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乃豆丁精品文档,与教材同步,内容全面、丰富,是教师教学备课的好工具,学生复习的好帮手,是一份值得关注的文档。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几和第几》练习一课件PPT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多思乐学教育联盟推出一款多思动漫数学数学体系,可以解决老师备课的难题,而且这款动漫数学体系完全根据新教改的精神创作,同时你还可以登录多思乐学网同更多的同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拓展教学思维。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课件有 但不知是否适合你的学生 可见的作用是方便 省时 不需要太花 所以设计起来很好做 实施“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模式 教起来轻松 课件设计也简单 花点心思设计好自学指导就行了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课本习题ppt课件 第1张

复习要把握时间和频率 ①时间:当天学的东西当天就进行复习,时间拖得越晚,遗忘率就越高。复习时一方面通过看书、看笔记来回忆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做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强化。若五、六门甚至更多的功课需要复习时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练习课的结构 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如何优化数学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弄清课堂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课一般分为“巩固性练习课”和“综合性练习课”。这两种练习课的形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巩固性练习课较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而综合性练习课则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它们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必须交待清楚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及其要求、对每个环节所在达到的目的要进行及时小结、最后还应该总结评讲。 弄清了练习课的课堂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练习课是“以练习为主”,“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而在练习课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教师应当做到:(1)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2)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3)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4)在易混知识处设问;(5)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6)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7)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 二、注意练习形式,追求练习设计的内涵 1、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我个人认为,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具体做法是: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 2、 练习设计要与学生住处反馈相结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必须实行控制,免使行为偏离目标。为此,我们在练习课的练习设计上,注意了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 3、 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因此,我们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作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数学主题图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其实是一种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体现了由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的教学原则。一幅主题图就是一道内容丰富的数学习题,尤其是那些以问题为主题的数学主题图,更是锻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揭示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好材料。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恰当、有效地利用主题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理解内涵,合理利用   实验教材把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发挥好主题图的这些优势,使之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到为学生服务上,前提是教师对其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首先要理解透主题图的意思,通过阅读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找出主题图的真正含义,并对其进行合理、创造性的使用,是充分发挥主题图教学价值的保证。   例如:一年级《6和7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该主题图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它是与其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集合图、点子图、数、小棒摆图形,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6”和“7”两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教学中要想使课堂生动而有趣、活泼而又具有思考思维提升,教师必须准确地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6与7的数学内涵,经历数6和7,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逐一呈现,循序渐进   主题图要逐一呈现,而且要边呈现边讲解,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太快学生接受不了。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加减混合”时,主题图就要逐一逐一地呈现,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车上原来是有67人,下来25人后,又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如果主题图不是逐一逐一地出现,学生很难看懂它的意思,因为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坐车的经历不多,甚至有的还没有坐过车,根本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所以教师必须边呈现主题图边讲解,把现实生活中的静态画面还原为动态画面,让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然后掌握。   教学主题图还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就是为了不用教。教学主题图的成功之处在于:从由教师讲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讲;由学生讲逐步过渡到由学生去想;再由学生去想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己去编。还是以上面的“加减混合”为例,我们一开始是由教学来指挥,边呈现主题图边讲解,学生只是看,听,想,做;当学生能理解、掌握后再引导学生试着讲述主题图的大概意思:“车上原来是有67人,下来25人后,又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然后再让学生想“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当学生能想出来、做出来了,再引导他们思索: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如果见过,你会怎么讲给人家听?最后问些什么数学问题?其实,这就是编写题目啦。这样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学习了数学知识。   三、多元互动,拓展思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利用主题图教学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主题图情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各种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多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要想方设法采取多样性的办法引导,激励、唤醒、鼓励学生主动看图、说图、表意、探究、质疑,深刻体会主题图中数学信息所蕴含的数量关系,积极探究解题方法,激活数学思维潜能。   例如,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75页加减混合例题,教学时教师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自由说―说从主题图中先看到了什么情景,又看到了什么情景;经过学生一番各抒己见之后,启发学生表述图题情景:“湖里原来有4只白天鹅,先飞来了3只,后飞走了2只”……,这样经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图题意当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条件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激活数学问题的产生,让学生主动地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这时湖里还有多少只白天鹅?”。此时,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解题列式思维过程便水到渠成。   总之,数学主题图是我们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好朋友。利用主题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情境呈现、感悟数学问题存在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在主题图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课本习题ppt课件 第2张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个个做到能灵活运用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但是鉴于传统教学注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湮没在无穷无尽的、机械的、重复的、毫无实际意义的练习中的弊端,新课程实施中的练习设计有它自身的特点,倡导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练习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人人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练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黑板上做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克服了学生懒惰,抄袭作业的毛病.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1、针对书本上的习题按部就班,把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使练习课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练习后知识和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与发展。于是出现大量机械性的、重复性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些练习课练习形式、方法较单一学生动手、动口、实践操作机会少,数学练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得不到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练习缺乏相对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3、重视封闭性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4、练习 “一刀切”,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量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的意义。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1、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与合作伙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与社会。课堂练习的内容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要创造灵活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3、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4、处理书上的练习,使之更加丰满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5、创造练习材料,感受生活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是留意,就会发现,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习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而九义教材的传统习题中至少存在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习题中缺乏应用等问题。习题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习题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数学习题布置形式与内容选择,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强、操作性强的开放性作业。 一、充分发挥习题功能,让学生练中提高新教材的习题有如此多的优势,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让学生在练中提高,练出精彩来呢?为此,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一) 充分挖掘例题功能,垫好学习基石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熟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等作用。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盲目改变教材例题的呈现方式,忽视了例题应有的功能。1.例题的尝试性功能。所谓尝试性功能,即教师首先针对例题的内容特点,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挑选呈现材料,从精心设计准备练习入手,让学生在探究中作尝试性解答。例如,教学有关零的乘法,第一个例题(为后续知识作准备)为:0+0+0+0+0+0+0=0,0×7=0 7×0=0(《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83页<以下习题均为《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然后出示例6:508×3= 教学时,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可以独立解决第一个例题,直接为例6作好铺垫。然后借助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发挥正迁移作用。然后教师只需要在检查解答结果的同时,对例题作重点的引导性的分析,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明确算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掌握了新知,而且学生养成了自觉探索知识的习惯。2.例题的变换性功能。要发挥例题的变换性功能,也就是在例题教学之后,借题发挥一题多变,使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所学的方法能灵活运用。例如教学《四则运算》(四年级下册10页):"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当学生掌握好例题的解法后,然后教师将问题变换成"这天一共需要多少名保洁员"这样及时巩固了算式中有无括号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思考与计算的知识,同时防止学生的学习一成不变,从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好习惯。3.例题的引伸性功能。发挥例题的引伸性功能,实际是将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延伸,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深化知识,孕伏后继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三年级上册 92页)例题后,可以让学生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大小完全相同的纸张折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同组的伙伴互相说说所表示的分数的含义,然后进行大小的比较,这样直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并且直接为分数大小的比较作好铺垫。要发挥例题的引伸性功能,必须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适得其反。当然,引伸时还要考虑所教内容的学生的实际,做到难度适宜,引伸自然,收到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教学效益。4.例题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新教材例题的呈现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以题论题的弊端,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了具体的生活情景,积聚时代气息,把方法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同时巧妙地进行了各种教育。如二年级下册24页例2、四年级下册33页学生植树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教育;二年级下册96页例3、三年级下册42页收集矿泉水瓶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废物利用与回收的思想教育;三年级上册15页的主题图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二年级上册16页呈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则会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注意适当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的度,不能把数学课上变了味!(二) 强化“试做”,即时反馈“试做”即新知后的“做一做”,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它们的作用呢?1.启发引导,尝试练习。“做一做”中的题目多为新课例题的再现题,有尝试模仿的意图。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独立地运用旧知去感知新知,探索新知,尝试着做"试做"。例如,在教"加法结合律"(四年级下册 29页)时,让学生分三步进行预习:第一步,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并比较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二步,阅读小精灵与小女孩的对话;第三步,根据例题中学到的知识,试做: 425+14+186=425+( + )168+25+75= ( ) + (+ )这样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尝试练习,有序地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信息回收,及时反馈“做一做"提供了及时反馈的材料。学生做完“做一做”后,又迫切要求教师对他们练习的结果作出评判。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查自改后互查互改,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搜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三)、巧抓思考题,训练学生思维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表象联想,再由表象联想逐步形成对简单事物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加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早期得到开发,运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1.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在解答思考题时,要教会学生想问题必须选准一定的目标,明确应该想什么。如(三年级上册26页):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字。此题若无目标地瞎猜硬想,三年级的孩子是很难得解的。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从数的位数与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去找突破口。2.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通过某些思考题的解答,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分析思考问题。弄清先想什么,再想什么,使他们明确这样想既不易重复,又不易遗漏,从而得到所有的答案,同时运用了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能力。如(五年级下册92页):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找出几组? 可以引导学生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去思考:先想36的因数,从它的因数中去分析两个因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出36是36与其中一个因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想36的两个因数存在互质关系则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是36;最后思考既不存在倍数关系又不存在互质关系的两个戍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6的这种情况。这样有序的思考,便易得出本题的多个正确结果。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对于具有不同解法的思考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侧方面、多角度探求各种解法,并从中寻找出新颖独特的简便解法。如:(三年级下册81页):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一般解法:把剩下的这个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求出它们的周长和,然后减去重复计算的边长之和。 (6+10)×2+(10-6+4)×2-4×2=40(厘米) 新颖的解法:直接把6厘米的线段向上移动,把4厘米的线段向右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其实与原来正方形的周长相同)。 10×4=40(厘米) 4.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有些思考题的条件较多,要借此教会学生全面思考寻求解题的办法,考虑题中的各个条件,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如(五年级下册21页):在里填一个数字,使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2 4 2 465 12解题时,引导学生兼顾各个条件,由于要满足是2的倍数这个条件,各个数的个位必须是2的倍数;又要满足3的倍数的条件,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必须是3的倍数。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兼顾彼此,满足题目的各个要求。5.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在解题中训练和培养,分析思考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结构特点、确定合理而灵活的解题方案。如(三年级上册21页):只用数字8组成五个数,填入下面方框,使等式成立。 ( ) + ( )+ ( ) + () + ( ) =1000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数据和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思考的方法。二、优化使用教材习题,提高习题的利用率课本上的习题虽经专家审定,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根据学生具备的知识和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习题进行练习,充分发挥每道习题的功能。(一)选择习题要“百里挑一”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变化无穷,如何从众多的数学习题中达到恰到好处的习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精”字上下功夫。1.精选习题目的要明确,针对性强。这也就是选择的习题能够对症下药。例如,我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下册)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对通分和约分的知识有些混淆,当即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对比练习。这样,及时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的模糊点。 2.精选习题示范性要好。选择一题要能够代表一片。 3.精选的习题难易适度,也就是精选的习题能发挥它的综合效能。例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之后,可以选择这样一道习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4=( )÷24=24÷()= =( )(填小数) 这一道题,从横的方面沟通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沟通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面的知识。(二)运用习题要“以一当百”数学习题的设计与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一题一解一问一答,需要我们在设计和运用习题时注意在“活”字上做文章。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能够“练一题,带一串”。2.一题多解。同一道题,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发展学生的思维。3.一题多变。同一道题目,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在题型结构上还应注意多样性如采用填空、判断、选择、组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三、巧妙设计习题,积极调动学生情感新教材中的习题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材习题形式呆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要求划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局限,但是在习题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巧妙地设计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一)习题要“新”,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呈现方式新,加强直观,化难为易,增添情趣,激发兴趣。(二)面向全体,促进主动参与。 美国著名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因此要设计好知识铺垫的习题,设计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成功感,让其成功,帮其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三)注重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学生个体之间在遗传、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发挥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发挥习题的功能中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舞台。要想用好新教材,充分发挥习题功能,这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能力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一个自由的空间,相信每一节课都能满载师生成长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