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查看一张地图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到地图的四个角去找图例说明,比如地图上的线条分别代表什么意思,那些特殊的标志又意味着什么等等。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第一个在地图上绘制出图例的人,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或者历史学家,而是一个惠州籍的小小七品县令。这个人就是叶春及。  叶春及(1532-1594),字化甫,号絅斋,他是惠州历史上“代不数人”的一代名贤,被时人颂为“砥行以圣贤为归,抗志在流俗之表”。他所著的《惠安政书》一书,更是被当今学术界认为是历史上罕见的一部县长施政笔记,在日本甚至曾有专人加以研究。  在《惠安政书》上,叶春及为后人留下了29幅用网格绘图法绘制的地图。在西方的经纬画图法未进入中国时,他的地图是最新颖而又最详细的。尤其是惠安县境总图,他更是前所未有地将带有图例的方框置入地图的空白处。就凭这一点,中国地理学史上不能没有叶春及的名字。  师承罗洪先  地图是一门古老学科,先秦时期就与古史并存。然而,古地图的画法是传统的形象绘画,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只能说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并没有实在的指导意义。  首先使用计里画方(即网格绘图)法绘制地图的人,可能是公元2世纪的张衡。遗憾的是,张衡绘制的地图没能保存下来,因此学术界将发明网格绘图法的殊荣给了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的晋代人裴秀(224-271)。网格绘图法是在大小相等的正方格中,将地域的地理信息标注于方格中,每一个方格与地理的距离比例对应。在 《晋书·裴秀传》里,记述了裴秀的制图准则,即后世引以为绘图规范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由于年代久远,裴秀所著的18篇禹贡地图也没能保存下来。  中国地图史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自裴秀之后,有唐代的贾耿;贾耿之后又有元代的朱思本。现存最早的网格绘图法的例子是1136年刻在石头上的《禹迹图》。图上面还刻有铭文:“每方折抵百里。”《禹迹图》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可见网格绘图法在宋代时已经被制图学家所推崇。到了元代,朱思本曾花费10年时间用网格绘图法来绘制一幅全国地图——《舆地图》。朱思本的《舆地图》虽没有实质性地突破中国传统的绘图法,但仍是当时最为精确的中国地图。  进入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吉水人罗洪先有感于“朱图(即《舆地图》)长广七尺,不便展舒”,而将《舆地图》“据画方易以简编”,花了3年时间著成 《广舆图》,并于1555年首次出版。罗洪先此举,其实就是将朱思本的大地图分绘成小幅,便于刊印成地图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刻版地图集,在当时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历史上可考的共翻刻了6次之多,最后一次是清嘉庆四年(1799),足见《广舆图》流传深远。  罗洪先之后,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图学家就是明万历年间进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十二年(1584),利玛窦在肇庆依据《广舆图》绘成《舆地山海全图》,这是献给中国的第一幅地图,即使用了经纬度画法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地图史上一条新的绘图道路。  说到这里,我们该把注意力放回到叶春及身上了。叶春及任惠安知县一职前后共四年(1570-1574)。叶春及在任职期间,为了编撰出一本行之有效的施政笔记,他尤其注重地图和表格的使用。理由有二:一是叶春及到任后发现以前的《惠安县志》无地图可用,使得他无法对自己掌管的辖区有直观的认识;二是为了保证赋税,因为将应纳税的土地纳入视野之中并登记在册正是地方官的基本任务。  在古代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的辅助下,绘制一张地图谈何容易。但是从《惠安政书》中可以发现叶春及一开始并不因此苦恼。原来,在来到惠安前,叶春及已经熟悉网格绘图法。在《惠安政书》的前两章——“图籍问”与“地里考”中,叶春及就反复提到自己不仅熟悉罗洪先的网格绘图法,而且还熟悉其它较新的绘图成果。  罗洪先与叶春及的关系,可以说是《惠安政书》系于成败的关键,因为地图是《惠安政书》中最为闪光之处。而这些地图,也将会证明叶春及为晚明地理学所作出的辉煌贡献。  罗、叶两人结识的准确时间已佚考,但据罗洪先《念庵文集》中一封于1557年写给叶春及的书信,可知叶春及在25岁之前已经向罗洪先求学问道。罗洪先是当时的理学大师,而青年叶春及也正是在理学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在1550年,叶春及在往京城考进士的途中,曾和朋友多次出游江西拜访罗洪先,有一次还远赴江西“石莲洞”问学于罗洪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罗洪先对地理学的浓郁兴趣,给叶春及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罗洪先曾亲身将地图绘制的技巧传授给叶春及,但是从《广舆图》的出版时间来看,叶春及是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的。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这一要领。  就这样,新官上任的叶春及有意为惠安县绘制地图时,摆在眼前的《广舆图》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参考和榜样了。  将网格绘图法准确到县级以下  尽管叶春及对绘制出一幅县级地图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但是当他真正付诸实施,很快就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即便是罗洪先自己,也从来没有将自己的网格绘图法应用到如此精细的刻度,比如说《广舆图》从未涉及到县级以下的层次。然而叶春及所要做的,却是将罗洪先的方法推广到县级以下,从而创造出一种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准确描绘地方地图的方法。

  当查看一张地图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到地图的四个角去找图例说明,比如地图上的线条分别代表什么意思,那些特殊的标志又意味着什么等等。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第一个在地图上绘制出图例的人,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或者历史学家,而是一个惠州籍的小小七品县令。这个人就是叶春及。  叶春及(1532-1594),字化甫,号絅斋,他是惠州历史上“代不数人”的一代名贤,被时人颂为“砥行以圣贤为归,抗志在流俗之表”。他所著的《惠安政书》一书,更是被当今学术界认为是历史上罕见的一部县长施政笔记,在日本甚至曾有专人加以研究。  在《惠安政书》上,叶春及为后人留下了29幅用网格绘图法绘制的地图。在西方的经纬画图法未进入中国时,他的地图是最新颖而又最详细的。尤其是惠安县境总图,他更是前所未有地将带有图例的方框置入地图的空白处。就凭这一点,中国地理学史上不能没有叶春及的名字。  师承罗洪先  地图是一门古老学科,先秦时期就与古史并存。然而,古地图的画法是传统的形象绘画,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只能说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并没有实在的指导意义。  首先使用计里画方(即网格绘图)法绘制地图的人,可能是公元2世纪的张衡。遗憾的是,张衡绘制的地图没能保存下来,因此学术界将发明网格绘图法的殊荣给了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的晋代人裴秀(224-271)。网格绘图法是在大小相等的正方格中,将地域的地理信息标注于方格中,每一个方格与地理的距离比例对应。在 《晋书·裴秀传》里,记述了裴秀的制图准则,即后世引以为绘图规范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由于年代久远,裴秀所著的18篇禹贡地图也没能保存下来。  中国地图史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自裴秀之后,有唐代的贾耿;贾耿之后又有元代的朱思本。现存最早的网格绘图法的例子是1136年刻在石头上的《禹迹图》。图上面还刻有铭文:“每方折抵百里。”《禹迹图》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可见网格绘图法在宋代时已经被制图学家所推崇。到了元代,朱思本曾花费10年时间用网格绘图法来绘制一幅全国地图——《舆地图》。朱思本的《舆地图》虽没有实质性地突破中国传统的绘图法,但仍是当时最为精确的中国地图。  进入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吉水人罗洪先有感于“朱图(即《舆地图》)长广七尺,不便展舒”,而将《舆地图》“据画方易以简编”,花了3年时间著成 《广舆图》,并于1555年首次出版。罗洪先此举,其实就是将朱思本的大地图分绘成小幅,便于刊印成地图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刻版地图集,在当时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历史上可考的共翻刻了6次之多,最后一次是清嘉庆四年(1799),足见《广舆图》流传深远。  罗洪先之后,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图学家就是明万历年间进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十二年(1584),利玛窦在肇庆依据《广舆图》绘成《舆地山海全图》,这是献给中国的第一幅地图,即使用了经纬度画法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地图史上一条新的绘图道路。  说到这里,我们该把注意力放回到叶春及身上了。叶春及任惠安知县一职前后共四年(1570-1574)。叶春及在任职期间,为了编撰出一本行之有效的施政笔记,他尤其注重地图和表格的使用。理由有二:一是叶春及到任后发现以前的《惠安县志》无地图可用,使得他无法对自己掌管的辖区有直观的认识;二是为了保证赋税,因为将应纳税的土地纳入视野之中并登记在册正是地方官的基本任务。  在古代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的辅助下,绘制一张地图谈何容易。但是从《惠安政书》中可以发现叶春及一开始并不因此苦恼。原来,在来到惠安前,叶春及已经熟悉网格绘图法。在《惠安政书》的前两章——“图籍问”与“地里考”中,叶春及就反复提到自己不仅熟悉罗洪先的网格绘图法,而且还熟悉其它较新的绘图成果。  罗洪先与叶春及的关系,可以说是《惠安政书》系于成败的关键,因为地图是《惠安政书》中最为闪光之处。而这些地图,也将会证明叶春及为晚明地理学所作出的辉煌贡献。  罗、叶两人结识的准确时间已佚考,但据罗洪先《念庵文集》中一封于1557年写给叶春及的书信,可知叶春及在25岁之前已经向罗洪先求学问道。罗洪先是当时的理学大师,而青年叶春及也正是在理学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在1550年,叶春及在往京城考进士的途中,曾和朋友多次出游江西拜访罗洪先,有一次还远赴江西“石莲洞”问学于罗洪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罗洪先对地理学的浓郁兴趣,给叶春及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罗洪先曾亲身将地图绘制的技巧传授给叶春及,但是从《广舆图》的出版时间来看,叶春及是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的。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这一要领。  就这样,新官上任的叶春及有意为惠安县绘制地图时,摆在眼前的《广舆图》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参考和榜样了。  将网格绘图法准确到县级以下  尽管叶春及对绘制出一幅县级地图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但是当他真正付诸实施,很快就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即便是罗洪先自己,也从来没有将自己的网格绘图法应用到如此精细的刻度,比如说《广舆图》从未涉及到县级以下的层次。然而叶春及所要做的,却是将罗洪先的方法推广到县级以下,从而创造出一种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准确描绘地方地图的方法。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曹爱雅推荐

约在秦始皇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秦始皇四年至七年 裴秀

裴秀

裴秀

地图的由来》讲述了人们如何逐步准确地找到自己在地球上的物理位置。从这本书中,你能了解有关地图、海图的许多知识——它们的产生、发展及其用途。你还会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会在海洋、陆地间穿梭往来而不会迷失方向的,以及那些帮助人们辨认方向的工具。 几百年前,绝大多数人都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他们很少离家远行。 而那些远离家园、出外探险的人们——通常都是渔夫、猎人和牧民——却本能地有一种强烈的方位感,从而能准确地返回原位。 但随着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展,仅靠直觉来辨别方位已远不能满足人们外出远行的需要,他们开始密切地关注大自然。他们观察鱼儿、鸟儿的迁徙,河水、海水流动的方向以及风向。最重要的是,他们观察到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的运行。 不久,人们开始将收集到的信息刻在白桦树皮或粘土板上。从这以后,地图的绘制便应运而生了。 也许你会惊奇地发现,人类早期的地图绘制方法和导航技术是如此的先进!中国地图是国家测绘局和由总参测绘大队利用坐标网格测绘而出的。

中国古代的制图技术非常发达。有一个叫做裴秀的人,西晋,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现在利用卫星技术 可以瞬间将将一张卫星图制成高清晰的地图。

国家测绘局全权负责,每年都有更新,周培公在清朝首次绘制了《清全图》,是和我们现在的疆土最接近的封建王朝地图。

故宫发现最早世界地图 在欧洲人发现非洲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地图就描绘了非洲以上是04年的文萃杂志登出的 具体怎样已经很难追溯了

我画的啊..要不要传你一张..?

  在现代生活中,地图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国防、运输以至旅行都是不可缺少的。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地图,必须了解它是怎样画出来的。  无论哪种地图,都在一定程度上较确切地反映地球表面的全部或一部芬景象。无论画什么类型的地图,必须首先根据测量的资料确定所要画的地图,再把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景象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表示,一般称为图例。有了图例就可绘制我们所需要的地图了。所以简单说起来,绘地图的第一步是定比例尺,也就是确定把实地的长度缩小到多少分之一绘在图上,这点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例如绘公社规划图或军用图,一般都需要详细一些,多数用大比例尺;世界地图都是用小比例尺的,否则,不太大的图纸上怎能画得下呢!表示比例尺的方法,大致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其效果都是一样的。第二步是定方位和经纬线,在无经纬网的图上定方位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来确定,也就是说,要尽可能使图的正上方指向正北。关于经纬网的确定,这个问题很复杂,特别是小比例尺图必须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投影方法来绘制。第三步是绘图廓,也就是图的范围线,就好象给图配一个镜框,这不仅是为了美观,主要还是要科学地注明经纬度数值,以便能较快地确定任意点的地理座标。不过,图廊是一般大比例的地图用的。目前也有的地图,不画图廊,仅注上经纬度数。做好了这三步,就可以用各种符号绘地图了。如果我们要绘地形图,那就只要先把国界线、省界线、城市、河流、湖泊、沼泽、沙漠、等高线、等深线等各种符号按比例,按位置绘上去,最后再用各种颜色来表示地形的起伏和海洋的深度就行了。绘经济地图也一样,只要把已经设计好的各种图式、注记填上去就行。所以总起来说,绘制任何一幅地图,都必须预先设计好,然后按部就班地绘。  以上我们说的是地图的绘制过程,至于具体的大量测量资料,需要通过各种测量方法和专门考察才能获得。测量地形有大平仪、小平板仪、经纬仪以及航空测量等许多办法。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来代替测量资料。现代的遥感技术更把测量工作和地图的绘制工作提高到空前末有的高水平和高速度,引起了全世界地理界的高度重视。

以前是把各个地方的地图拼图一样拼起来的,现在方面的多,卫星就好了

测绘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借助仪器设备做出来的。具体太复杂,一句两句话说不清楚,需要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才可以,很辛苦的。我和他们打交道

♪N_28_3_mc-53seuegM♪

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 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制图六体”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于测定地区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于确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离),用于确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为直线距离)。这六项原则归纳起来也就是现代地图学所论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离3要素,说明绘制地图必须制定比例尺,测出地物之间的方向,并求得各地物间的水平直线距离。裴秀还指出这“六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他认为,六体必须综合运用,互相参考,否则就不能正确绘制出反映实际地貌的地图来。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约公元前2500年制作在粘土片上的古巴比伦地图(用简单方法表示山脉、四个城镇、入海河道及地形特征),是现存最古老的地图。   中国夏禹时铸造了九鼎图;《周礼》中有“天下地图”、“土地地图”、“金玉锡石之图”等记载。公元前168年绘在帛上的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是我国现存最早实测地图。   希腊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是第一个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地图的人。   中国西晋裴秀(公元223--271年)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并总结了“制图六体”。唐贾耽(公元729--805年)用朱墨二色分示古今地名编制的《海内华夷图》传世500年。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编制“二寸折百里”的《天下州县图》二十幅,是当时最佳全国地图。元代朱思本(公元1273--1333年)绘制了长宽各7尺的全国地图《舆地图》二卷。

约公元前2500年制作在粘土片上的古巴比伦地图(用简单方法表示山脉、四个城镇、入海河道及地形特征),是现存最古老的地图。 中国夏禹时铸造了九鼎图;《周礼》中有“天下地图”、“土地地图”、“金玉锡石之图”等记载。公元前168年绘在帛上的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是我国现存最早实测地图。 希腊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是第一个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地图的人。 中国西晋裴秀(公元223--271年)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并总结了“制图六体”。唐贾耽(公元729--805年)用朱墨二色分示古今地名编制的《海内华夷图》传世500年。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编制“二寸折百里”的《天下州县图》二十幅,是当时最佳全国地图。元代朱思本(公元1273--1333年)绘制了长宽各7尺的全国地图《舆地图》二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地图地起源很早,几乎与人类文化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最原始的地图已无从考察,但从巴比伦和埃及发现的一些起刻在陶片上的、约4000年前的不完整遗物中可以看出,那是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地图。尽管它们的内容和表示方法较为简单,但形式上已反映出原始地图的产生与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历史记载中的《山海图》已有2500年了,据说是铸造在钟鼎上,为指引狩猎的人们不致迷路而用的。 古代地图的发展──古代地图的发展历史具有东、西方各不相同的特点。 据记载:中国的黄帝同蚩尤打仗使用过地图。夏禹时期,大禹铸造九鼎图。周代的《周礼》中曾有”天下地图”、”土地地图”等记载,可见当时已有了用于生产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图。自从黄河流域产生了农业,黄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东方的文化摇篮,可以说,中国地图的发展出于农业生活与战争的需要。春秋时代,出于农田水利和军事工程所需,出现了以数学计算的新方法。虽然当时的地图没有流传下来,但不难想象,地图已被广泛应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从事土地测量和户口统计人员,就在车上向他们打招呼以表敬意;荆柯为谋刺秦王,假借呈献地图之名义求见。这说明当时的地图已是统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据记载,中国古代已有土地图、行政图、军事交通图、天下大势图以及矿山、墓地分布图等。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三幅图,它们于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图中包括的范围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相仿,内容和表示法与现代地图大致相同。这些地图在地图发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 西方地图的发展,比较确定的是在古埃及尼罗河沿岸开始有农业时,春季的河水泛滥淹没了农田,冲毁了田块边界。为重新确定土地,便产生了具有数学意义的、用图形表示土地轮廊和数量的地图。古希腊、罗马时代,因手工业的发达使地图的发展从农业转向海上贸易和军事战争,他们学习了埃及的几何学与地理知识,编制出具有大、小比例尺寸,大范围、精确的航海图和世界地图。 在古代地图科学史上,有两位世界公认的地图学家。一位是希腊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样在平面上描绘地球球面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世界地图的画法,一种是把经纬线绘成简单扇形,一种是绘成球形,叫做地图投影学。这是很重要的基础,也是早期西方对地图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学指南》中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方法,并选定经过大西洋中的费罗岛的子午线。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个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成世界地图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称之为地图科学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国西晋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编制了《禹贡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图》,前者为历史地图,后者为简缩的晋国地图。他提出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方面的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采用的计里画方法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格局,受到了后世著名的地理学家的尊重。 近代地图的发展──公元14世纪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各国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等技术的西传,推动了地理探险者的大发现。从16世纪始,托勒密地图逐渐被淘汰,又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学家──东方是中国的罗洪先西方是荷兰墨卡托。罗洪先编制的《广舆图》把地图区域的范围扩展到了朝鲜、朔漠、安南和西域;墨卡托则根据新资料随时对已出版的地图进行修改补充,以几何学和数学基础严密、资料充实、内容新颖而著称,是欧洲地图集的代表作,使用至今。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期间著书介绍了亚洲地理知识。中国明代郑和先后7次航行在南洋和印度洋上,留下了著名的中国第一张航海图。148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道非洲南端试航成功后又 到印度。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768年,英国人科克在南半球高纬度海区环球旅行后,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分开,世界地图才较为正确地反映各大陆轮廓的实际情况。随后,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发达,迫切需要精制地图,这个时期的地图成为近代地图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