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日》翻译全文

《春日》宋代-朱熹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扩展资料: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朱熹是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孔子是极其崇拜的。孔子曾在山东洙水与泗水之间讲学,教弟子弹琴唱歌。因此,“泗水”就是借代孔子所在。而“寻芳”则是隐喻到圣人那里寻找济世之道,寻找复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46333宋王朝之道,即收复河山之道。《春日》这首诗,通过他所写的意象,不仅寄寓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而且深藏着宇宙的丰富哲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日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袭景致。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作者:宋 朱熹赏析:首联点百明了游玩时的天气状况和地点,颔联、颈联和尾联介绍了在游玩时看到的景色,尾联”万紫千红总是春“表现了百花争春的景象,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充分体现了春天度景象,春风拂面,万紫千红的景象。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农村自建房设计图二层l形地基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copy:  题、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百,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度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问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答,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  题、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9663330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原文:春日作者: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76665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但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2、朱熹轶事——追索其诗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熹

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抄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扩展资料: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袭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zd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①无边光景一时新。②等闲识得东风面,③万紫千红总是春。④注释①胜日:良辰。寻芳:游春踏青之意。泗水:古水名,在今山东。春秋时孔子在泗水北岸讲学授徒。朱熹并未到过泗水。诗人在这里以泗水指代孔学,也泛指圣贤之学。②无边:无穷或无限。③等闲:寻常、随意。此句意谓在寻常的环境里,终于领略到东风的真面目,即圣贤之真蕴。④“万紫”句:指洞房浩荡,景物焕然。万紫千红的景致,皆是春光点染而成。背景据香港刘述先教授查证,此诗及《春日偶成》、《观书有感》均作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巳。又《大同集》将此诗题作《和胡先生寻芳》,似为和胡籍溪而作,籍溪卒于绍兴三十二年,故此诗当作于此前。此时朱熹经延平李先生指点,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过程,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自感心胸开阔。又说,朱熹有一天在午睡,梦见自己亲自到泗水之滨朝拜孔子,醒来后仅是南柯一梦。现在泗水还在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要圆此7a64e4b893e5b19e31333431346362梦,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故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诗,以寄托自己的思愁。浅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它借景喻情,深入浅出地阐明“圣贤之道,化育万物”的哲理。首句用“胜日寻芳”四字,点明时间和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寻芳”所记。第二句迭进一层,“无边光景一时新”,可说是对首句“寻芳”的注脚,暗喻孔孟圣学广大精微,奥妙无穷,引人入胜。第三句用“识得东风面”转为议论抒情,暗指悟得孔孟圣学之真蕴。“识”字是“寻”字的结果,是因“寻”而“识”。末句对春天写得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实则暗喻一旦把握圣贤之学要领,则心地名彻通畅,豁然开朗。诗人精心用词造句,写得生动流丽,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读后,只觉春光满眼,好象身游其间,反而不觉得是在说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故为后世所传诵,并被列入《千家诗》的第二首。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春日》翻译: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来到孔子曾经生活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寻常都知道有春风,但是要想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原文:春日作者: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但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2、朱熹轶事——追索其诗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7a64e58685e5aeb931333433626439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春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6383537。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中文名: 朱熹 别名: 朱元晦、紫阳先生、 国籍: 中国(南宋) 民族: 汉 出生地: 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出生日期: 1130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 1200年4月23日 职业: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主要成就: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品: 《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词结有《晦庵词》。 籍贯: 徽州府婺源县 谥号: 文 爵位: 徽国公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 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阳崇安县。晚年定居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30333662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任满后,请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绍熙间(1190~1194),朱熹应在祥芝芝山讲学的著名学者邱葵的邀请,到芝山游览,与邱葵互相唱和,并留下题咏芝山的诗文,其诗曰:“床头枕是溪中流,井底泉通石下池。宿客不怀过鸟语,独闻山雨对花时。”后人将此诗刻石立碑于芝山上。[1]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在乐安流坑为村口“状元楼”题写了匾额。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在东乡路过润溪(水名)时,留有《过润溪》诗。   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7)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淳熙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今富奇汽车厂址),以纪念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   他一生虽谈不上富足,但是也不能说是贫困,总体处于小康水平。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朱熹祖籍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宋绍圣四年生于徽州婺源,宋绍兴十三年卒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朱熹祖籍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宋绍圣四年生于徽州婺源,宋绍兴十三年卒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朱熹出生地--南溪书院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翚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19岁[绍兴十八年(1148年)]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年),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元顺帝时封为齐国公,明庄烈(崇祯)改称先贤,清康熙五十一年由东庑升入大成殿哲位配享。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后世儒家发展来看,他不遗余力地将儒家推向了顶峰(再来一步就是悬崖),为后世中下阶层人民思想解放打下伏笔(抑制思想解放)。为人民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和诗曲。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春日 【宋】 朱 熹 胜日⑴寻芳⑵泗水滨⑶, 无边光景⑷一时⑸新。 等闲⑹识得⑺东风⑻面⑼, 万紫千红⑽总是⑾春。 【注释】 ⑴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⑵ 寻芳:游春,踏青。 ⑶ 滨:水边。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⑷ 光景:景物。无边光景:一眼望不到边的风光景物。 ⑸ 一时:一下子。 ⑹ 等闲:平常、轻易。 ⑺ 识得:认识到。 ⑻ 东风:春风。 ⑼ 面:面貌。 ⑽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灿烂景象。 ⑾ 总是:都是。 【题解】 这是一首借泗水寻芳宣扬圣人之道的的理趣诗。因孔子曾在洙、泗之间教授弟子,所以诗的首句便提泗水。从题目“春日”看,似为游春之作,然而,在南宋时期泗水已被金人侵占,朱熹不可能去泗水游春,所以这首诗是虚构想象之作,而泗水就是暗指孔门。诗的字面意思,在于说明大自然具有无限蓬勃的生机,因此万紫千红,触处皆春。而实际上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他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6383537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当今常用来形容祖国形势一派大好,或者文艺园地百花争妍的情景。 【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欣赏】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