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网络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Internet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2)感知网络媒体内容的复杂性,认识到Internet既是信息宝库,其中又有不少信息垃圾; (3)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学生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意识到净化社会空气,纯化社会信息,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因而青少年应从现在做起,努力成为真善美的传播者,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2、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通过实践,学会对网络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提高学生择取有益信息和抵制有害侵蚀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网络、信息社会、虚拟社区等基本概念,了解网络传媒在当今信息社会给社会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冲击,知道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大众传媒的良性作用。 二、教材分析: 1、内容概述 本课内容为“网络中的生活”,借助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第四媒体”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网络传媒对青少年的交友方式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呈现出网络时代人们生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教学提纲 网络中的生活 (一)网络的概念 1、什么是网络? 2、网络的功能:传递信息 资源共享 (二)网络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改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2、为远程教育开阔了前景 3、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网络的利和弊 (讨论) 利 > 弊 ? 弊 > 利 ? (四)正确看待网络传媒 1、网络的利弊是同时存在的,有其两面性; 2、要客观的、全面的看待网络的利弊,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3、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意识,扬长避短,健康使用网络; 4、从自己做起,为净化社会空气,纯化社会信息,尽一份力。 3、重点、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网络传媒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学会对网络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提高择取有益信息和抵制有害侵蚀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网络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初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PPT),通过电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学生注意力; 2、安装Windows2000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设置本机为虚拟服务器,放置网页程序,制作投票系统并加入苏州立达中学初一(12)班 班级网页中,查找关于“网吧猝死”和“网络受骗”的资料,在班级主页中设置专题栏目讨论;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近有什么重大事件的发生? 生:十运会、神州六号飞天、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召开等 师: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知这些信息的? 生:听说、报纸、电视、广播、Inter网等 师:在众多信息获取渠道中,你认为最迅速的是那一种?为什么? 生:网络(计算机网络)和电视直播,几乎可以同步了解,甚至观赏。 师:很好,电视是被动的接收,而网络可以互动的交流,信息量更大。因此,上网也许是我们许多同学的选择。 (播放幻灯片)(GIF小动画,一个婴儿被内裤吊在一根横杆上,手脚不停舞动) 师:看到这副动画,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有趣?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生: 好笑;婴儿非常危险;在挣扎;游泳;他要去上网(哈哈……笑); 师:讲到上网,我们同学一定有很多想法,那么你们怎么把这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1303064副动画和青少年上网联系起来? 生:我们就相当于这个婴儿,在网络空间遨游,有很多收获,但也可能有一定危险,而老师、家长就是保护我们的横杆。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 (板书) 生:多台电脑连接在一起,可以共享资源、传输信息; 师:答的很好,请大家看屏幕 (投影) 计算机网络,其实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课堂环境的教学设计。为zd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开展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教学(学习)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习(教专学)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学习(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任务来驱动;  学习(教学)过程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  学习(教学)成果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师、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属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copy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百,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度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知,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道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计算机网络简介》教案所用教材:《信息技术》,陈纯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所教章节: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简介》一、教材分析: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而网络的简介又是学生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整体性的认识,在前两节上网操作的实践经验上进行理论小结,由对网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其“知所以然”,在以后更深入地实践操作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节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含义、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三个方面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简介,其间安排了两个有关服务器与工作站、传输速率的“小知识”以进一步扩宽学生的视野。其重点在于网络的作用与分类,难点在于通信协议、服务器、工作站专业术语的理解等。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上的个别表述已经欠妥,有待商榷。如讲通信设备时提到 “常见的网络设备有网卡、网桥、网关、路由器等”,其中的网桥与网关功能已经逐步被交换机、路由器所取代;又如讲广域网时提到“广域网的速度要比局域网低得多”,但随着千兆位以太网、ATM以及10G以太网的出现,广域网的速度已经可以超过局域网。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网络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能力目标:能够区分不同的网络类型、估算100Base-T的实际传输速度情感目标:从网络的发展感受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使用网络的热情三、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其中又不乏实践成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结合校园网络实例讲解基础概念外,还可以利用Internet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自行查找有关交换机、路由器的资料,培养他们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中的有关以前成立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表述,让学生充分感受网络的发展速度,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本节课以学校的网络机房就地取材,结合平时的上网实践和常见的计算机设备逐步引7a64e58685e5aeb931333330323937入构成网络的三个要素:通信主体、通信设备、通信协议,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风网络的一般定义。在其间补充有关交换机跟路由器的简单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推荐www.google.com)查找有关设备的图片信息,并协助对所查出的图片进行辨别。在介绍网络的作用和分类时,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熟悉的一些应用,如我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我校校园网结构等,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通过对“传输速率”小知识的扩展,以我校校园网为例,设计一材料解答题,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时间分配如下:3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2分钟 3分钟四、教学准备:1、硬件:赛扬466/32M/10G学生机器,一人一机,优派液晶投影机(1700流明),以100M交换机构建局域网,通过共享ISDN方式访问Internet。2、软件:Win98、IE5、Office2000、Acdsee4.0,另外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幻灯片代替板书,加强视觉效果。3、资源:高中信息技术课本、搜索引擎http://www.google.com。学生在本课时之前已经能够使用IE访问Internet,并能够保存网页和图片,会使用搜索引擎。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通过我们前几次课的上网实践,我们已经初上领略了因特网的魅力以及网络给我们所带来的便利,那么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又有哪些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二、新课:1、 计算机网络的含义1 通信主体 ——计算机2 通信设备3 ——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以及双绞线、同4 轴电缆、光纤等(任务一:通过Internet搜集有关交换机、路由器的图片,并对搜索结果进行辨别。)5 通信协议——TCP/IP协议簇6 定义:分布在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照一定的协议,通过通信介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2、 网络的作用1 资源共享2 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3 远程通信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通讯范围和距离)1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2 LAN)特点:范围小、速度快,如一所学校,一座工厂等3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4 MAN)特点:一个城市联网③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特点:一个省、国家、国际联网,速度快4、材料:传输速率又称带宽,是衡量网络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它是指网络传输信号的速度,其单位是“位/秒”(bps)。如1Kbps指的是网络每秒能传输大小为1024个二进制位的信息。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同一类型的网络又可以分为10M、100M、1000M网络等。在通常的快速以太网(即100M以太网),由于各种原因,其有效传输效率约为20-30%。(任务二:根据以上材料,请通过计算回答下题)我校采用的是快速以太网,请问在通常情况下,通过网络在两台机器之传输大小为100M(Byte)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与下列选项中的哪项最接近?(D)A、1秒 B、4秒 C、10秒 D、40秒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以太网每秒能传输100M二进制位信息;第二步:其有效传输效率为20-30%即20-30M二进制位信息;第三步:一个字节有8个二进制位,则20-30M二进制位可折合成2.5-3.75M字节,即每秒传输约3Mp字节;第四步:100M字节需30几秒;D选项最为接近。第五步:验正。制作一个123M的大文件(WINZIP格式),通过局域网的两台机器进行实时拷贝,利用计算机自带的时钟进行计时,所花时间是45秒。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了网络的一般作用以及常见分类方法,最后通过计算了解了有关传输速率的问题。课后大家要做好复习,注意区分几个概念的区别。(任务三——课外完成)利用Internet,搜索有关资料,整理一篇有关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的小论文。讨论计算机网络的构成要素利用Internet独立或分小组完成任务一归纳出网络的一般定义结合校园网的应用实际,讨论网络的作用与好处讨论几种网络的不同特点,辨别不同类型的网络根据幻灯片上的材料,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并由一个学生通过实际传输大文件进行验证。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从基础教起,简单的入门开始。

上网校名站

一、信息技术的教学的几个原则1.打破模块——分散学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比如先学操作系统,后学应用软件,先抽象,后具体,好像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已经成了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否掌握信息及信息处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让学生了解、理解或初步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受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在初始阶段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比如让学生打一些益智的游戏,用一些辅助学习的软件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游戏中逐渐掌握了鼠标的操作,对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桌面等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基本操作为主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引入相关的知识、名词、术语、思想与方法,用到一些,介绍一些,暂时不用的,以后用到时再介绍。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可以在学生已经反复地保存和打开自己的作品后再引入。这样虽然打破了信息技术学科体系本身的惯例,但为学生建立起了科学的学习顺序。2.任务驱动——做中学传统的观念认为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按菜单进行讲解,把菜单上的项目一条一条的逐一介绍,学生听起来空洞、枯燥、无味,离生活、学习相距甚远。本来是学生最喜欢的东西,却让学生越来越感到乏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e68a84e79fa5e9819331333361303736们的探索过程。3.学科整合——综合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其它各学科、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结合。4.主动探索——自主学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老是对学生不放心,总认为我不说,学生可能就做不好,甚至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等教师去发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构建向上攀爬的支架。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5.互相帮助——协作学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同学和教师都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启发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区别什么是信息技术呢?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是人类以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舆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部分要站在这样的角度上考虑其内容。 我们认为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陷入误区之中,必须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浪潮,尽快把计算机课程转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分辨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和的区别。简要说来,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或者主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一门新的课程,我们期望它不仅要理念新、内容新,更重要的是方法一定要新。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学习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要求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信息并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裨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呢? (1)把内容的学习融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以《网上台湾岛》单元为例,IE浏览器的学习不是停滞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而是在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反复上网浏览信息、搜寻信息、选择信息等环节使学生理解IE浏览器及其使用;(2)主题――选题――专题。研究的题目一般遵循从宽到窄的原则。也就是说,随着与研究题目相关信息的不断深入,要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使研究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二)协作性学习在协作性学习中,学习者以多人为单位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协作性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三)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力和机会,如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自主性学习的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本质在于学习,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优化。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单元的主题就是校园和校园的周边环境,所以学生兴趣很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最后,照顾好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说来,年级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年级越高,认知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即便是同一年级,年龄相同,不同同学的认知水平也可能不同。另外,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认知状况。三、“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主题活动、自主学习、反馈评价。 1、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联想,发展能力。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主题活动,即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师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获得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在获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好的主题活动需要通过好的学习方式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加深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得出小组的学习心得与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四平八稳的精神。 4、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计算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互动性第一,发展计算机软硬件使用的易用性。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软件的使用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也是发挥互动性的前提。第二,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这是体现教学的互动性的关键所在。身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就等于获得财富,教学过程也不例外。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同时教学者本人也要努力关注有关教学知识,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在教学中进行反馈和补充,掌握了这些教学方法和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统计分析,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围绕互动性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沉闷的课堂教学可结合教材适当采用视像、音频、图片、幻灯等多种的媒体教学加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速度,详加讲解,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此外不仅要因“人”施教,还必需因“教材”施教。计算机科学信息化的更新程度一日千里,同时职业教育要肩负培养具备社会就业的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因而教材的更新周期也会相当快的,故教师应在不断留意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互联网等资讯或学生自我反馈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及时选择合适教材或参考书籍指导学生学习。总之,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并实施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正是教学互动性的追求目标。第四,通过实践指导,激发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个人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尤其应该重视实践指导,往往部分课堂上难于理解的知识环节,通过学生亲自上机实践,教师从旁指导,更易于学生克服薄弱环节,并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百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七.教学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回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导入新课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二)讲授新课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答次、有坡度、有密度。(四)归纳小结(五)作业安排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