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紧张,只能把横线上的答案写下来)练习71. 4立方厘米 4立方厘米 4立方厘米 4立方厘米2.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3. 答:将最顶上的小正方体挪到第三层的空隙处,就能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新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9立方厘米。4. 答:我在生活中见过体积最大的物体是高楼,体积最小的物体是缝衣针。5. 50厘米=0.5米 50*30*0.5=750(方)答:挖出750方的土。6. 30*30*30=27000(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27000立方厘米。7. 2*2*0.6/4=0.6(立方分米)答:可以切成一个长为1分米,宽为1分米,高为0.6分米的一块蛋糕,每人分到0.6立方分米的一块蛋糕。8. 24平方分米=0.24平方米 0.24*3*500=360(方)答:这些木料一共是360方。练习91. 答:它们的容积不一样大。因为它们的厚度不一样。2. 3*2.5*2=15(立方米)答:它的容积是15立方米。3. 毫升 升 立方米4. 2500 3250 0.6 0.455. 87.5*50*56=245000(立方厘米) 245000立方厘米=245升答:它的容积是245升。6. 127. 15厘米=1.5分米 2*2*1.5=6(立方分米) 6立方分米=6升 6-5.5=0.5(升) 0.5升=0.5立方分米答:这个苹果的体积是0.5立方分米。8. (1)8.04 8040 (2)2750 2.75 (3)7.5 7500 (4)785 0.7859. 14升=14000毫升 14000/700=20(分钟)答:喷完一箱药液需用20分钟。10. 400*225*300=27000000(立方毫米) 27000000立方毫米=27升答:这个微波炉的容积是27升。11. 50*25*1.2=1500(立方米) 80000/1500=53(个) 答:它们相当于53个长50米,宽25米,深1.2米的游泳池的储水量。 (大约)12. 答:(把题抄一遍,答案为“能”)13. 18.6*2.1=39.06(立方米)答:它的容积是39.06立方米。14. 13*2.7*1.5*1.33=70.0245(吨)答:这节车厢里的煤重70.0245吨。15. 22*10*1.8=396(立方米)答:这个蓄水池最多可蓄水396立方米。16. (24-12)/3=4(毫升) 12-4=8(毫升) 8毫升=8立方厘米答:大圆球的体积为8立方分米。 练习151. (1)1,5 (2)1,72. 3 3 6 15 1 17 18 13. A D C4. 1 4 18 35. (从下到上)5 3 6 12 366. (1)3 5 (2)4 27 (3)3 47. (70,50)=10答: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10厘米。8. (48,36)=12 48/6=4(排) 36/12=3(排)答:每排最多有12人,这时男生4排,女生3排。9. (12,16,44)=4答:每根小棒最长是4厘米。 练习221. 1/24 13/18 4/21 11/20 34/63 2/15 5/12 18/352. (1)7/8 11/24 5/12 (2)1/6 13/20 13/283. (1)+ (2)- (3)+ + (4)- (5)+ (6)-4. 1/4+3/8+10/3=37/40 1-37/40=3/40答:一共浇了37/40,还有3/40没浇。5. (1)x=9/28 (2)x=19/24 (3)11/66. 1/12 7/10 1/42 11/30 1/56 17/72 1/6 19/907. 妈妈一共用去这些毛线的几分之几? 7/10+1/20=3/4 答:妈妈一共用去这些毛线的3/4。9. (1)指针指着“6 ” (2)指针指着“1” (3)指针指着“6”10.(横着来)1 1/4 3/4 3/4 1/4 2 1/4 1 2/3 1 1/4 4 1/4 5/4 5/2 5/2 4/5 1/4 811.(随机)12. 1/8=1/8答:可以把6个苹果同时平均分成八份,每个孩子从每个苹果中取一份,每个孩子分得这些苹果的1/8。13.(横着来)7/20 1/10 9/20 2/5 3/20 练习231. 19/30 9/28 5/8 29/36 3/40 2/152. 1-1/4-3/8=3/8(米)答:第三条边长3/8米,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 1-1/5-3/10=1/2答:游览的时间占1/2。4. (1)4/25+19/100=7/20答:海拔在1000米及1000米以下的面积共占7/20。 (2)1-7/20=13/20答: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面积共占13/20。 (3)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面积共占多少? 9/50+19/100=37/100答: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面积共占37/100。5. (1)+ (2)+6. (一条条来)1 5/6 26/45 2/3 1/2 11/457. 1/4 9/10 5/12 1/4 3/4 8. 1/6 1/12 1/20 4/5 练习27(总复习)1. 错 对 错 对 错2. (1)1 20 (2)2 48 (3)5 75 (4)21 633. (这个自己找,谁也帮不了你)4. 6 4 5/3 2/35. 0.32<3/5<5/8<1<2.86. 19/12 5/12 11/6 44/7 7/6 97/207. (4,6)=12 12的倍数:12,24,36,48,60,72,84……答:有72个松花蛋。8. (1)1-3/4-3/25=13/100答:褐煤占煤炭总量的13/100。 (2)褐煤比无烟煤多煤炭总量的几分之几? 13/100-3/25=1/100答:褐煤比无烟煤多煤炭总量的1/100。9. 81 0.7 0.56 230010. 25*30-5*5*4=650(平方厘米) (25-5*2)*(30-5*2)*5=1500(立方厘米)答:这个盒子用了650平方厘米铁皮,它的容积有1500立方厘米。11.(自己想,谁都帮不了你)12. 4*4*4-8*6*(4-2.8)=6.4(立方分米) 6.4立方分米=6.4升答:缸里的水溢出6.4升。13.(1) 一班: 平均数:(8.8+8.2+8.4+8.5+8.6+8.4+8.3+8.1+8.3+8.5+8.6+8.7)/12 =101.4/20 =8.45(秒) 中位数:(8.4+8.5)/2 =16.9/2 =8.45 众数:8.3,8.4,8.5和8.6。答:一班数据的平均数是8.45秒,中位数是8.45,众数是8.3,8.4,8.5和8.6。 二班: 平均数:(8.5+8.3+8.4+8.5+8.3+8.4+8.3+8.4+8.5+8.4+8.4+8.4)/12 =100.8/12 =8.4(秒) 中位数:(8.4+8.4)/2 =16.8/2 =8.4 众数:8.4答:二班数据的平均数是8.4秒,中位数是8.4,众数是8.4。 (2)8.45秒>8.4秒答:我认为用平均数来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如果这两个班进行50米的往返接力比赛,我认为二班获胜的可能性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pooikiuuhu

wang shang zhao

练习十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写身边的一个人》磨课经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第一小学 金丹丹  今年10月份,我有幸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参与录像课观摩评比。在准备录像课的这几天里,我和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反复思考、反复钻研、反复修改,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实践中践行教育的真谛。  回顾从设计初稿产生到确定教学设计,再到参与评比这一过程,虽然是极其辛苦和极具压力的,但我的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来自于有效而又有趣的教学设计。  写作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最头疼的事,因为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写的精彩,写的与众不同。所以对于作文课,难就难在如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产生写作欲望。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关于教学设计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语文新课程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写作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的“儿童学习任何事物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本节作文课时,想办法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并抓住写作材料,产生写作欲望。因势利导,指导兴味作文。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观察身边的人物,发现身上的特点,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自由命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天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猜人物、吹气球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很快就被带入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进入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取方法,在活动中搜集写作素材。  (二)重视作文的生成过程  以前,常听别的老师说,最不会上的就是作文课,最不见成效的也是作文课。学生作文时,一动笔就落在了作文本上,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碰到天黑就住店。作文写成后,连读第二遍的习惯都没有,更不用说用心修改了。导致的结果是,作文下发后,学生只看等级与评语,再无别感。更有学生为了应付上交,常常剽窃。转抄他人作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让学生写成初稿后,我先选择一篇描写较为苍白的文稿,全班共同修改,在修改中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经过二次修改后,让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展示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在倾听、交流中学习;在阅读、推敲中完善,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再进行定稿。  (三)重视作文写法的指导  写作就是努力写自己想写的话,所以我们在作文课上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富有个性的表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亲自去感受体验生活。正如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作文须有章法,而不是材料的拼凑。我在设计本节作文课时,先出示一篇范文,这篇范文描写的是本校的一名体育教师,学生比较熟悉,而且特点明显,便于学生猜测。在分析这篇范文时,我先对这篇范文进行比较细致的解读。让学生掌握写人物的一些方法,同时在相机出示板书,形成写作提纲,便于学生接受和运用。在展示的环节,师生共同交流时,适时的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和成功之处。同时让写作优秀的学生谈谈自己写作时的想法,这样更有助于全体学生分享成功的经验。   (四)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要多阅读,多积累,作文就不再苦,不再难了。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将积累作为一种习惯对学生进行渗透。比如对于个别学生精彩的片段,我在讲评时,总是要问学生哪里来的灵感。当然这灵感来自平时读书时的积累,来自于学生对积累语段的灵活运用。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无论从学习能力还是从知识水平上都有差距。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不同的问题,搭建不同的表达平台。既要照顾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又不能打消表达有困难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关于问题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看,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在第一次试教中,就发现教学效果不如想象中的理想。如,在点评第一次学生的习作时,虽然学生们也积极举手发言,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找对方的缺点,缺点说了一大堆,优点反而没找到。而且对于这些缺点,并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结果第一次讲评习作变成了“批斗会”,被讲评的同学第二次的习作依旧没有完善。  问题出在哪?业务校长边晓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让学生进行点评时,老师并没有强调要优点大家分享,不足共同修改。正因为老师的要求没有明确,所以很多学生都在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展示的习作。宋福杰主任建议:“在进行第一环节的展示之前,先提出点评要求,一句话过渡。”事实证明,这个问题经过这样处理,学生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就没有再出现第一次的现象,孩子们纷纷从学习和商榷的角度来点评,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再如,对于范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学生能够找到并准确表述,但在写作文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没能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观察时还没能做到细致入微。所以我想将一开始设计的坐在座位上吹气球这一小游戏完善。让学生从抽取游戏道具开始就有一种期待感和好奇心,游戏道具抽取完毕后,让学生将手中的道具在对手面前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观察对方的表情。整个游戏过程都采用面对面这一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些观察和发现的机会。我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试讲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教学方案  1、第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请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猜出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物。小小文字游戏的设计既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重现,同时也将写作方法进行了渗透。  2、第二环节采用分析范文,总结方法这一教学思路。让学生通过读这个片段,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都从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描写?然后老师总结:要想把一个人物写得鲜活,不仅要写出人物的外貌,而且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还有心理活动,此外还要通过具体真实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3、第三环节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吹气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认真观察,捕捉细节。在观察表情的同时揣摩对方的心理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4、第四环节是综合练习,练写片段。在本环节中,我强调学生要写出人物的特点,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写作技巧。在交流的环节,先选择描写较为苍白的一名同学的习作,大家帮忙修改。接着选择描写较好一些的文章,再让大家进行修改,有好的语句资源共享,有不足之处大家共同商榷。最后让学生为自己的习作想个有创意的名字,为文章起到润色、点睛的作用。  5、第五环节为归纳写法,总结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我除了对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写作方法的归纳外,还设计了送名言这一方式,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推敲,只有书藏万柜,才能下笔有神。  通过四次对教学设计的修改,才开始录制这节课,学生刚开始上课,也许是因为录像的缘故,学生有些紧张,但随着我用亲切的语言、甜甜的笑容开始实施教学设计,学生忘记了紧张,渐入佳境,一时间课堂上欢声笑语、文思飞扬。我们的教学效果终于达到预期目标。   没有有效教学设计是不可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的。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活力也将是我今后努力与追求的方向。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小学课件不好找呀

百度一下

you

同求啊!

在新课标教学网上有很多资料可供下载

在好课件吧可以下载

高考资源网

你百度一下:课件易,比较全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相关小学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课件,百度一下“全国最优秀教学软件”,jxruanjian,我们学校试用过很不错。

第一课件吧。

好课件吧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二、课内练习。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2、课外作业:板书设计: 轴 对 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旋 转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学习例题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5.课内练习:2.第6页2题。3.第9页4题、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 欣 赏 设 计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五、布置作业: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图案1 图案2图案3 图案4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展览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二、学习新课(一)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二)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1、 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2.作品展示。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出示: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二、新授:(一)找因数: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师:你是怎么找的?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二)找倍数: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汇报:2、4、6、8、10、16、……师:为什么找不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三、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四、独立作业:完成练习二1~4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2、练习: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三、巩固练习:完成p19做一做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课题: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教学过程: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3、集体交流方法。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1、2题。四、课题小结: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我知道: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二、课内练习。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2、课外作业:板书设计: 轴 对 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旋 转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学习例题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5.课内练习:2.第6页2题。3.第9页4题、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 欣 赏 设 计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五、布置作业: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图案1 图案2图案3 图案4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展览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二、学习新课(一)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二)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1、 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2.作品展示。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出示: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二、新授:(一)找因数: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师:你是怎么找的?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二)找倍数: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汇报:2、4、6、8、10、16、……师:为什么找不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三、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四、独立作业:完成练习二1~4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2、练习: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三、巩固练习:完成p19做一做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课题: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教学过程: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3、集体交流方法。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1、2题。四、课题小结: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解答51分之48等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