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文章,但因为各类琐事缠身,一直没有时间完成。

直到前段时间中德家庭治疗班第八期培训结束,和相处了近三年的同道们分离。看着大家这三年的变化,不免感慨。再加上最近一直有人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靠谱的心理医生?”我就想,干脆乘此机会把这许久以来一直没写的东西写掉吧。

(本文约4500字,大家不妨耐心读完哈)

首先想澄清一点,其实我不是一名“心理医生”,因为从职业划分角度来讲,中国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职业。目前在国内做心理治疗/咨询相关工作的,其实主要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老师和社工这几类人。而一般所谓“心理医生”,其实是大众给上述从业人员的一个模糊的统称。这个称呼虽不严谨,但却也比较通俗易懂。

而我属于精神科医生,就是俗称的“精神病医生”。同时,我也是一名不太安分,“脚踩好几条船”的精神科医生。我有医师执照,既在我们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做精神科诊疗的工作,也做心理治疗和咨询,同百思特网时还兼做教学和科普,偶尔也出镜一下。而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心理咨询师“养成攻略”,仅是我这个精神科医生的个人观点。

如何成为心理医生(怎么样才能当心理医生) 第1张

第一条腿,理论学习

这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职业道路上走下去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跟居委会大妈或者高级陪聊最不一样的地方。

怎么个意思呢?就是说咨询师听到来访者说一句话,看到他们的一个表情时,脑子里会有一套专业的知识体系帮助我们去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这样”。有了这套专业的理解,我们才能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回应来访者,才能更好地帮到他们。

比如,一个女生说她每次谈恋爱都谈不长,一般和对方即将有更亲密的举动时,她就会控制不住地想要分手。

一般非专业人员,比如这个女生的朋友或者居委会大妈,听到这话后可能会凭感觉回应:“别多想,眼光也不要那么高,找个能过日子的就行了。”

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听到同样一段话,脑子里就会立刻闪现出好几种理论理解。比如,这个女生和父母的依恋怎样?会不会从小受过父母的虐待?或是目睹了父母的婚姻冲突,让她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害怕?会不会她被性骚扰过,所以对异性的身体接触恐惧?她的家族会不会对男女身体接触也比较忌讳?

这就是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区别。

那这些理论知识该如何获得呢?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看书,看经典的心理咨询专业书籍。

当然,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这个啃书的过程一开始是有点痛苦的,因为你会遇到很多专业词汇和概念,让你摸不着头脑,甚至想打瞌睡。

就拿我来说,我本来是一名临床医学生,在读研究生前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了解仅仅限于本科时《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两门课上了解过的一些皮毛。然后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上来接触的就是被许多人认为最难的心理治疗流派——家庭治疗。

所以我当时简直是一脸蒙圈,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加上当时好多家庭治疗百思特网的经典书籍都没有中文翻译版,只有英文原版,而且这些书籍许多国内根本买不到,只能偶尔请从国外来华学术交流的同道帮忙代购,或者找机会,看到谁手上有一本儿就立马借过来看或者复印。

记得当时导师赵旭东教授让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变的美学》(Aesthetics of change),还是全英文版。说实话,这本集哲学、心理学、工业控制论于一体的书,对当时的我而言简直就是天书。

一会儿讲这个现实和构建,一会儿讲线性进和循环因果,一会儿又讲这个话语系统和那个断句。这些概念,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而且还是英文的。但没办法,也只得硬着头皮反复啃。啃了好几遍之后,终于找到一点儿感觉。

所以单从获取理论知识角度来讲,我觉得现在要比那时候幸福多了,许多经典著作都被翻译成了中文,线上也有不少好的理论授课视音频。

总之,要做心理咨询,持续学理论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件事。

如何成为心理医生(怎么样才能当心理医生) 第2张

第二条腿,实践

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找机会做心理咨询的实操练习。记得我刚读研,在同济医院心身科病房实习那会,还是个心理治疗小白。

那时候,我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跟着带教老师查房、写病历、收新病人。到了下午,我就会把自己管的床位上的患者轮流请到病房的心理治疗室里,一个个给他们做心理访谈。周末的时候,也经常骑着我那辆哐啷哐啷的二手自行车,从同济大学沪西校区骑到医院给病人做访谈。而这些访谈,都是免费的。

最开始做的时候也挺卡顿的,不知道该怎么给患者反馈,有时候遇到他们提出一些刁钻问题也感到不知所措。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每次做完以后回到宿舍,就乖乖地找出笔记本,把今天做过的案例心得、感受和问题一条条写下来(不是笔记本电脑,是真正的纸质笔记本)。有不懂的地方,就去查书,把书上讲的理论点和实际见到的连接起来。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就抓住一切机会去问经验更丰富的老师。

这样循环往复,时间长了就会有一种自动的反应,那就是一听到来访的某句话、某个神态动作,就能自动联想与之相关的理论点,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指导接下来的实践,就像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有机会积累了心理咨询经验的“第一桶金”,帮我把书本上看到的理论和实践连接了起来,而且也打消了我初见来访者时的那种不安。后来我在上海精总轮转时,博士阶段在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时,也一直在持续实践。现在,我平均每周也要完成40次以上的治疗/咨询。

所以,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只空谈理论,不做实践,不行!反过来只做实践,不读书,也不行!而那种只讲课做宣传,既不实践也不读书的,更加不行!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如果我们没法找到那么多实习案例怎么办?”

有一个建议,就是可以找一些同样想学心理咨询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大家定期见面,进行角色扮演的模拟访谈。这种模拟访谈呈现的状况和真实案例差别不会很大,有时候模拟访谈中呈现的剧情还会比真实案例更复杂精彩,因为很多同学都是戏精。我们可以先用这种方式打磨我们的心理咨询基本功,同时再找实践机会。

如何成为心理医生(怎么样才能当心理医生) 第3张

我博士课题的《家庭治疗主题图》。版权所有,引用注明出处

第三条腿,观摩

即多看看经验丰富的资深咨询师是怎么做咨询的。看得多了,这些内容慢慢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有的同学喜欢把某次1-1.5小时的咨询访谈一口气看完,然后泛泛地谈感受。这样的学习其实不会很有效,因为信息太多了。

个人认为最好的观摩方法,是把某一段经典的心理访谈视频反复观看,逐句去体会和分析专家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做背后的理论假设是什么?你又能从来访者的回应里听到什么?等等。这样反复咀嚼“深读”,观摩的内容在我们脑子里留下的印象更深,比大撒网“泛读”效果更好。

其实我在硕博6年期间,一直在做的就是这件事。当时我是专门研究中国家庭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谈话过程,目的是系统地分析中国家庭治疗专家们是怎么做治疗的。包括赵旭东、孟馥、陈向一、盛晓春等老师都是我的研究对象。

当时我搜集了大约40多个小时的家庭治疗录像,然后把这些录像都转成书面逐字稿。当时没有语音识别和转录软件,听全凭耳朵(有的录像讲的还是方言),录入全凭手指。最后所有录像转录出来有多少字我没统计过,但两三百万字估计是有的。

转录完以后还不够,还需要一句一句地去反复阅读这些逐字稿,然后挨个儿去解读和分析专家们和来访者每个回合的对话,并且要给它们都编上码。分析啥呢?就是分析专家们每一句话用的什么技术?为什么要这样做?来访者的反应又可以怎么理解?等等。

最后真的是搞到我有一段时间,一看到逐字稿和编码就想吐。但同时又会形成一种自动思维模式,就是看到心理咨询对话,甚至是电影里对话的桥段,都会不自主地想按照上述研究“套路”去解读一下。

现在想来,虽然当时有点“走火入魔”,但却很好地锻炼了自己对来访者话语的敏感性,以及对心理咨询对话解读的深度和理论概念化能力。后来我把这种录像解读的思路用到了中德班、“一年四季”家庭治疗班等培训项目里,带着学员们逐句精读各类治疗录像,大家的反馈还不错。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们找不到那么多好的录像来看,咋办呢?”对这种情况我有个建议百思特网:可以找一些经典的有关心理治疗的电影、电视剧,大家一起观摩学习。比如我2010年在麻省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访学时,那边有一个精神分析学习小组,会每周聚在一起看《扪心问诊》并讨论,个人感觉这种形式还挺有用的。

如何成为心理医生(怎么样才能当心理医生) 第4张

在中德班上带领录像观摩课程

第四条腿,接受督导

要定期找比我们更有经验的督导师,带带我们,帮我们指正咨询里的不足之处。

督导的一个作用是提高我们的咨询业务能力。新手咨询师就像刚实习的猎人一样,可能咨询里有许多关键的地方会看不清,就像在森林里看不要隐藏的猎物一样。而经验丰富的督导就像老猎人,他们能帮我们发现隐藏在森林里的猎物踪迹,并指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提问和回应,可以把“猎物”,也就是隐藏在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冲突、情绪和需要引出来。

督导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我们及时纠正或避免伦理问题。对于新手来说,没有定期督导的心理咨询实践相当于是在“裸奔”。就像你给一个病人做手术,你这每一刀下去,都不知道自己切的位置对不对。说不定你哪次自以为是地说了一句话,就把你的来访者伤害了。这样的实践,害人害己,不如不做。

以我自己为例,我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过赵旭东、李维榕和孟馥3位老师的督导。我现在都还记得曾经被他们督导时的不少场景。比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不停抱怨老公,完全陷入对自己婚姻的“不幸”自我悲愤中的妻子。她一面想摆脱现状,一面又觉得是老公的错,不愿自我改变。我拿这个案例没辙,就去请教赵老师。

记得当时赵老师很淡定且看上去有些漫不经心地说:“既然她觉得自己都是对的,那所幸就鼓励她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一想还能做点什么去正面‘引诱’她老公改变”。我当时一听就觉得,对哦,这样一来既不会让她觉得改变的责任仅仅在她身上,也能让她觉得自己把握了改变的主动权。这不就是家庭治疗教科书上经常讲的“顺应”和“资源式的悖论干预”吗?不就是所谓的借力打力吗?

这种思维,我后来也经常会用到自己的咨询实践里。比如遇到一个抵制父母的青春叛逆期男孩,我可能会跟他说:“听上去你想给自己练个金钟罩,隔绝你爸妈给你的一切指令。那你要不要再加把力,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好,把这个金钟罩的功力练得更上一层楼,让你父母无话可说,想管你都没有借口来管你。”

我也记得在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好几次遇到棘手案例慌神时,孟馥老师督导时都会很温暖地跟我说‘不要紧的,遇到这种案例焦虑是正常的’,觉得瞬间被共情到了;也记得当年在李维榕老师手下时,自己的访谈逐字稿被她督得无话可说时的那种“窘迫”。

但现在想来,这些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此生难得的经验。总之,心理咨询做到老,督导就要请到老

如何成为心理医生(怎么样才能当心理医生) 第5张

第五条腿,自我体验

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隐藏于内心深处未被看到的不安、脆弱和矛盾,这些东西就像粘在镜子上的灰层一样,会让我们的来访者通过我们这面镜子照出的他们自己扭曲和变形。

所以,咨询师在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自己也需要接受心理咨询,这称之为“自我体验”。我们不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性修炼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至高境界,只要能通过自我体验达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便可以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问:“那不做自我体验,是不是就不能做心理咨询师呢?”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统一答案,因为这些年我既见过自己的生活看上去一团糟,但咨询做得很棒的同行,也见过咨询做得不咋地,但自我整理得还不错的同行。

对有的人来说,自我体验是必须品。对有的人而言,可能仅仅是锦上添花。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济条件,弹性选择自我体验的频率和时长。

好吧,写到这里,好像我能想到的暂时就这么多了。希望能以这篇文章,和各位同道共勉。

让咱们一起用这五条腿,在心理咨询的路上往前走吧。

(此外,如果您