产业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在物联网完全的实现。  互联网服务的是客户,以前二八定律,我们做银行,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效益,20个客户是我的重要客户,我们忽略了80个客户,乃至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它是照顾了八,二是以传统方式在做。现在物联网就可以既照顾好八,也把二也照顾好。二八定律没有颠覆,互联网是平面的,是普惠的,物联网是立体的,差异的。这个是一个明显的差异。  运营模式。互联网做B2C,现在没有听到互联网能做B2B的业务,B2B,现在互联网做的都不成功,为什么?比如大宗商品交易,因为我们国家,不光是我们国家,全世界在动产融资方面制度监管缺陷,使大宗商品交易出现很多漏洞,很多风险,比如钢贸事件、煤贸事件、油贸事件、粮贸等等。这块是互联网平台做不到。所以阿里一直没有涉足B2B,这是互联网平台不好做。另外C2B,也是在互联网,物联网是把B2B、B2C、C2B全部涵盖。物联网是一个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它是国民经济的运行平台,它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现在搞互联网+,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你是二流的企业,你+了互联网也成不了一流,关键是技术没有革新,没有改造,加的互联网,仅仅是工具,成不了一流的企业。物联网是技术革命,产生差异化的变化,这个运营模式是智能变化。  我们在由头环节,成本的影响。昨天(11月30日)韩国议会通过了中韩自贸协定,这是非常大的事件,两国贸易往来免关税,将来贸易量非常之大,我们的海关非常忙碌。假如都用了物联网的技术,把韩国生产厂家生产商品下线,用物联网从溯源到运输无遗漏监控,到海关直接入关,可以免检免得每箱开箱验货,效果大幅提升,成本下降,效率提高。物流用物联网技术,智慧物流,和海关通关贸易相结合,贸易成本大幅下降。我在很多场合给企业界政府海关的同志们交流的时候,我们要把贸易成本降低,首先把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技术的革命,革新,就是搞智慧物流,物联网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智慧物流,就把海关、商检,整个流程进行简化,可以一次通关。中国企业到韩国也是如此,整个世界国际贸易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里夫金讲的零边际成本的社会,这是非常对的。这是讲成本影响。  物联网可以催生新的经济业态,根据麦肯锡报告,物联网有新业态,到2025年,市场规模应该达到11万亿美元,智慧城市,车联网,智能家具,智能办公,工业互联网等等,我们的智能建筑、节能、环保,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的空间非常的大,可穿戴设备,早期可穿戴设备已经有了,现在可穿戴设备发展进入转折时期,将来很轻巧,成本更低,更方便。特别是智能交通,这块非常大,港口。比如我们在上海港,全球最大的港口,31年三千多万标箱,但是我们港口运输的集装箱,现在不知道货主货走到哪儿集装箱货物的状态是什么?现在不知道。如果有物联网,我们的每个集装箱运输都有了传感器,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轮船走道什么地方,集装箱货物是什么?状态,我就放心。  最近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签订农业协定,我们进口澳洲的活牛,活牛从澳大利亚云到中国,只能海运,牛运输的状态,饲养,防疫等等状态,现在不知道。我是货主委托你公司运,不知道牛是死活,船家放心不放心,现在通过物联网完全可以实现。未来物联网催生的业态非常之多。  不久前天津大爆炸,危化品的管理是全国大问题,如果有物联网技术,危化品存放一超标就可以报警,你的管理完全在物联网技术下,这种事不会发生,完全可以避免的。物联网在整个港口管理,危化品的管理,社会的管理。去年皇岛发生爆炸,油管泄露原油和气又流到民用下水道,引起巨大爆炸。原因是输油管道的老化造成的,我们输油管道老化,现有技术没法检测管道老化,只能是X光探测,这个非常慢,成本非常高。假如管线有了传感器就知道管道老化程度,报警。这些爆炸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现在看来,早期没有,近期我们的管道,现在管道已经开始进行管线的安全监控,由物联网技术监控,这个市场非常之大,我们每一个城市都有煤气、水、电。这些管道的安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物联网技术发展空间是非常大。  车联网不仅是车和车之间的信息,我们现在自动驾驶的汽车,实验室出来,但是不能用。为什么?我们的传感器,我们交通设施的传感器还不够多,现在没法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上线,还是非常危险的。假如有足够量的传感器,我们自动驾驶汽车完全可以实现。我们考不考驾照无所谓,汽车自动出行,这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的。  第三个影响,触发生产力跃迂。物联网现在通信、能源、物流,把物联网的大数据,基础要素怎么实现,带来极致的生产力,生产力怎么更大的爆发,我相信这是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对经济的推动想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使整个成本去零。现在通过物联网,现在能源,现在国家格力电器,董明珠董事长,现在生产的空调不用电,太阳能,空调的运转的时候用他的电,空调停止的时候,太阳能的电可以共享。这些电可以分享很多其他人,这个成本就大幅降低。我们的高铁,白天运行,晚上是不运行的,晚上不运行,电缆的输电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共享。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把各种资源整合共享,共享以后,边际成本就会趋向零,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力大幅提升,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  最传统的服装制造红绫,他的生产效率,技术的提高,会大幅度降低成本,成本会降低80-90,这就是一个具大的社会效应,他把会触发生产力跃迂,在安徽、智慧城市各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消费的共享,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人在生产当中的社会关系,劳动成果的分配。现在看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有生产资料,你有所有权,使用权怎么进行调节,在物联网的技术的状态下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拥有生产资料,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生产的成本,生产边际成本会持续下降,应该说,你的价格,卖的货是没效果的,按传统算。你怎么来调节这个关系,现在发展共享经济,生产是协同的,资源是共享的,或者消费是共享的,才能把这个生产关系调整过来。现在像优步、滴滴打车,物流、教育、医疗好多东西都是免费的,我们在财大。现在全球各个大学都办了在线教育,网上的教育课程全是免费的,现在大量的大学生,甚至社会学生利用网上来学习,公开课程,这是免费的。现在用的手机,听的音乐是不收费的。现在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对于整个社会,原来什么东西都要买都要持有所有权,持有它。但是现在可以共享,未来的世界,生产、协同、消费共享,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慢慢实现。现在物联网给我们带来大量的创新,未来这个时代还是非常美好的。望采纳,谢谢!

产业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应用领域增长迅速;企业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和智能终端采集数据,运用云计算对数据分析应用,来改进产品、完善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平安银行董事长与行长同时辞职确实有这回事,但是各有各的现实原因,双双辞职也是一个偶然性,并非有什么关联。平安集团当初收购深发展并整合为平安银行,高薪挖来了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担当平安银行的行长。邵平当时从旧部带来了一个豪华团队,甚至引发老东家人事地震,高层包括原民生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赵继臣、科技部总经理张金顺、运营部总经理孙先朗等多位中高层,加盟平安银行先后出任副行长、行长助理、分行行长等核心职位。“民生系”在平安银行管理架构当中成为一股重要力量,不过事情出现逆转在今年8月,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北京分行行长刘树云被警方带走调查,其此前为民生银行重庆分行行长。当时就有消息称平安银行“民生系”清洗才刚刚开始,邵平也将变动。不过,当时平安银行对外回应称,高管分工不变。仅仅过了两个月,平安银行高层果然出现震动。本报记者了解到,邵平此次辞职书中的原因为身体不适,据悉去职后将会去国外休养一段时间。公开信息显示,邵平今年59岁,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不过当时来平安银行时,邵平希望能够干到63岁。实际上,平安银行“民生系”团队早已出现变动。目前张金顺已追随姚振华,成为前海人寿的副董事长;孙先朗以个人原因辞去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副行长赵继臣虽然目前仍在位,但是去年末恒丰银行曾在官网上挂出审议其担任该行行长,后公告又被撤下。上述接近平安集团人士称,实际上邵平要走的事在更早之前,文化融合也是其中原因之一。邵平作为传统银行业的高管,而平安银行受到控股股东——平安集团保险文化的潜移默化,最近几年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其他银行净利增速纷纷跌入个位数甚至接近负增长之时,平安银行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发展,2014、2015以及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0.01%、10.42%、6.1%。那么,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为何也要辞职呢?其可是与马明哲并肩收购、打造平安银行“总导演”,在战略上将平安银行推进了快速发展之道,从当初年利润数十亿的中小型股份制上市银行,短短几年发展至如今净利超200亿的大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他到了正常的退休年龄,集团也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关注。而且董事会要换届,也要尽快培养新人。“上述接近平安集团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孙建一辞职为董事会换届以及扶持新人做准备。10月13日,平安银行早间公告称,第九届董事会即将届满,正筹划董事会换届事宜,目前,董事会及管理层全体成员均正常履职,经营管理一切正常。孙建一今年已经63岁,作为平安集团的创始人,培养新人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其仍是平安集团的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在平安集团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板块日常壮大之时,他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主讲:什么是物联网金融 第1张

企业应该先做大在做强,还是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这是个争议了很久的问题。站在任何一方的人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支持证据,因此也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双向悖论了。特别是国资委这几年倡导的主辅分离,突出主业的方向,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企业不理解,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其实,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成长。 企业能否同时做强做大 企业做强,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企主要反映在效率方面,比如在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新产品快速推出能力、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上超出行业平均值。而企业做大,更多侧重在规模上,比如总产量、销售额、利税、产品线种类、设备数、员工数等。研究强和大的逻辑关系在于搞清楚“强”是否能够导致“大”,或者反之是否成立。 我们先论证一下企业是否能够走出第三条道路,也就是同时做强做大。 同时做强做大,就要求企业能够同时提高效率和规模。在经济学里有个基本认识,常规资源总是稀缺的。无论做大还是做强,都需要消耗企业的人、财、物和时间、空间等资源,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得效率和规模都能兼顾,需要随时把握好两者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匹配系数,进行科学调配。这项任务很接近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结果也难逃调而不顺的结局,人为地扭曲效率与规模的比例,造成好的动机结出怪异的果实。如果放手让资源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按需要配置,那么由于企业内部运作并不像市场经济一样有效,其结果也必然是或者效率或者规模领先,而另一方面暂时被抑制的轮动情况。 同时做强做大,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平衡合理地分配到提高效率和增大规模两方面,因此,总难免会导致非同步、非均衡的发展。进一步来看,这和资源的属性有关,如果企业更多地依靠虚拟经济资源,如知识和信息,那么由于其可共享性,不会因为使用而损耗,也就是不再稀缺时,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同时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还要求有自发调整的机制,使得不再稀缺的资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有效地流动到位。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在传统行业领域,符合上述条件的产业和企业都应该是相当稀少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同时做大做强,不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的机会。 做强和做大的顺序 企业应该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几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是规模优先型还是效率优先型。企业最根本的需要是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竞争对手甚至是不同的时段,对于企业应该强还是应该大的要求有区别。在强调规模优先时,企业大而不强相比强而不大可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在强调效率优先时,结果正好相反。企业应该根据环境需要把握好做大或者做强的顺序。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大而不强只能是短期可选状态,企业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必须做强才能够发展起来。 其次,要考虑企业发展的战略,在生存的同时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企业往往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一个优先顺序。要么先做强,像一把尖刀快速插入对手薄弱的环节,迅速扩大战果,在对手没意识到或者措手不及时,形成先行者优势;要么先做大,占领尽可能多的点线面,快速圈地,形成将竞争对手包围之势,挤压对方的发展空间。战略步骤要达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对方大,则我强;对方强,则我众。当然,如果对方已经形成了既大又强的垄断地位,企业也就没必要考虑与这样的对手直接交锋,应选择退出这样的市场。 再次,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无论做强还是做大,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合的事。企业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时并不是自身能决定的。有什么材料做什么饭,这是很现实的选择。在某个时期,企业可能有条件提高效率,而另一段时期可能获得了规模发展的良机。企业应该顺时而动,在具备条件时大力发展相应的能力,扬长避短,在长期来看,这种努力都不会白费,必然形成效率与规模的协同效应。 最后,考察产业是否具备效率和规模之间的自然衍生关系。不同的产业在规模与效率的内在联系上可能是不一样的。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通常情况是规模经济带来较高效率,但效率随着规模增大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递减效应。这样,在做大的同时能够实现部分的做强的目的,但随后还是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做强。而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型产业里,表现更突出的是只有做强了,才可能大范围扩展和推广,不强的企业做不大,甚至连生存的机会都很微小。那么在这样的行业里,只有先求强后求大。实际上,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技术和知识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比重越来越大,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不断转化。 汉语常用词“强大”是很科学的搭配,这不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强大”就是强而大,强更基本、更优先。强大者很难被战胜,强而不大者也有一定的生存几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怕的是不强,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只要企业不够强,任何时候都处于竞争劣势,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做大、做强与多元化 国内企业家对于“做大”往往情有独钟,这和我们的传统官样文化有深厚渊源。这种倾向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明显。国企在治理结构和资源占有与分配上的特征,也助长了这一导向。但国企做大的方向却有些偏移。多数案例显示,多元化发展是国企做大的主要途径。 多元化将企业带进了多产品线、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有不同的关联度。企业看起来产品丰富了,产量扩大了,人员和设备增加了,占地更大了,但这只是对规模的错误理解。如果多元化只是关联度低的不同产业领域的简单叠加,带来的应该是范围经济效应而不是规模经济效应。不相关多元化分散了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能力,是造成大而弱的根本原因,最终拖累了企业,只能不断减少负载,由大变小 企业如果想借助多元化做大,更可行的选择是相关多元化战略,而且在进入领域的选择上应以产业链前后向环节或者在关联度高的产业/产品线之间为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不同领域间相互协同和促进的放大效果。这样的多元化是围绕核心产业和产品线的紧致型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的有序发展和扩大。 在国外,也存在以相关度不高的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强企。但那些案例与国内企业是大不相同的。比如通用电器(GE),产品涉及了从小电器到飞机发动机、从娱乐到金融、从塑胶原料到军用传感器的众多范围。通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了,而是企业帝国,她是怎么做到既大又强的呢?这和通用的发展策略和手段有关。通用是从小电器制造起家的,后来逐步扩展到相关性高的产业链上下游,但通用飞速发展的时代靠的不是自己的有机成长,不是靠自己向一个个领域蔓延伸展,而是大规模资本运作,包括重组剥离业绩不够出色的部门和并购业内强企。在通用内部有个策略,任何子公司如果做不到业内前三名,就很可能被重组出售。而并购进来的企业也是业内数一数二的巨头。这种精英选择标准使得GE总部不需要具体参与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总部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不会相互拖累,管理幅度和深度并没有因为多元化而增加,才实现了强强更强更大的结果。 反观我国企业,就会发现,多数情况是进入领域越多,企业越大越乱,管理失控,相互拖累,企业高层忙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些走得比较稳健的企业,如海尔,也是在关联度较高的领域,如白色家电,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而一旦进入关联度不太高的领域,如药业,也是表现平平、乏善可陈。中国企业如果想模仿通用电器的战略,目前无论从市场大环境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微观层面看,可能性都不大。还是集中发展或者相关多元化较为现实可行。 主辅分离政策借读 在担任国企主辅分离的财务顾问时,我们经常听到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突出主业集中发展的微词。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更大”。这种理解似是而非。 所谓“主辅”已经表明,那不是一只篮子放着所有鸡蛋的问题,而是一只篮子里什么都放,有鸡蛋、有鸭蛋、有青菜、有水果、有猪肉,甚至还有油盐酱醋等瓶瓶罐罐。这样组合的风险有多大,已经一目了然。 主辅分离的目的是突出主业、集中发展,先将主业做大做强,形成企业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力。在中国特定的经济形态和政策环境下,国企具备这样做的条件和优势,这是政策合理性的根基。 同时,也要看清楚,主辅分离并不是国企改革的永久性政策,而只是出发点。打造了众多在各产业领域的强企之后,才可能用资本运作手段整合出强强联合的超大型企业,才能有我们自己的可与国际行业巨头对阵的旗舰。这对于国家严格控制的战略性行业尤其重要。中国最终要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在此之前,只剩下几年的有限时间给我们的企业打造这样的快速成长通道,错误的路线将白白浪费掉这宝贵的战机。 当国内出现了一批主业强大的企业时,采用GE那样的快速成长战略才有了可选择的对象,到了那时,相信中国也将有自己的GEs,那将不是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器),而是中国的GIANT ENTERPRISES(巨人企业)。为了明天,我们的企业今天务必放下身段,放弃不切实际的空想和野心,把企业做强做大。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主讲:什么是物联网金融 第2张

智能化物联网时代。其实现在已经有很明显的趋势了。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或变成一个家电指挥人的世界。

虚拟的网络世界! 追答 采纳了吧!

2003年12月29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平安保险集团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一起正式收购福建亚洲银行100%股份。2004年2月19日,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总部由福州迁至上海。2006年年中,平安保险集团斥资10.08亿,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财政局等11家国有股东手中,以1元/股的价格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10.08亿股股份,占深商行总股本的63%。2007年6月16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保险集团旗下子公司平安银行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原平安银行总行改建为深圳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原平安银行福州分行和上海张江支行分别改建为深圳平安银行福州分行和上海张江支行。2009年1月,深圳平安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平安银行。2012年1月19日,深圳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深发展和平安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两行合并方案,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并更名“平安银行”。 深发展公告称,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平安银行将被并入深发展,平安银行注销,不再作为法人主体独立存在,深发展应为合并后存续的公司,公司的中文名称由“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25日晚间,深发展公告称,收到《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更名的批复》(银监复〔2012〕397 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Ping An Bank Co., Ltd.”。 平安银行已于2012年6月注销,深发展将成为新的“平安银行”。更名事宜尚待工商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名称变更登记手续。据悉,000001的股票号码将保持不变。“平安银行”将是从深圳的城商行一跃升级为拥有1.26万亿资产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创建福建亚洲银行福建亚洲银行创建于1992年12月,作为响应政府在金融领域进行外商投资试点而成立的合资银行,由中国银行福建信托咨询公司与香港中亚财务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的福建亚洲银行共同创立,1993年6月2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开业。2003年12月29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平安保险集团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一起正式收购福建亚洲银行100%股份。根据收购协议,汇丰银行将斥资不超过2000万美元收购福建亚洲银行50%的股权;平安保险集团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投资公司,收购余下的50%股权。其后,平安保险集团继续向福建亚洲银行再注入2300万美元,从而使注入资金总额增至5000万美元,持有福建亚洲银行73%股份,汇丰银行持有的股权稀释至27%。 此次收购,平安信托的成本是43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合计人民币3.56亿。更名平安银行2004年2月19日,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总部由福州迁至上海。平安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以保险品牌命名的商业银行。 此项收购将使平安保险得以绕过政策关卡,将经营触角伸向中国快速发展的银行业。首次合并组建深圳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5年6月22日,并于1998年6月更名为深圳市商业银行。2006年年中,平安保险集团斥资10.08亿,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财政局等11家国有股东手中,以1元/股的价格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10.08亿股股份,占深商行总股本的63%。2006年底,深圳市商业银行向平安集团以1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39.02亿股,深商行总股本增加到55.02亿股,加上收购部分小股东股份,平安集团合计持股达49.17亿股,占深商行总股本的89.36%,平安集团此次交易成本为39.09亿。平安保险从而以总计49亿元人民币价格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股权。2007年6月16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保险集团旗下子公司平安银行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原平安银行总行改建为深圳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原平安银行福州分行和上海张江支行分别改建为深圳平安银行福州分行和上海张江支行。再次更名平安银行2009年1月,深圳平安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平安银行。2009年,更名后的深圳平安银行斥资45.95亿,以1.58元/股的价格,按每10股配5.79股向全体股东 配售31.62亿股。由于整合福建亚洲银行,平安保险集团持有平安银行的股份比例达到90.75%二次合并重组深圳发展银行全称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发展银行股票代码:000001),由深圳市数家城市信用合作社整合成立。深发展于1987年5月10日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2010年5月,平安保险集团以向深发展大股东:新桥集团定向发行2.99亿股H股作为对价,受让了新桥持有的深发展5.20亿股股份,交易成本约合人民币167.95亿,交易完成后,平安保险集团持有深发展16.76%股份。2010年6月,平安寿险斥资69.39亿,以18.26元/股的价格,认购了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3.7958亿股股份,每股价格18.26元,认购完成后,平安保险持有深发展29.99%股份。2010年9月,平安保险宣布以持有的深圳平安银行90.75%股份及26.92亿现金,按17.75元/股的价格,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16.39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平安保险合计共持有深发展52.38%股份(26.84亿股),按照2012年8月1日15.16元/股的收盘价计算,对应市值406.89亿,深发展持有平安银行90.75%股份。2011年8月,深发展拟向中国平安定增募资不超过200亿,交易完成后,平安集团对深发展的持股比例将达到61.36%。2012年1月19日,深圳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深发展和平安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两行合并方案,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并更名“平安银行”。 深发展公告称,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平安银行将被并入深发展,平安银行注销,不再作为法人主体独立存在,深发展应为合并后存续的公司,公司的中文名称由“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25日晚间,深发展公告称,收到《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更名的批复》(银监复〔2012〕397 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Ping An Bank Co., Ltd.”。 平安银行已于2012年6月注销,深发展将成为新的“平安银行”。更名事宜尚待工商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名称变更登记手续。据悉,000001的股票号码将保持不变。“平安银行”将是从深圳的城商行一跃升级为拥有1.26万亿资产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12年7月27日,该行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完毕相关变更手续,并取得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并自当日起将中文名称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Shenzhen Development Bank Co., Ltd.”变更为“Ping An Bank Co., Ltd.”(Ping An Bank)。经申请,该行证券简称自2012年8月2日起正式更名……深发展行长理查德·杰克逊表示,两行的IT核心系统最终整合要到2012年10月才能完成;而整合所有工作100%地完成时间,将在2013一季度。2012年8月2日,深圳市深南中路深发展银行大厦32楼会议室,原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肖遂宁与深圳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共同为深发展更名平安银行揭牌,深圳发展银行正式结束了25年的使命,23岁的“000001”将带着“平安银行”的马甲继续行其A股K线传奇。2012年8月15日晚间,平安银行发布合并以来的首份半年报,2012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96.26亿元,同比增长61.7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61亿元,同比增长42.91%。2014年平安银行经历了边发展边整合的“高速路上换轮胎”阶段。平安银行行长邵平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完成调整组织架构、补充资本等“换轮胎”之后,该行进入快速发展期。从2014年一季度经营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大大好于预期。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邵平表示,未来3到5年商业银行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形成重大分化,各银行一定要找准定位和商业模式。综合金融将是平安银行最大优势之一,随着该行零售大事业部制建立完成,将逐步启动集团客户向银行迁徙。对于不良贷款,该行副行长赵继臣认为,2014年在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地方债等方面银行业面临较大风险,平安银行已经提早布局,风险可控。经过一年(2013年-2014年)转型,平安银行已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四大特色,推出面向企业的微信银行、橙E网(线上供应链金融),电商平台类线上融资多个项目、零售新版口袋银行均已上线,该行将在集团统一部署下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