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2、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3、圆和圆位置 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两圆外离 d>R+r两圆外切 d=R+r两圆相交 R-rr)两圆内含 dr)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初中这些很基本的相离相切(内切外切)相交这些的概念要讲的更多的是圆与直线和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但应该不会放在解析计算中考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圆与圆的内切、外切,相交,包含关系,只是简单的判断。更多的在高中的解析几何中学。

学啊,在初三学的,但是基本上是感性的接触,更多的在高中的解析几何中将会学习,就是计算~~ 追问 都学哪些?大概说说·!快啊!!多谢! 追答 就是内含,内切,相交,外切,相离~~

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 孙 琳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必修2中第四章《圆与方程》第二节“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直线的方程”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直线与方程.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可以用方程表示,通过方程,可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的交点等问题.本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的几何特征,建立它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方法,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解析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将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它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借助直线的方程和圆的方程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两种判断方法.一种方法,根据学生初中学习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的基础上,将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方程组,通过讨论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本方法主要突出坐标法的思想且具有一般性,可类比地推广到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同类问题的研究中.另一种方法,根据学生初中学习的直线与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即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比较.该方法,涉及到把点与坐标、直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实现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结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方法属圆的个性范畴,不能推广.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直线与圆的位置这一几何特征,是通过点的坐标和直线、圆的方程来研究,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在学习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结合本节课内容,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研究过程来看,由“几何问题(位置关系)”到“代数问题(坐标、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联立方程组等),再到“几何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充分体现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转化过程,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有,通过具体例子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来归纳总结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坐标法的基本思想.二、教学目标设置(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熟练掌握判断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与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的问题.2.(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要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转化”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二)目标解析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但只停留在结论层面.本节课将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掌握的直线、圆的方程来探究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比较(会涉及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思路简洁,学生易接受,但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求出公共点的坐标.另一种方法是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方程组,根据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充分体现“数学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同时为选修2中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坚实基础.掌握判断位置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利用坐标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与位置关系相关的问题.2.数学思想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渗透孕育期、领悟形成期、应用发展期、巩固深化期四个阶段,而非能复制与灌输.在探究利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存在,并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观察、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通过利用坐标法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三、学情分析(一)学生程度我所面临的学生是高一新生,所授课的班级中考数学平均分较低,学生层次不同,存在一定差异.虽经历了必修一集合、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但解析几何的学习刚刚开始,对坐标法还处于了解的层次。(二)知识层面1.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2.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必修二的第三章初步学习了坐标法.(三)能力层面1.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2.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3.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的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比较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部分学生可以在研究直线的交点的基础上来完成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通过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研究,但学生仅仅停留在模仿、类比的知识表面,知识的来龙去脉并不知晓,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难点: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四、教学策略分析1.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2.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3.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少讲,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互相评价,总结解题经验.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解法的归纳以及坐标法的思想是否得到落实上.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问题1:(1)根据图(一)直角坐标系中圆的图形,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2)在图(一)中根据直线的方程画出直线,并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在图(二)中根据直线的方程画出直线,并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在图(三)中根据直线的方程画出直线,并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师生活动:学生动手画图、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一边讲解做题过程一边与同学们核对.【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锻炼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同时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还体现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由图形获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判断方法的直观认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思考1:在核对的过程中,图(三)的结果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的答案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有的同学认为是相切,思考到底哪种情况是正确的呢?师生活动:教师制造矛盾,让学生发现通过图形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又没有更好地理由否定对方的结果.【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体现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思考2: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交;(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判定:设圆的半径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1)当时,直线与圆相交;(2)当时,直线与圆相切;(3)当时,直线与圆相离.两种方法:①根据定义(根据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位置关系);②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进行补充.【设计意图】以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构建新知问题2:既然画图形存在误差,思考不画图,不通过图形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借助问题1中(2)和(3)为背景进行思考讨论.(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圆的方程是,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圆的方程是,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师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指导,讨论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代表写在黑板上.【设计意图】由较简单的问题导出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思考3:如何利用坐标法的三步曲总结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比较的方法?师生活动:学生讲解,教师板书总结的过程,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评.【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特征解决这个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思路简单,容易获得结论.思考4: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让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这种方法要让学生先理解几何元素及关系如何用代数表示,充分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假设直线与圆有公共点,设为,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下列对应关系.几何元素及关系 代数表示点直线圆点在直线上点在圆上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是 点的坐标是方程组的解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完成用联立方程组的方法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完成利用坐标法的三步曲总结这种方法.【设计意图】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元素:点、直线、圆;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运算,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让学生体验坐标法的思想.借助几何画板平台,让学生真正理解“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思考5:总结利用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方法一:设直线,圆可由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当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交;当方程组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切;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离. 方法二:设直线,圆可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断:(1)当时,直线与圆相交;(2)当时,直线与圆相切;(3)当时,直线与圆相离.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归纳: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几何特征代数特征 ()式有两组实数解 ()式有一组实数解 ()式没有实数解公共点个数 两个 一个 没有【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概括出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来判断它们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自己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三)小结新知问题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争议”的问题(4)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圆的方程是,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师生活动:学生任意选择方法,进行判断,教师巡视、统计选择两种方法的人数.对比两种方法.【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利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充分体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可以对解法进行归纳,并体现坐标法的思想.一种方法属圆的个性范畴,不能解决公共点的坐标,也不能推广;另一种方法具有一般性,可以解决公共点的坐标,也可类比地推广到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同类问题的研究中.(四)巩固新知问题3:已知圆的方程为,直线过定点,斜率为,当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时,分别求的取值.师生活动: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巡视指导,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提出解题的规范要求.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由“几何问题(位置关系)”到“代数问题(坐标、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联立方程组等),再到“几何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充分体现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转化过程,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五)归纳小结问题4:(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3)本节课蕴含哪些数学思想?(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疑惑?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的角度,层层深入,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认识,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六)布置作业1.已知直线与圆心在原点的圆相切,求圆的方程.【设计意图】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圆的方程,帮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同时达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2.一个小岛的周围有环岛暗礁,暗礁分布在以小岛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为30km的圆形区域.已知小岛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港口位于小岛中心正北40km处.如果轮船沿直线返港,那么它是否会有触礁危险?【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3.(选做题)已知直线和圆:,(1)请你具体给出、的一组值,使直线和圆相切;(2)当直线与圆相离时,、应满足什么关系;(3)若,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了分层教学,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考点5: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考点6: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考点7: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考点8: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考点9:画二次函数的图像(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考点10: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考点11: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考点1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考点1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考点14: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考点15: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五、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考点16: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考点17: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考点18: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考核要求(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考点19: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考点20:统计的含义(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考点2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考点22: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考点23: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考点24: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中考数学高频考点汇总二次函数(4个考点)考点1: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考点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考点3:画二次函数的图像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考点4: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考点5: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考点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考点7: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考点8: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考点9:三角形的重心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考点10:向量的有关概念考点11: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考点12: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45°、60°角的三角比值。考点1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考核要求(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考核要求:(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考点24:统计的含义考核要求:(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考核要求:(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注意:(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考核要求:(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更多文档资料可以联系我~

初中数学复习备考资料-8个需要熟悉的知识点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1.cos30°=。2.sin260°+cos260°=1。3.2sin30°+tan45°=2。4.tan45°=1。5.cos60°+sin30°=1。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一、 锐角三角函数二、 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绝对值、相反数、倒数、乘方三、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四、 科学计数法五、 二次根式六、 统计七、 概率八、 三视图九、 幂的运算十、 分式运算或分式方程十一、 方程或方程组十二、 正多边形十三、 平移、旋转、折叠十四、 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十五、 四边形十六、 圆十七、 正比例、一次、反比例函数十八、 实际问题与函数(侧重分段函数)十九、 二次函数二十、 方格问题例举

北师大中考数学总复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第1张

这个问题太泛,不便于回答啊。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还是比较多,重点可以说就是你那地方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把握好数学中考考试说明,关键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走,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初中数学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块。六个学习内容:数感、 符号、 空间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1)“数与代数”包括 数与式(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及运算)、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2)“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变换”、“图形与推理”等【大范围讲包括点、线、面、体,小方面说是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全等、等腰、直角等)、四边形、圆、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以及视图与投影等】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3)“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4)“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北师大中考数学总复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第2张

12999网站比较全,辅导资料和教材都有,还不用什么积分或者充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