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力》的教学设计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学生:30把刻度尺【教材分析】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2.分析罗列的现象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3.归纳总结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学生实验:(1)用手拍桌子。(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小结】【思考与练习】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其他的在这找一找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

物理:求初二力的基本概念的公开课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 第1张

董 鹏(辽宁)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语文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2009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术语极多,篇幅极长,难度极大。在大赛的特定条件下又要一课时来取舍这篇文章。这就要求教者必须选点突破。这篇文章要教授的点很多,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内能读懂这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能获取一些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就设计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此教学设想的亮点在于“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这对七年级刚结束,准备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说明文阅读积累还很少,对科学说明文的阅读经验更是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文本,来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选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给大家提供四种解决的途径:1.看大屏幕的注音;2.利用工具书;3.向老师求助;4.向同学求助。(教师巡视)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学法指导与实践。)三、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设计理由: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提示我们作者在这一部分诠释了概念,所以让学生学会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文中能够诠释“克隆是什么”的关键语句,从而弄懂这个概念。)1.师过渡引入: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个小标题。文章科学术语多,篇幅较长,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呢?今天让我们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着用四种方法来解读这四个部分。2.齐读标题一。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克隆。提示:1.简介:就是简单介绍。标题提示我们这一部分是向我们介绍“克隆”概念的,所以我们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重要信息,解释概念。2.在读的时候可以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关键短语:无性繁殖、同祖先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无性繁殖系。3.小结:这一部分,我们通过简介的方法,读懂了“克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克隆”,说明我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简介法。过渡: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中“如果”一词,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想,才开始了对克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个标题。三、用“阐释”的方法读第二部分。(设计理由: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前后”一词提示我们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说明顺序,所以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方法来阅读,阐释作者的说明顺序及用意。这样既明白了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用意,又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语言表达。)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呢?读完讨论。提示:1.阐释:阐述并解释。即首先说明你的看法,然后解释。 2.注意题目当中的“前后”一词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句话。明确:逻辑顺序: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国内→国外。这样写让读者明白克隆实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2.由此及彼,我们回头看一下第一段用了什么顺序?3.小结:我们通过关注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运用阐释的方法,不仅仅弄明白了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及作用,还回望了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会了举一反三。四、用“分析”的方法读第三部分(设计理由: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以说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因此这一部分让学生用分析的方法阅读,分析三个段落在这一部分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既搞清了这部分的说明内容,又学会了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来阅读说明文。)1.直接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让我们分析的方法阅读这一部分,(提示:这里的分析,指的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每段的内容和作用。)老师与两位学生合作来为大家朗读,一人读一段。2.明确:第一段统领全篇,概括说明内容;第二段详细说明多利诞生过程,使读者更清晰明了;第三段说明多利诞生的意义,总结上文。3.再回望这一段的说明顺序,仍然是逻辑顺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仅用于片段阅读,还可以用于整篇阅读。4.小结:通过段落作用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篇的小短文,这种分析阅读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于全篇阅读。五、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第四部分(设计理由: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部分,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分列了克隆技术在三个方面可以造福于人类。因此让学生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这样才能把作者所举例子抛开,提取三点好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说明文阅读中常用而且实用的方法。)1.多利的诞生意味着克隆技术的日渐成熟,克隆将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那么第四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请同学速读这部分内容,提取相应信息。2.请同学们说一下提取的信息。3.明确:提取出来的信息有这样三条:(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稀动物;(3)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三条用的说明顺序也是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看文章大标题和全篇小标题:明确全篇用的也是逻辑说明顺序。4.小结:我们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懂了这一部分,这种阅读方法是很重要又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能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抓住文章要义。六、课堂学习小结、布置作业老师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提取信息的方法。通过简介,理解概念经过阐释,发现顺序透过分析,明确作用提取信息,了解好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们今天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用于某一部分的阅读,也可以用于全篇的阅读。现在让我们实践一下这些方法:老师在前两天(7月25日)的西安晚报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老师读题:克隆鼠小小引全球关注)同学们尝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报,然后提取重要信息,仿照本文的写法续写本文,自拟小标题,比如“克隆鼠小小”或“克隆技术新发展”等等、上一篇文章:“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信客》教案下一篇文章:《苏州园林》原创优秀教案20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321近期推荐·子午书简下载·唐诗鉴赏宋词鉴赏·特级教师上课资料·高清晰新年新诗会下载·名师课堂教学视频录像·各类教学公开课课件和教案·全国各地最新高考模拟试卷·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录像·省级新课程培训专家讲座课件·浙江省初中作文教学比赛视频录像相关文章· 《奇妙的克隆》公开课教案[109]推荐文章· 名校名师《雷雨》视频课堂教学· 刘良华博士《鲁滨逊漂流记》视· 《荷塘月色》创新教学设计与评·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40· 《荷叶 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金色花》说课稿4· 年名校厦门一中高三第一次质检· 《倾听自己的声音》作文指导和· 市优质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 朱自清《绿》公开课优秀教学课

我没有。

要上好一节优质课,需要做好、做细方方面面的工作,下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一、课前准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一件事情只要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一节课而言,我认为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从开始准备到正式上讲台期间的所有工作,它包括钻研教材、备课资料、教案设计和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的准备。1、理解教材,钻透教材。上好一节优质课,首先当然要熟悉教材,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样的内容,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但是熟悉教材和钻透教材我认为则有区别,熟悉只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驾轻就熟,从而为后续的准备工作起到提纲挈领、选择甄别的作用;而钻透教材就需要在理解体会教材大纲要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无论纵横都能把握透彻,由点及面,面面俱到。2、备课资料的准备掌握这节课所有的备课资料,这是讲好一节课的基本前提。查找备课资料的途径有两种:①利用手头现有资料,主要有教材,教师用书及专业书籍、各种版本的教案及教辅资料。②上网查找,一般用百度和谷歌比较好。收集资料后要进行必要的整理,一般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这节课的教案、课件以及教学实录。这类资料往往是别人用过的,所以比较实用,但在使用时不可抄袭,贵在创新。二是有关这节课相关内容的背景资料和研究论文。这类资料通常比较零散,但往往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备课资料的多与少的关系。这要根据时间和个人的习惯来定。时间充分,多多益善;时间少,宁缺毋滥。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个人的习惯是喜欢博采众长,看思路、看亮点,以致基本的、最重要的资料信息可以做到不错过。比如在准备“动物在生物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导入就是借鉴了别人的思路;“细菌”一节学生“用一两句话或一两幅图表达出对细菌的了解”的活动导入也是借鉴的,二是看资料和写教案的先后关系。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资料多了,一遍看完,已经是头昏眼花了,脑袋一片空白,结果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我的做法是看最基本的教案资料,制作出幻灯片的框架,写出教案的初稿,然后再看一两篇文章,就将其中有用的东西补进去。这种方法会让人很有成就感,而且效果极好。比如“细菌”一节中,“细菌的发现” 这一环节我就是利用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故事以及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的,用评委组一位老师的话说是“把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与故事紧密结合,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教案设计的准备怎样设计教案,这是一个大的命题。这里,我想谈谈一节大的公开课、竞赛课要准备几种类型的教案。我个人认为可以准备两种:①自己看的教案。这种教案不拘泥于形式,但最好是详案,即教师在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回答情况,甚至是教师举手投足的每个关键动作,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状况等等方面,都要写下来,这个备课过程也就相当于把教材备到由薄到厚的过程。这种方法看似费时费力,却能让语言越来越精炼,思路越来越清晰,课堂效率越来越高。当然,具体怎么写详案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如果是有多年教学经验、教材很熟的老教师,可以不必事无巨细,只列出框架就可以;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事无巨细,这一点非常关键和重要。这不仅对备好课至关重要,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自身业务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备公开课必须要经过这个由薄到厚,然后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这节课才有可能成功。②给他人看的教案。这种教案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你的设计意图,对你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所以它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它必须是规范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详细过程最好用表格呈现出来。二是你必须写出你的设计思路,最好是写出你对这种设计的看法。这份教案是我最看重的,它最具有针对性,写的过程就是你思维加工的过程。4、多媒体课件的准备首先要清楚,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和辅助手段,所以实用性是它最大的准则。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看法。①课件素材的收集。包括因特网、图片扫描、捕捉与剪辑现有素材、自己制作素材或是购买素材。②制作的选择。现在多媒体教学常用有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三种。PowerPoint是一种简便易学的幻灯片制作工具,适用于制作静态图片和文字的“讲义性”课件,其优点是操作简单,修改方便,易于保存,且具有方便的链接功能,但其缺点很明显,功能单一,缺乏互动性。但我认为能够熟练使用PowerPoint的所有功能的话,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也足够了。我的一般做法:平时讲课和正规比赛都用PowerPoint来制作,先制作框架,需要用Flash动画时,将其插进去即可。③界面的优化。课件上一屏内容不要太多,不要满满的都是字,这样谁也不愿意看。还要注意字体的大小,要让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得清楚;字体颜色与模版底色的对比要明显清晰,要让人看得舒服;另外不要太鲜艳,跳跃活动的东西不要太多,切换时我一般是不用声音效果,宁缺毋滥防止不必要的声音干扰教学,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要明确课件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为讲课内容服务的,它是处于从属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二、备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备学生、备听众。备学生。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备课时,应着力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将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直观形象的突破难点。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过这个课题,如果学过,就要在备课中适当加深难度;如果内容忘得几乎差不多了,还需对以前所学的重点加以回顾;如果从来没学,就要提前去给学生做好知识铺垫,要看前面的知识基础掌握的怎么样,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障碍,课上的内容也要低坡度进行。如到武汉参加全国的展评活动,武汉水果湖中学用的是湖北自编的《科学》教材,八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生物学知识,但是已学习了物理、化学的知识,了解这一情况后,课前我让学生预习《科学》教材中生物部分动植物细胞结构,课堂上进行“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的异同”的活动时,在活动表格上不仅有动植物细胞图,还在细胞旁标注出其结构名称,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细菌结构知识的讲解。其次,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备课时,还应该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说,如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想,怎样的情境学生才能感兴趣?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想,怎样的问题才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设计语言时,我们要想,怎样的表达才能使学生觉得耳熟能详、直观有趣等等;另外要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把重点内容放在注意力集中的时段解决,切不可放在课堂一开始或者半小时以后学生思想松懈的时段;还要考虑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情绪也可以时松时紧,如果课堂中能带领学生达到一个高潮,那肯定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了。比如在课堂活动中可以采用竞赛、小组讨论、放松活动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使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的目的。  备听众。公开课、竞赛课是一节供大家观摩、评比的课,因此,它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有时需把听课者也融入到你的课堂中来。比如,在要求学生看阅读材料时,你就需将有关的内容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听众,这样就不会让有些听课老师由于不熟悉所讲的内容而跟不上课堂思路。另外,通过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把你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及思路打在屏幕上,使学生和听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2、新课的教学目标力求全面。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关注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一堂好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情感获得了哪些发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获。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我们一般都能达到,但是对于情感目标,平时讲课时总是模棱两可,或者只是触及那么一丁点皮毛。如果一节课能渗透一定的情感教育或者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这一定是这节课最闪耀的亮点,所以我在备完课后总爱静下心来思考这节课中可以挖掘的情感教育内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守株待兔》公开课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寓言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材分析:《守株待兔》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对意外(偶然)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故事吗?播放动画片。2、揭题。板书:守株待兔。解题: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二、初读课文,质疑课题1、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谁守株待兔?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2、同学们,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面。翻开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书下面的拼音读也可以问一问同桌或者老师。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你们知道谁守株待兔吗?板书:种田人2、种田人正在种地,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一只野兔忽然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3、这只野兔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想一想,“撞”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出示生字卡片:“撞”,读。组词。4、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儿童”的“童”加上提手旁,就是“撞”。一个儿童伸出手,就是“撞”。儿童伸手撞一撞。读“撞”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5、齐读第一自然段。6、老师刚才听你们在读中,有同学把一个字读错了。(出示字卡:窜)他读成了“串”,对吗?谁来纠正?生:这个字读“窜”。组词:窜逃、流窜、乱窜7、“窜”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跟着种田人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8、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生:飞快地、像闪电一样地、慌慌张张地……9、同学们,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慌乱地跑,就是“窜”。10、想一想这段我们该怎么读这段内容呢?谁来试着读一读?11、声音真洪亮,读得也很流利。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读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我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12、生评价老师的读生:老师把“忽然”读得很快,让我感觉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生:老师把“窜”读的很重很快,让我感觉野兔真的从树林里飞快地跑了出来。13、大家听得真仔细。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还可以把你自己的体会也融入到朗读中。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看到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上,种田人就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白捡”什么意思?板书:白捡生:没花一点儿力气就捡了只又肥又大的野兔。生:不费吹灰之力。 2、指名读这一句话。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生:乐滋滋。3、“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生:很高兴。(露出高兴的神情)4、谁愿意拎着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来乐滋滋地说上两句? 生:(手拎野兔)哎呀,你看我今天运气真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今天回去得好好吃一顿。生:(手拎野兔)我今天没想到能捡到这么肥的野兔,让我把它拿到集市上卖了,买两斤酒喝。5、我们一起乐滋滋地读一读这句话吧。6、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谁知道?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7、读句子。(读时强调了‘每天’)8、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这个种田人希望天天能捡到一只野兔。师:同学们,能不能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9、个性化朗读句子。10、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样的好事情会不会每天都发生?生:不会!11、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生:偶尔。生:偶然。(板书:偶然)。读。(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种田人他知道野兔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吗?生:不知道。2、他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划出有关语句。注意我有要求,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3、汇报: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课件出示:从此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4、(出示词卡:从此)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谁来读一读?生:从此。5、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生:从他捡到野兔以后,他就丢下了锄头。6、(出示锄头图片及“锄”字)你们看,这就是锄头,知道锄头是干什么的吗?生:除草的。生:挖土的。7、种田人丢下了锄头说明了什么?(板书:丢下)生:他以后不再干活了。8、种田的人,他不干活。那他能干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课件出示句1: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句2:种田人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我请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读完以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整天)9、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句子,意思一样吗?10、想一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呢?11、谁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1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13、种田人为什么“守株待兔”?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课件出示: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 ,他想 ,所以他 。)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原因?生: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他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所以他种田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生: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上,他想这样的好事会天天发生,所以他就守株待兔。1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生(齐):守株待兔。15、他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呢?(板书:庄稼全完了)四、深化理解,拓展延伸1、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看到他正在守株待兔,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假如王老师现在就是那个种田人,我在这里傻等兔子呢。哎呀,我都等了一年了,这兔子怎么还不来呀!生:种田人,你好!师:你好!生:兔子是不会再来的,你赶紧把田里的野草除掉,种庄稼去吧。师:还有哪个过路人,给我这个种田人说一说?生:老乡你好!你在干吗呢?师:我等兔子呢。生:你别再等了,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偶然发生的,你应该好好干活去。生:赶快去干农活吧,你的妻子、儿子肚子都饿着呢,需要你好好种地养活他们……师:哦,同学们你们这么一说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有收获,不能靠运气。我呀,现在就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生:不用谢。师:课文就学到这里。像守株待兔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称它为?生:寓言。师:(板书:寓言)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寓言故事。像我们之前学习的揠苗助长,我们今后还会学习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等很多寓言故事,每一个都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可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在今后做事、做人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以后有时间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如果有机会,我们班开一个寓言故事会,好不好?2、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家,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好不好?

我觉得你可以导入情景:用中小学生都喜欢的东西(男孩子喜欢变形金刚,女孩子喜欢头花什么的),告诉孩子们:“假如有一天,在你上学的路上,你发现从远处被大风刮来一个变形金刚(头花等),你高高兴兴的拿着回家了。那么老师想问:‘第二天、第三天、、、你们还会天天去那里等着大风在吹来一个吗?’” 听过孩子们的回答,你可以告诉他们守株待兔的故事,让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最后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自己说出其中的哲理。在进行总结就好。希望能给你带来点帮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物理:求初二力的基本概念的公开课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 第2张

让同学亲身体验当守株待兔中主人公的滋味,还要让他们知道小故事中的大道理。谢谢

可以找一些同学扮演守株待兔的角色。还可以提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从守株待兔你学习到了什么? 你喜不喜欢哪位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