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敬仰的互联网正在走下神坛。

曾唯BATJ马首是瞻的媒体报道的声音越来越小;曾被人津津乐道的乌镇互联网大会逐渐沉寂;曾经恨不得挤破脑袋也要进大厂修福报的年轻人,将目光转向了体制;曾经享受过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服务的90后也开始吐槽互联网的套路……

犹记得2017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火的发烫,各种新概念让人眼花缭乱,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人在众多消费者与创业者的眼中,犹如神话一般的存在。互联网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驰骋在各个领域,同时也促使实体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整个过程不足十年,中国互联网究竟怎么了?

有钱能使磨推鬼

有句老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之所以说是老话,可能也只适用于古时候。真正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见识到了资本操控舆论的力量之后,才发现“有钱能使磨推鬼”。

去年4月份,阿里天猫总裁原配在微博喊话网红张大奕不要再来招惹自己老公,嗅觉敏锐的吃瓜群众蜂拥而上,#天猫总裁夫人手撕小三#的话题迅速蹿红了微博、知乎、小红书等各个平台。但是没过多久,相关内容被删得一干二净,这件丑闻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处理危机公关上,从来没有一家实体企业能像互联网企业这么迅速,也从来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能像阿里这么强悍。出事后不久,作为舆论漩涡的微博快速删掉了相关内容。之前刘强东事件在微博上持续发酵了几个月,也没见微博对此进行干预。

从万民敬仰到“人人喊打”,中国互联网怎么了 第1张

差别对待的背后只是因为资本控制了舆论阵地,即阿里是继新浪之后微博的第二大股东,这也就不难理解微博撤热搜为什么会如此迅速。毕竟是自己人出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阿里投资舆论声量最大的微博,意欲何为。

实际上,资本的力量不止如此,互联网圈子里众多玩家都对阿里忌惮三分。针对该事件,不仅知乎删除了相关内容,小红书上相关帖子下面也禁止评论。控制舆论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舆论背后的目的,是为了社会能够更好地发展,还是为了一己私利?答案显而易见。

阿里只是资本控制舆论的一个缩影,为了自身的利益,太多互联网企业对社会舆论进行了干预。大到BATJ小到不知名的创业公司,都可以在舆论控制上上下其手。当互联网成为舆论的主战场,而互联网又是由互联网企业所组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舆论掌控到了资本的手里。

商人是逐利的,从利益出发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的时候,无疑是让商人左右整个国家民众的认知。国家允许吗?当然不可以。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所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也正是因此,近两年,国家对资本操作的一系列事件管控力度越来越大,以此进行警醒。

大鱼、小鱼与虾米

前两年,一个50块单子,加上补贴能收到45块。

今年,一个50块的单子,能收到30块已经是很高了。

这是餐饮店店主的现状,也是互联网企业的现状。消费者付的钱还是那么多,只不过大头从餐饮店店主的身上逐渐到了互联网平台的身上,转变的背后只是因为互联网头部企业掌握了流量入口。

一个餐饮店店主表示到:

餐饮店店主、滴滴车主、消费者甚至众多小型创业公司,似乎都过着一种“互联网头部企业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入驻平台的店主、车主发现单子越接越多了,利润却越来越低了,消费者发现钱花的越来越多了,享受到的服务却越来越少了,自己“赤裸”地越来越厉害了。

从万民敬仰到“人人喊打”,中国互联网怎么了 第2张

而最近一则比较火的小品《互联网体检》,将互联网企业套路消费者进行了完美的还原。没有隐私的互联网时代、永远×不掉的广告、VIP专属广告等,一环套一环的背后,只不过是为了将到手的流量变现。消费者就像韭菜一样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整个商业环境是大鱼、小鱼与虾米,生态是平衡的。因为技术不发达,企业没有掌握太多消费者的数据,因此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能够赚到钱。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头部企业凭借着各种条款与技术进行信息收集,而收集数据越多的企业越赚钱,“胁迫”消费者显得易如反掌,底线也越来越低。他们不仅知道如何让消费者进行多次消费,甚至还可以用赚来的钱吞并企业其他。

于是,小鱼没有了,甚至连虾米都不敢诞生了,“垄断”的时代到来了。

消费者、店主甘愿被割韭菜的背后,其实是众多垂直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只剩一两家。它们似乎在叫嚣着:你没有选择。但是,国家看不下去了。作为企业来说,自身想要发展固然没有错,因此对割韭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为了发展自身搞垄断,通过收购、挤压扼制其他企业的诞生,最终受损害的是国家。

从万民敬仰到“人人喊打”,中国互联网怎么了 第3张

人都是有惰性的,企业也一样,因为缺少竞争对手,便少了一份危机感,创新与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慢,最终影响到的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扼制竞争对手的发展,看似是损人利己,但是当这个“人”是国家的时候,利己也就不会再被容忍了。

褪去神秘感的互联网

被割的多了,自然就清醒了。

最初的盲目崇拜源自于互联网对消费者的确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创造性、体验、效率包括价格等各个方面。最明显的就是购物,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消费者购物可以足不出门地货比百家,可以七天无理由退货,可以查看已买用户对于商品的评价,这些创新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在购物方面的需求。

因为感到新奇,所以互联网消费火了,并且人人叫好。但是,随着网上购物不再新鲜,互联网以工具的形式成为了消费者生活中的常态。消费者不再从内心里崇拜互联网,而众多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是以平常心看待互联网。

从万民敬仰到“人人喊打”,中国互联网怎么了 第4张

褪去神秘感与新鲜感之后,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互联网的利与弊,也敢更加直白地吐槽互联网公司的套路。

消费者对互联网的崇拜归于平静之后,国家对于互联网的监管也逐渐走上了正轨,相关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约束管控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实际上,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能够快速发展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给予了它太多自由发展的空间。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没有人知道未来它会走向哪儿,也没有人知道它会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没有相关的法律对此进行约束,它拥有无限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它可以肆无忌惮地收集消费者的信息,美名其曰大数据;它也可以随意左右舆论,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

到了2013年的时候,国家对于互联网的部分监管条款还是借鉴的国外。

从万民敬仰到“人人喊打”,中国互联网怎么了 第5张

但是,互联网终究是要为国家而服务,因此,就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管,资本的无序扩张以及反垄断终将会成为过去。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分别对《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两项法规征求意见。

互联网已经度过了开疆扩土的蛮荒时代,关于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会越来越健全,消费者也会更加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发展的是与非。褪去光环之后,互联网企业会摒弃浮躁真正沉下去。而接下来的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我国众多实体企业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从互联网企业身上借鉴更多的经验,也可以少走更多的弯路,也必然会有一批伟大的企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